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爆裂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安全气囊,交通事故,零部件
  • 发布时间:2015-03-17 08:24

  安全气囊不安全?

  在过去的20年,法鉴专家萨尔·费雷罗的工作职责是还原交通事故过程,而他接手的多起交通事故都是由汽车内的安全气囊引起的。在费雷罗处理的上千起交通事故中,有1/5的交通事故最终导致驾驶员主动脉撕裂,其原因在于在事故发生时,车内的安全气囊以322千米/小时的速度迅速弹出并猛烈撞击到驾驶员头部,最终酿成悲剧。对此,费雷罗称:“方向盘里的安全气囊就像是一个爆炸装置,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日本高田集团是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但该集团生产的安全气囊近来却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恐慌,在美国已有5人因日本高田集团生产的安全气囊在交通事故时弹出力度不当而丧生。据统计,目前有包括宝马、克莱斯勒、本田、尼桑和丰田等多家汽车厂商生产的1000万辆车由于安装了日本高田集团生产的问题安全气囊而被召回。

  高田集团负责人称,高田集团生产的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剂——叠氮化钠(NaN3)与硝酸钾(KNO3)由于剂量过多生成了大量热氮气,造成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内压急剧上升,金属过滤罩由于遇到强大的气压而损坏,最终导致大量金属碎片从安全气囊内射出,对驾驶员及乘客的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汽车上任何一个细小的安全装置都可能使人受伤或是死亡。在以往的交通事故中人们发现,人的体重、身高、年龄有时会限制汽车内安全装置发挥正常作用。比如,当一个体重达到200公斤的驾驶员驾驶的车辆与其他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根本无法弹出。但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汽车内的安全装置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

  安全气囊如何工作?

  当你驾驶的汽车遭到撞击时,车会立即产生制动,但你不会。你的头和身体由于惯性会继续保持向前的姿势直到你的身体碰到其他可以阻止你前倾的物品。在安全带伸长到极限,安全气囊弹出之前,你的身体以极快的速度“前进”。为了阻止你的头部进一步前倾,你需要强大的制动力。

  在汽车受到猛烈撞击时,安全气囊内的传感器会感知到汽车的碰撞强度,随后将碰撞信号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测定汽车加速度及速度变化量来判断是否有必要打开安全气囊。如果汽车发生碰撞时的速度达到158千米/小时至322千米/小时,那么控制器会向气体发生器发出信号,气体发生器内部的化学物质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安全气囊弹出。整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十分复杂,但从汽车发生碰撞到安全气囊弹出整个过程用时在20至30毫秒,在这段时间里,你的头已经向前移动了12厘米。

  安全气囊诞生于1973年,最早被应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雪佛兰羚羊。这批最早的安全气囊安全性能十分强大,其独特的双压系统对车内的婴儿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在接下来的20年里安全气囊却销声匿迹了,原因在于世界汽车三巨头(丰田、通用汽车、大众)认为安全气囊的性价比并不高。直到沃尔沃等小型汽车制造商开始启用安全气囊,迫于压力,三巨头于1998年正式恢复安全气囊车辆的生产。

  但这批于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安全气囊的设计和安全性能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批安全气囊相距甚远。1992年,两位60多岁的老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命,经调查事故原因是安全气囊存在设计缺陷,安全气囊弹出时的冲力对人的胸部和脑部可以产生致命的伤害。身高较矮的驾驶员更容易受到安全气囊的“攻击”。为了使双脚能接触到汽车的刹车、油门和离合踏板,他们往往会将座椅调至离方向盘更近的位置,这就使得他们的头部距离方向盘远不到12厘米,当安全气囊弹出后,这类人受到的冲力将是其他人的几十倍。在1999至2009年间,共有191名儿童和39名女性因安全气囊致死,这39名女性的身高均不超过1.57米。

  当然,肥胖人群依然是交通事故中死亡比率高的人群,他们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死亡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78%。

  安全气囊究竟有多安全?

  毫无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气囊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命,特别是在和安全带一起工作的时候,安全气囊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安全带是司机及乘客的第一道保护伞。研究表明,如果你系上安全带,那么你在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中的生存几率要比没系安全带高出45%。如果你既系好安全带,驾驶的车辆又配有安全气囊,那么你的生存几率要比任何安全措施都没做高出50%。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调查,在2012年间,安全气囊共拯救了2213名驾驶员和乘客的性命,而安全带使得12174人幸存下来。安全带的安全指数要比安全气囊高出5倍之多,如果你在驾驶一辆有安全气囊的车辆时没系安全带,那此时的安全气囊就像是一只气球,基本就是个装饰物。

  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安全气囊这一技术是否还可以得到发展?就目前形势而言,不少人认为安全气囊这项技术已经发展到极限,它的作用不过如此,并无太大的开发前景。但安全带就不同了,如果人类能够将电子技术应用到安全带中,那么安全带就可以感知驾驶员及乘客的体重、身高、从而提供不同的制动力,真正做到因人而异。而且,安全带作为人类在车辆中的第一道保护伞,其安全作用本身就要比安全气囊大得多。

  当然,也有少数技术专家表示,如果人类能自主控制安全气囊,即在已经预测到交通事故即将发生时,司机和乘客可以手控安全气囊弹出,那么安全气囊起到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这一技术有望在日后的自动驾驶车里实现,但起码还需要10至20年左右。

  有些安全气囊是篮球形状,有些是枕头形状,显然后者保护性能更强。有些安全气囊内部系有伸缩绳,可以避免其弹出的距离过长,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有效减轻其弹出时产生的强大制动力对人体的伤害。汽车厂商目前需要做的是将安全气囊供应商提供的安全气囊类型进行统一。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产生恐慌,因为你无法确定自己车里的安全气囊究竟是保护伞还是杀人利器。安全气囊固然存在一定危险,但我们不能无视安全气囊以往对人类做出的贡献。2005年至今,美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已下降23%。人类的生命安全已经得到有效保障,如果安全气囊可以得到修复,那么人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比尔·萨波利托/文 黄爽/译

  [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