应对通胀之战

  全国菜价“高烧”普涨,成为近期最牵动人心的事件。从4月末到5月初,全国各地菜价一直居高不下。

  11日统计局发布的4月份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5%,这也印证了人们对涨价的直观感受。通货膨胀这个徘徊着的幽灵,现在是否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要作出较客观的判断,首先应对具体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作出区分。后者指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物价的全面上涨。换言之,即便我们直接感知到的蔬菜、肉类、房租等生活支出项目的价格出现明显的上升,也完全有可能不是经济学定义上的通货膨胀。

  统计局数字正是作了如此解释。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2.8个百分点的增幅中,有2.6个百分点是受食品类与居住类价格拉动所致,但食品的上涨又是因为今年气候特殊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遗憾的是,核心通货膨胀率没有公开,否则统计局便可以直接援引剔除了食品等容易受外生冲击影响项目之后的通胀率,这想必能给人们更大的安慰。此外,消费价格对应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中虽有五项上涨,但毕竟仍有二降一平,要说成“全面上涨”多少有些牵强。总之,按此逻辑,目前的价格形势,上涨是温和而“结构性”的,不必过于担心。

  问题是,从趋势和源头看,此时都不得不对通货膨胀的幽灵报以足够的警惕。4月份分类商品价格虽然五涨二降一平,但此一格局是由年初的四涨四降转变而来,并且同比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其价格指数同比下降的幅度自1月以来呈不断缩小的态势。因此,即便不能说目前已经是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货膨胀状态,但价格上涨的“全面性”增强而“结构性”在减弱,这个趋势不容忽视。

  从源头来看,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投放的多寡是通货膨胀与否的根源。4月份货币供应量数据显示,M2增长21.5%,M1增长超过30%,这样的增长并非当前所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如此。通常物价指标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变动约6个月,目前的价格上涨是去年增加货币供应量之影响逐渐显现的结果,而当前的货币投放则意味着未来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比通货膨胀更值得严阵以待的是通货膨胀的趋势。实际上可担忧的并非预期本身,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其破坏性远小于意料之外的通货膨胀。关键在于,经验表明通胀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存在正相关,也即当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更高时,通胀的变化更容易超出人们的预期。

  这种变动的不可预见性将严重扰乱经济生活中的习惯,让消费者“怀疑自己维持生活水平的能力,贬低自己所从事职业及长期储蓄的价值”,最终对社会产出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在中国经济回升的过程中,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外部价格的上涨与国内因为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冲击以及需求回升的趋势容易发生复合影响,这增加了认清通胀和掌控通胀的难度。

  通胀之战虽到了不得不绸缪的时候,但尚可从容为之。

  首先,管理通胀预期主旨并非要消除它或扭曲它,而是要让通胀预期合理化。为此管理当局在数据与信息披露上应加强解释与引导。其次,务必要控制住通货膨胀的趋势,萌芽之际不容任何文饰,应向公众展现防控通胀的决心。第三,货币是通胀之源,对中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效应应有仔细的研究和政策准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