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频现人事震荡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时基金 人事震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09 14:55
四月的天气阴晴不定、忽冷忽热,基金市场亦飘浮着躁动不安的气息。
4月3日,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在国内排名第四的博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副总裁李全离职,4月13日,博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数量组投资总监、基金裕泽和博时特许价值的基金经理陈亮辞任,4月30日,博时基金公司再度发布公告,宣布超大ETF的基金经理张晓军离任(此时距超大ETF成立仅4个月时间)。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博时连续三次发布离职公告,这是2006年年底以来,继肖华、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陆续离开之后,该公司又一次出现的骨干人员离职潮。
大将挂冠而去,小将上阵补缺。在发布陈亮离职公告的同时,博时基金宣布基金裕泽的基金经理由3月24日刚刚增聘的聂挺进单独担任,博时特许价值的基金经理由3月27日刚刚增聘的汤义峰单独担任。
“增聘聂挺进和汤义峰为基金经理,这是在陈亮提出辞职后的应急之举。”一位知情人士说,“陈亮的离职是一个重大打击,加剧了博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每况愈下的窘迫。”
关于明星基金经理的接连出走,博时基金公司总裁肖风一直将其归咎于基金公司骨干人员股权激励的缺失。但对于这种解释,业界争议激烈,因为现在要求搞股权激励的人,通常都具有大基金公司背景。
市场担心,股权激励不过是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人与股东博弈,以获取更多利益的下一个目标,与优秀人才的流失并无多少关联。
博弈股权激励
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13日,是国内首批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即俗称的“老十家”,注册资本1亿元。
12年来,大多数“老十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都出现过变化,一直没有出现变更的只有两家,分别为华夏基金公司的范勇宏和博时基金公司的肖风。
对于以肖风为代表的基金公司高管们来说,巨额年薪早已不是问题,博时基金公司的股权才是他们朝思暮想、反复呼吁的目标,而其依据则是明星基金经理的不断离职。肖风说:“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基金经理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
至今为止,博时基金公司高管们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因为肖风的强烈呼吁而变为现实。其实,早在2007年12月26日,金信信托所持博时48%股权公开拍卖,招商证券以63.2亿元拍得,博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化方向就已与肖风所冀望的实施股权激励目标渐行渐远。
2010年以来,业界更传出一向以强势著称的肖风与大股东招商证券交恶,以及公司副总裁李全将竞聘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的消息。其后,李全虽然没有能够成功竞聘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但出走已成定局,并且是离开公募基金业,转投新华资产管理公司任总裁。
李全可谓肖风的左膀右臂。除2000年至2001年曾在梅隆信托的伦敦总部及其下属牛顿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外,一直在博时就职。他于1998年5月加入博时,任督察员兼监察部经理,2001年4月重回博时后,任副总经理,分管投资,2003年起分管公司运作部门和市场部门。李全的离开,令博时管理层关于股权激励的博弈增添了不确定性。
“一直有基金公司高层人士大声疾呼股权激励,尤其是每当有高管类重要人物发生变动时,这个话题常被提及。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似乎没有必要。”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最近撰文说。
钱聚人散
事实上,从博时基金公司出走的骨干人员,其最终流向大多数并非自己拥有股权的私募基金,而是其他基金公司,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所谓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人才流失的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
前明星基金经理肖华从博时离职后,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尚诚资产。肖华的这个举动,常成为肖风等公募基金公司的老总们要求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离开博时后,并没有去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而是转投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对于这一现象,他们却很少提及。
归江2002年加入博时,曾任博时基金价值组投资总监、特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他从2003开始负责社保组合的投资管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2009年年初,归江离开博时,来到上海,转投国泰基金公司。
高阳2000年3月加入博时,任基金管理部债券组合投资经理,2001年6月至2002年4月在英国接受投资工作培训,并取得英国投资协会颁发的投资管理资格证书(IMC)。2002年10月起担任博时价值增长的基金经理,2004年7月起担任基金裕泽的基金经理,2005年8月起任基金裕隆的基金经理,直至2008年2月20日辞任。其后,高阳转投同在深圳的鹏华基金公司。
詹凌蔚2004年6月入职博时基金的基金管理部,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任博时主题行业的基金经理,其后离职加盟长盛基金公司,任投资总监。2007年3月,公司督察长刘纯亮离职,加盟国投瑞银基金公司。
自2006年年底以来,在博时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加速膨胀的过程中,该公司的骨干人员纷纷离开,加盟其他基金公司,可谓钱聚人散,是非不断。巨额年薪却留不住人心,博时频现人事震荡的背后,是该公司企业文化的沙漠化,以及由此引致的公司内在凝聚力的降低。
“肖风是一个擅长培养人才的公司领导,但他的短板是,他所培养的人才往往超出他的管理驾驭能力,”一位熟悉肖风的业内人士说,“现在除了钱多之外,博时还剩下了什么呢?”
持有人“被埋单”
从历史上看,由于公司缺乏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健康企业文化,因此,每当投资者利益与公司管理层或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博时基金公司的管理层多次把投资者利益置于末位,经营行为比较短视,虽然在牛市中获得了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但是却使很多投资者成为该公司管理层利益的被动埋单者。
2008年,博时旗下12只偏股型基金合计亏损978亿元,亏损之所以如此惨烈,这除了大熊市方面的因素外,也与该公司2007年下半年在高位疯狂圈钱密不可分。
履行尽责、忠实、专业、道德等方面的义务,弘扬受托人义务的文化,这是基金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这方面,博时基金公司显然亟须补课。
事实上,早在2000年的“基金黑幕”中,博时基金公司就是涉嫌违规表现最为恶劣的一家。2001年3月23日晚,该公司收到证监会证监稽查字(2001)5号文通知。通知称证监会在对基金规范化运作调查中,发现博时涉嫌违规经营,将继续对公司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期间暂停博时相关人员的相关基金从业资格。
2006年,博时旗下的封闭式基金裕元基金的债券差价收入亏损941万元,与此同时,该公司所管理的货币基金和中短债基金的债券差价收入分别为2295万元、884万元。作为一只资产封闭运行的基金,基金裕元不存在出于基金赎回需要去被动抛售债券的情况,博时基金公司至今没有向公众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何在同一个投研平台下,会出现封闭式基金债券差价收入为负,而货币基金与中短债基金债券差价收入为正的情况。
2007年,在牛市的泡沫化阶段,博时基金公司通过对旗下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分拆等方式,进行集中持续营销,做大规模,客观上在行业内起到了极坏的带头作用,在短期内加剧了股市供需面的紧张,加大了股市的泡沫化。当时,博时基金公司频频使用的一个特别恶劣的做法是,把大比例分红公告作为广告,进行铺天盖地的密集投放,大量投资者受该公司“净值归1”等广告宣传的误导,高位追买基金,损失惨重。
2010年4月27日,博时在书面回应本刊采访时称,2000年“基金黑幕”,博时在公司层面没有收到监管部门的任何行政处罚,而关于“2006年涉嫌用封闭式基金为货币基金接盘”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博时同时否认该公司2007年大比例分红集中持续营销的行为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基金业绩出现逆转
目前,博时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仍高达1269亿元,从2007年至2009年,该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分别超过17亿元、18亿元、16亿元,可谓日进斗金,财源滚滚。虽然如此,博时基金公司的人事纷乱和人才流失明显加剧了该公司巨大的管理资产规模与投研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矛盾,相关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010年4月30日,国内一家财经媒体以《博时第十一年“一声叹息”:沦为绩差公司》为题,对于博时基金2010年一季度的糟糕业绩进行了报道。博时基金公司分管投研的副总裁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公司的投研团队分为价值组、成长组、数量化组、混合组、另类投资组、ETF投资组和固定收益组等七大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投资总监,各自为战。博时基金公司的这种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该公司旗下基金众多的优势,以达到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和市场风格下,博时都有业绩排名居前的基金。
然而,2010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博时旗下基金已开始集体沦落。2010年头三个月,上证指数下跌5.13%,而博时15只偏股型基金中有9只跑输上证指数,其中,博时主题、博时策略灵活配置和博时精选分别下跌8.44%、7.74%和7.93%,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相当落后。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博时旗下15只偏股型基金合计亏损78.54亿元,绝对亏损额甚至大于资产管理规模排名更靠前的华夏和易方达。
从投研层面看,博时把投研分成多个风格小组的做法,在2010年一季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表现出真正的多样化风格,从而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即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健康的文化和优秀的人才。在归江、陈亮等相继离职之后,博时的投研实力已沦落到中下游,过去那种依靠基金数量众多去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在新形势下已难以为继。
博时基金在回应本刊采访时,把旗下基金业绩表现的急剧下滑归咎于大盘下跌,矢口否认与关键投研人员流失有关。该公司称:“股票型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的净值下跌都与股市的下跌、大盘指数的短期下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市场层面看,博时基金在忽悠投资者的同时,也最终忽悠了博时自己。
2009年12月份,博时超大ETF及其联接基金发行,斯时,博时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宣传风格转换,为其新基金的发行造势。2010年3月19日,博时超大ETF上市交易前夕,博时关于风格转换的宣传达到高峰,并达到了吸引后续申购的目的。但迄今为止,博时基金公司大规模宣传的风格转换并未实现,而旗下偏股型老基金的业绩已出现溃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博时超大ETF及其联接基金完成发行和上市后,博时基金公司随即推出了一只以中小板、创业板以及主板的中小型公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新基金––––博时创业成长,并已于5月10日起发行。在前不久刚刚大力宣传市场风格将由中小盘转向大盘蓝筹之后,博时又在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大力宣传小盘股的高成长机会,并且不需要为刚刚不遗余力地唱多大盘蓝筹这种明显自相矛盾的做法而感到一丝脸红。
近三年多来,博时在经营层面的急功近利和极端短视曾造就了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急剧膨胀,同时也埋下了其现今由盛转衰的祸根。博时在未来能否重塑核心竞争力,关键将取决于该公司能否认识到公司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在经营行为方面逐步回归到以投资者利益为本上。
……
4月3日,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在国内排名第四的博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副总裁李全离职,4月13日,博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数量组投资总监、基金裕泽和博时特许价值的基金经理陈亮辞任,4月30日,博时基金公司再度发布公告,宣布超大ETF的基金经理张晓军离任(此时距超大ETF成立仅4个月时间)。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博时连续三次发布离职公告,这是2006年年底以来,继肖华、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陆续离开之后,该公司又一次出现的骨干人员离职潮。
大将挂冠而去,小将上阵补缺。在发布陈亮离职公告的同时,博时基金宣布基金裕泽的基金经理由3月24日刚刚增聘的聂挺进单独担任,博时特许价值的基金经理由3月27日刚刚增聘的汤义峰单独担任。
“增聘聂挺进和汤义峰为基金经理,这是在陈亮提出辞职后的应急之举。”一位知情人士说,“陈亮的离职是一个重大打击,加剧了博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每况愈下的窘迫。”
关于明星基金经理的接连出走,博时基金公司总裁肖风一直将其归咎于基金公司骨干人员股权激励的缺失。但对于这种解释,业界争议激烈,因为现在要求搞股权激励的人,通常都具有大基金公司背景。
市场担心,股权激励不过是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人与股东博弈,以获取更多利益的下一个目标,与优秀人才的流失并无多少关联。
博弈股权激励
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13日,是国内首批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即俗称的“老十家”,注册资本1亿元。
12年来,大多数“老十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都出现过变化,一直没有出现变更的只有两家,分别为华夏基金公司的范勇宏和博时基金公司的肖风。
对于以肖风为代表的基金公司高管们来说,巨额年薪早已不是问题,博时基金公司的股权才是他们朝思暮想、反复呼吁的目标,而其依据则是明星基金经理的不断离职。肖风说:“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设计,确实很难跟基金经理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
至今为止,博时基金公司高管们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因为肖风的强烈呼吁而变为现实。其实,早在2007年12月26日,金信信托所持博时48%股权公开拍卖,招商证券以63.2亿元拍得,博时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化方向就已与肖风所冀望的实施股权激励目标渐行渐远。
2010年以来,业界更传出一向以强势著称的肖风与大股东招商证券交恶,以及公司副总裁李全将竞聘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的消息。其后,李全虽然没有能够成功竞聘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但出走已成定局,并且是离开公募基金业,转投新华资产管理公司任总裁。
李全可谓肖风的左膀右臂。除2000年至2001年曾在梅隆信托的伦敦总部及其下属牛顿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外,一直在博时就职。他于1998年5月加入博时,任督察员兼监察部经理,2001年4月重回博时后,任副总经理,分管投资,2003年起分管公司运作部门和市场部门。李全的离开,令博时管理层关于股权激励的博弈增添了不确定性。
“一直有基金公司高层人士大声疾呼股权激励,尤其是每当有高管类重要人物发生变动时,这个话题常被提及。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似乎没有必要。”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最近撰文说。
钱聚人散
事实上,从博时基金公司出走的骨干人员,其最终流向大多数并非自己拥有股权的私募基金,而是其他基金公司,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所谓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人才流失的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
前明星基金经理肖华从博时离职后,创办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尚诚资产。肖华的这个举动,常成为肖风等公募基金公司的老总们要求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归江、高阳、詹凌蔚、刘纯亮等离开博时后,并没有去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而是转投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对于这一现象,他们却很少提及。
归江2002年加入博时,曾任博时基金价值组投资总监、特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他从2003开始负责社保组合的投资管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2009年年初,归江离开博时,来到上海,转投国泰基金公司。
高阳2000年3月加入博时,任基金管理部债券组合投资经理,2001年6月至2002年4月在英国接受投资工作培训,并取得英国投资协会颁发的投资管理资格证书(IMC)。2002年10月起担任博时价值增长的基金经理,2004年7月起担任基金裕泽的基金经理,2005年8月起任基金裕隆的基金经理,直至2008年2月20日辞任。其后,高阳转投同在深圳的鹏华基金公司。
詹凌蔚2004年6月入职博时基金的基金管理部,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任博时主题行业的基金经理,其后离职加盟长盛基金公司,任投资总监。2007年3月,公司督察长刘纯亮离职,加盟国投瑞银基金公司。
自2006年年底以来,在博时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加速膨胀的过程中,该公司的骨干人员纷纷离开,加盟其他基金公司,可谓钱聚人散,是非不断。巨额年薪却留不住人心,博时频现人事震荡的背后,是该公司企业文化的沙漠化,以及由此引致的公司内在凝聚力的降低。
“肖风是一个擅长培养人才的公司领导,但他的短板是,他所培养的人才往往超出他的管理驾驭能力,”一位熟悉肖风的业内人士说,“现在除了钱多之外,博时还剩下了什么呢?”
持有人“被埋单”
从历史上看,由于公司缺乏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健康企业文化,因此,每当投资者利益与公司管理层或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博时基金公司的管理层多次把投资者利益置于末位,经营行为比较短视,虽然在牛市中获得了管理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但是却使很多投资者成为该公司管理层利益的被动埋单者。
2008年,博时旗下12只偏股型基金合计亏损978亿元,亏损之所以如此惨烈,这除了大熊市方面的因素外,也与该公司2007年下半年在高位疯狂圈钱密不可分。
履行尽责、忠实、专业、道德等方面的义务,弘扬受托人义务的文化,这是基金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这方面,博时基金公司显然亟须补课。
事实上,早在2000年的“基金黑幕”中,博时基金公司就是涉嫌违规表现最为恶劣的一家。2001年3月23日晚,该公司收到证监会证监稽查字(2001)5号文通知。通知称证监会在对基金规范化运作调查中,发现博时涉嫌违规经营,将继续对公司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期间暂停博时相关人员的相关基金从业资格。
2006年,博时旗下的封闭式基金裕元基金的债券差价收入亏损941万元,与此同时,该公司所管理的货币基金和中短债基金的债券差价收入分别为2295万元、884万元。作为一只资产封闭运行的基金,基金裕元不存在出于基金赎回需要去被动抛售债券的情况,博时基金公司至今没有向公众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何在同一个投研平台下,会出现封闭式基金债券差价收入为负,而货币基金与中短债基金债券差价收入为正的情况。
2007年,在牛市的泡沫化阶段,博时基金公司通过对旗下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分拆等方式,进行集中持续营销,做大规模,客观上在行业内起到了极坏的带头作用,在短期内加剧了股市供需面的紧张,加大了股市的泡沫化。当时,博时基金公司频频使用的一个特别恶劣的做法是,把大比例分红公告作为广告,进行铺天盖地的密集投放,大量投资者受该公司“净值归1”等广告宣传的误导,高位追买基金,损失惨重。
2010年4月27日,博时在书面回应本刊采访时称,2000年“基金黑幕”,博时在公司层面没有收到监管部门的任何行政处罚,而关于“2006年涉嫌用封闭式基金为货币基金接盘”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博时同时否认该公司2007年大比例分红集中持续营销的行为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基金业绩出现逆转
目前,博时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仍高达1269亿元,从2007年至2009年,该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分别超过17亿元、18亿元、16亿元,可谓日进斗金,财源滚滚。虽然如此,博时基金公司的人事纷乱和人才流失明显加剧了该公司巨大的管理资产规模与投研能力不足所带来的矛盾,相关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010年4月30日,国内一家财经媒体以《博时第十一年“一声叹息”:沦为绩差公司》为题,对于博时基金2010年一季度的糟糕业绩进行了报道。博时基金公司分管投研的副总裁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公司的投研团队分为价值组、成长组、数量化组、混合组、另类投资组、ETF投资组和固定收益组等七大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投资总监,各自为战。博时基金公司的这种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该公司旗下基金众多的优势,以达到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和市场风格下,博时都有业绩排名居前的基金。
然而,2010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博时旗下基金已开始集体沦落。2010年头三个月,上证指数下跌5.13%,而博时15只偏股型基金中有9只跑输上证指数,其中,博时主题、博时策略灵活配置和博时精选分别下跌8.44%、7.74%和7.93%,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相当落后。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博时旗下15只偏股型基金合计亏损78.54亿元,绝对亏损额甚至大于资产管理规模排名更靠前的华夏和易方达。
从投研层面看,博时把投研分成多个风格小组的做法,在2010年一季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表现出真正的多样化风格,从而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即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健康的文化和优秀的人才。在归江、陈亮等相继离职之后,博时的投研实力已沦落到中下游,过去那种依靠基金数量众多去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在新形势下已难以为继。
博时基金在回应本刊采访时,把旗下基金业绩表现的急剧下滑归咎于大盘下跌,矢口否认与关键投研人员流失有关。该公司称:“股票型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的净值下跌都与股市的下跌、大盘指数的短期下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市场层面看,博时基金在忽悠投资者的同时,也最终忽悠了博时自己。
2009年12月份,博时超大ETF及其联接基金发行,斯时,博时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宣传风格转换,为其新基金的发行造势。2010年3月19日,博时超大ETF上市交易前夕,博时关于风格转换的宣传达到高峰,并达到了吸引后续申购的目的。但迄今为止,博时基金公司大规模宣传的风格转换并未实现,而旗下偏股型老基金的业绩已出现溃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博时超大ETF及其联接基金完成发行和上市后,博时基金公司随即推出了一只以中小板、创业板以及主板的中小型公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新基金––––博时创业成长,并已于5月10日起发行。在前不久刚刚大力宣传市场风格将由中小盘转向大盘蓝筹之后,博时又在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大力宣传小盘股的高成长机会,并且不需要为刚刚不遗余力地唱多大盘蓝筹这种明显自相矛盾的做法而感到一丝脸红。
近三年多来,博时在经营层面的急功近利和极端短视曾造就了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急剧膨胀,同时也埋下了其现今由盛转衰的祸根。博时在未来能否重塑核心竞争力,关键将取决于该公司能否认识到公司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在经营行为方面逐步回归到以投资者利益为本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