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百年的沧桑历史和百年的强国梦,将这个沧桑和梦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上海。
当年上海被英国军舰逼迫通商,被动踏入现代化轨道。自来水、有轨电车、抽水马桶在此出现,金融中心、外滩、崭新的城市由此诞生。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在这里拉开帷幕。
我希望以图片反映出这段重要的历程:从1842年到今天,上海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史。2010年世博会,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在浦江两岸兴建展馆,在我看来这是上海现代化的一个标点––––当此际,我们可以做个总结了。于是有了图册《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
我想到这个阶段,中国对历史可以比较自信和客观。我们可以渐渐走出受害者的角色,平静地与世界交流来往,因此也能既站在一个比较亲近的角度,又带着相对客观的距离,去看待这个国家、这座城市。
我们这代人如果不做这样的阐释工作,年轻人会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做得很好,但国外每篇报道都在批评我们。这种困惑会促使新的民族主义情绪出现,很奇怪而且不靠谱。这本画册算是一种有力的回应:让我来告诉你中国是什么。
这种想法其实早已有之。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时,我站在长安街边的贵宾楼,看到成千上万人涌进天安门广场庆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到了2008年,世界对中国会不会明白,是否会了解1949年以来中国走过的道路。我的答案是他们不知道,包括中国的年轻人也未必知道。因为在回溯历史的时候,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谈得更多。由于各种禁忌或者文化隔膜,无论在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编纂的图书里,我都找不到那个我熟悉的中国。
那时候我决心编辑《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用图片讲述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曾经,政治进入每个人的细胞和呼吸,出门进门都被政治气氛包围着。
因此而形成的施加在个人身上的紧迫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也是他们在认知中国的过程中被严重低估的。
我试图以500多幅照片解释这些独特的东西,《中国》从个人生活角度切入展示整个国家的现当代史,《上海》则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切入,讲述横跨三个多世纪的故事。我要解释,从我小时候读书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到现在美国说中国是对世界的威胁,这两个极端之间发生了什么?相信大家会在这些影像中找到答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