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控烟切忌“片面粗糙”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全民 控烟 “片面粗糙”
  • 发布时间:2010-06-09 14:11
  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这标志着中国的禁烟场所将大大扩展——在以往地方性的控烟条例中,禁烟场所局限于公共场所,对于工作场所鲜有涉及。卫生部官员在5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提出的目标。

  “吸烟有害健康”,对此“禁烟令”的理由无人不认为正当。但同时也不得不说,这一做法有些不切实际,甚至可作大胆预计,如此“禁烟令”很难取得实效。

  一些网站的网络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

  首先,执行成本极高。

  中国已有3.5亿烟民,这一庞大人群的日常惯性,很难以一纸行政命令强行禁止。上海于今年3月就开始实施禁烟令,然而,在许多公共场所禁烟令形同虚设,烟民们依旧喷云吐雾。

  禁烟令的有效施行有赖于严格执法,这需要执法队伍、人员编制、经费等一系列的支持。此番全国范围的禁烟令若想彻底施行,不难想见,将造就一支与警察同样庞大的控烟执法队伍。而执法经费来自财政,这无疑将再一次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仅从需方下手,而不从供需双方同时下手,可谓片面。

  我国的烟草体制颇为特殊,是一种政企合一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网站首页最上方,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称并排而立,一目了然。

  国家烟草专卖局既是控烟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又是企业。既是企业,就要为维护本行业利益鼓与呼,为扩大烟草销售量而奋斗。

  中国的香烟消费市场不仅巨大而且畸形,一方面“烟酒不分家”是社会礼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香烟”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在官场和商界,烟的品牌和价位需与级别对等。

  因此,只要有烟草供给,消费一定不会缺乏。而政企合一的体制不变,烟草供给便很难降低。正如此前《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美国无烟草青少年运动法律部主任帕翠莎·兰伯特所说:“当中国政府官员在讨论控烟这一公共卫生政策时,烟草公司的代表就坐在旁边。这就好像让狐狸坐在鸡笼里,讨论如何保护小鸡。”

  另一个深层背景是,在我国,烟草事实上被视为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重要利润来源。今年1月14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张修连就不无自豪地说,2009年全年实现工商税利5131.1亿元,同比增加559.3亿元,增长12.2%;其中实现税费(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163.4亿元,同比增加864.6亿元,增长26.2%,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香烟虽小,根基很深。烟草财政不改,控烟无望。我国2003年就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该公约第11条规定: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必须印上警示语,宜占据50%以上面积,但不应少于30%,最好有警示图片。

  仅这一点要求,至今未见落实,相反我们的烟盒设计越来越精美大气。

  深具讽刺意味的是,著名的“中华”牌香烟出口到外国的外包装,却迥异于国人习见的红底白字烟盒:正面上方赫然一张特写图片,展示了吸烟者溃烂的嘴唇和几颗被熏黑的残牙,人们熟悉的“中华”二字则局促地居于下方。

  因此,卫生部一纸禁烟令,看似出拳凌厉,实则方向有误。当然,从政策制定者来说,风险似乎不大:作为需方的烟民虽有3.5亿,但不仅在道义上落在下风,而且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反弹;而作为供方的烟草公司却是一个个有组织的集团,实力强劲,背景深厚。

  以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化解公共矛盾,最近还不止于此。此次地产调控新政,同样被指有此弊病。一系列措施都是旨在压抑需方,这固然打击了一部分炒房者,但也同样抑制了正常的需求,让对刚性需求无可奈何的百姓惶惶不安。至于如何化解土地财政等深刻问题,却未见触及。

  公共政策的出台若缺乏博弈,结果往往有利于强势一方,甚至造成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新的剥夺。控烟,初衷虽好,也同样要防止此种可能。

  更重要的是,片面而粗糙的行政操作,很可能因缺乏相关法规、执行力的保障而收效甚微,最终损害的,仍然是政府的威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