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通背後的利益衝突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陸港通,利益
  • 发布时间:2015-01-16 12:24

  香港,激烈震蕩的一年。從今年九月到十二月,佔中局面一度失控,令人深感擔憂,但同樣的也為建設性的契機打通一扇門,回歸17年,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到了需要深刻思考的時候。過去很多事情大家不願意談及,也壓住很多事情不去談,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不滿意,對於香港在地的政治生態來說,建制派無法滿意,泛民派亦不接受,在社會出現不滿意的狀況同時又不瞭解實際情形的時候,社會自然就“不通”,很多時,社會矛盾爆發出來的能量更加驚人。當社會矛盾爆發出來,該講的事情都會講出來,大家都會討論普選是什麼,如何提名,北京政府與香港政府誰有權來決定選舉?也讓政府能看到民間社會的不滿聲音,甚至是某種程度的仇恨,而種種不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越來越貴的樓價,大陸自由行的大幅來港,本地資源問題與香港社會轉型正義的問題,原因不是單一一種的問題,當所有的問題碰撞在一起,爆發出來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對於處在矛盾中的人有了紓解的出路,也讓社會更多地認知到很多事情充滿著廣泛爭議,就例如釣魚島的爭議問題,至少要讓日本看到釣魚島是充滿爭議的,不可以單獨改變釣魚島的現狀。而香港社會對民主亦有不同的認知,同樣對於民生、香港社會的主體性等議題,一樣可以讓社會廣泛討論,對於香港社會本身的發展與內部變化,沒有絕對悲觀,我們反而是充滿樂觀,看待契機。

  文明衝突VS利益衝突

  我看到樂觀,但悲觀甚至仇視的情緒瀰漫社會。很多媒體與政治人物紛紛將香港與內地社會的一些矛盾、衝突理解成文明的衝突,完全沒有把握社會的脈動。試問兩地社會的矛盾緣何到了如此深的地步,甚至是仇恨的意味?文明是什麼,更多的是宇宙觀、生命觀的不同,例如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天壤之別。而縱觀香港社會,歷經數次移民風潮,整個社會內部的矛盾與融合一直在上演,從未停止。1960年代,在我生活的環境裡,隨處可以聽到潮州人、上海人、廣東人等不同地方的口音,香港正是在這種環境裡不斷融合,移民社會由此不斷發展,無法理解這種融入與衝突叫做文明的衝突。現代文明有那麼難學嗎?排隊、不大聲講話、不隨地吐痰,這是香港人在發展中學習到的文明也是不斷維持的現代文明,對於內地社會來言,它本身是一個複雜體,需要不斷去面對來自各省、各個階層人群的融入,那一種融入也許對有些人而言是好的,但是對於香港社會來看,對遊客甚至是內地新移民為什麼會出現很深的敵對與仇恨,這不是文明的衝突,而是利益的衝突。從奶粉、房屋、交通、飲食,每個階層都感受到了新移民或者外來遊客對於港人本身利益上的侵犯與威脅,過去可以輕鬆地在一家茶餐廳喝茶聊天,現在不僅到哪裡都要大排長龍,而且吃飯都很被催促,生活上的享受的感覺完全不在。再看看年輕人,對於本土的大學生,近年在工作、實習上越來越受到挑戰,機會也越來越少,外資企業或者本土企業更多的去僱用內地學生,很大程度上外界認為這是香港本土學生怕競爭、沒出息的表現,但這種實際的威脅真實存在,無法迴避。

  對於多數的中產階級來說,樓價高升,價格雖漲了數倍,看似升值,但對於只有一套房子的他們來說,本身沒有受益,反而受害,因為他的子女無法供得起樓,結果可能要三代甚至四代擠在一個擁擠的老房子裡。港人無奈的看到,社會看似發展越快,經濟成長越高,但是生活中的享受越來越低了,面對著人擠人、雙非孕婦來港生子等多重社會壓力,他們自然變成失落者。生活也由此開始變得痛苦,梁振英上臺後在奶粉問題與禁止雙非孕婦來港生子等問題上的嚴厲措施,事後看來確有成效,也大力的紓解了部分問題,但政府在其他多數社會問題上就彰顯治理能力不足與公共政策低效的問題。分配不正義導致這個社會越來越極端化,這才是危險的信號。

  政策無感,人心難穩

  梁振英政府在限制雙非孕婦來港生子等政策上確實有成功效果,很大程度上則是尊重了港人的感受,而其他政策卻充滿社會爭議。今天的社會對待年輕人有諸多評論,例如“廢材”之語,不敢北上,批評他們兩文三語越來越差,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年輕人不受到尊重,無法激發熱情,自然激化矛盾和衝突。坦白而言,對於一個出生在香港、生長在香港的年輕人來講,他有權利生活在他出生的地方,北上奮鬥只是一種選擇,而且是選擇之一,並非必然,不選擇北上更不代表沒出息。因為香港與內地,在很多生活習慣、方式上存在著不少差異,這不是短期內能克服的事情,為何要逼迫他們背井離鄉,在內地,人口的流動是常見的事情,從二流城市到一流城市的流通,代表著部分人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教育、醫療資源,對很多人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香港人來說,從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到其他內地城市,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提升式的流動,所以憑什麼香港人要去呢?未來的北京政府跟香港政府都應在制定政策時,正面面對利益衝突,如何避免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被特定的財團或者商人把持,讓更多的基層民眾感受到內地與香港自由行、物流通之後的切實福利,這樣才不至於人心浮動,社會難安。

  溝通不難,陸港能通

  一國兩制下,北京政府與港府同樣都可以搜集到香港民情,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不同的群體,聆聽支持抑或反對的聲音,而對於港人來說,讀報紙、看新聞是他們日常必做的事情,要瞭解到政府的訊息不難,既然政府與民眾都有實際瞭解溝通的方式與途徑,實在不明白溝通難在哪裡,至於溝通之後就是另外一回事。溝通,無法期待一定能達到各方都滿意的結果,但至少雙方可以瞭解彼此的想法,不通是代表不願意溝通還是彼此的認知不同?這需要深思,越以為代表民意,反而打錯了地方,自以為是卻引發更多的反彈,未來兩地社會的溝通不難,陸港也會通,但就要考驗港人、港府、北京的共同智慧了。

  受訪人:馬家輝 整理者:卜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