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激发新状态 展现新作为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山,两会,三年目标
  • 发布时间:2015-03-19 13:30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专访

  薛晓峰认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有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新状态;必须有实践创新、奋力争先的新作为;必须进一步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严格遵守政治规矩。

  2月5日,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两会”会场,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讲了一个小故事:2013年7月1日、2015年1月1日,薛晓峰两次收到署名为“中山一老者”寄来的邮件,邮件中除了两封手写书信外,便是厚厚五大本文集,文集内容是薛晓峰到中山市工作五年以来讲活和政务活动的报纸剪报。五本文集堆起来有一尺高,文集封面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盼是百姓幸福声”、“成功不必在我任期”等警语。书信内容则是反映的市民身边的民生问题。薛晓峰说,“两次捧读信件,两次热泪盈眶。我们有多好的市民啊!有这么好市民的支持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山的事情办得好上加好?!”

  到2015年2月,薛晓峰就任中山市委书记刚好四年,也是他到中山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小康》杂志记者近日就中山市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依法治市、新时期镇域经济发展创新等问题,对薛晓峰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采访。

  提前一年完成了原定三年目标

  薛晓峰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中山市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

  薛晓峰向记者展示了2014年中山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单”:2014年,中山市狠抓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市经济创新发展、优化发展、集约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速逐季提升。人均生产总值8.9万元,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6亿元,增长11.6%。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百亿级企业达9家;十亿级企业超百家;实现超百亿产业集群10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提前一年完成原定三年目标。新增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目前上市挂牌企业达27家,是2010年前的3.4倍。三是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2014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5:55.3:42.2。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位居珠三角第3位。193个亿元以上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五成,从一季度25家增至全年95家,投资额从10.5亿元增至106.1亿元,净增十倍。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获省“优秀”等次,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环保责任考核均排全省第二。

  薛晓峰告诉《小康》杂志记者,下一步,中山市要在经济增长“换挡”期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广东“不仅在地区生产总值上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作出应有贡献。

  2015年狠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薛晓峰说,中山市2015年将狠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实体经济强优城市。近年来,中山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换”新战略,皆取得了显著成果。

  “腾笼换鸟”,就是采取“建库+资金”双配套的模式,在全市建立产业转移企业库,由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产业转移专项资金,限期就地转型升级或异地转移发展。目前,全市采取此种方式共转移、关停企业35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44.7万元),同时新增企业近1400家,平均投资强度近5400万元,较之前大幅提高120倍。“机器换人”,就是鼓励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改造现有生产流程、加强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减员增效。“机器换人”工程实施3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累计减少近16.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空间换地”,就是逐步建立促进闲置土地利用的经济调节机制,加快清理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去年全市通过盘活1950亩闲置用地成功解决了9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问题,预计项目产出可达1700多万元/亩。“电商换市”,就是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中山美居“伊电园”、中山智城、亿通天下电商产业园、隆都金融商务城、古镇电子商务产业园、蜂巢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项目。市“电子商务示范镇(基地)”沙溪镇有35%以上企业设立了网络销售渠道,去年实现网上销售额逾15亿元;小榄镇成立全国首个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目前在线电子商务企业逾1.5万家,年销售额逾10亿元。

  薛晓峰表示,2015年,中山市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换”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平安法治建设获国家最高奖项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是2014年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施政重点,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薛晓峰对中山市2014年以来的依法治市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薛晓峰说,近两年来,中山市反映城市法治程度的有关数据呈现出“四降四升”的良好态势:信访案件数、群体性问题数、不稳定因素数量以每年15%左右的比例逐年下降,全市刑事发案数更是下降50%以上;而反映通过法治途径解决纠纷的行政复议案件数、法院立案数、仲裁案件数、人民调解案件数则以10%左右的比例上升。全民治安、全民禁毒、全民防“医闹”、全民除“三害”(毒赌黄)等工作得到中央领导、中央政法委与公安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中山平安法治建设荣获国家最高奖项,连续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三捧“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薛晓峰说,中山市依法治市取得如此佳绩,主要归功党委、政府在四个方面的努力,即一是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坚持把严格依法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摆在法治中山建设的突出位置,推进法治惠民“十项工程”,深入改革和优化公共权力运行机制。二是按法治框架化解基层矛盾。建立法治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成立73个“诉调对接站”,建立医疗纠纷等行业性专业调委会400个,各村居都有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近三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万宗,其中2万宗案件经过法院司法确认。三是坚持法治与德治两手抓。2011年开始,中山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行动,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力促崇德向善、明礼诚信的观念润物无声、落地生根、入心入脑。全市各类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中山好人方阵”不断壮大,共评出“中山好人”166人,其中10人荣登“广东好人榜”,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四是推动全民参与法治建设。坚持在社会治理领域中走群众路线,从政府单向管理转变为政府、社会和群众协同治理。中山市两年多来,未发生一起“医闹”事件,在全国率先成功创建“无医闹城市”。

  争取全省第一批有立法权地级市

  如何做好依法治市的下一步工作,薛晓峰告诉《小康》杂志记者,2015年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经过积极争取全国人大、省人大的支持,中山市目前争取成为全省第一批立法权地级市的工作进展顺利。中山市将抓紧研究全面梳理市人大规范性文件,着手制定立法规划,制定有关立法的议事规则制度,全面建立起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地方立法权。

  第二,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三,严格贯彻罪刑法定等法律原则,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建设,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不断提升化解矛盾的“法治因素”,深化完善矛盾预警、利益表达、沟通协商、救济救助等机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群众通过听证、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法律手段化解纠纷,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法律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全链条参与、重大社会难题治理全覆盖参与、群众共同性需求组织化参与,以及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动员等工作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第五,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深化“六五”普法工作,做到基层矛盾发生在哪里,普法力量就下沉到哪里,普法宣传就跟进到哪里。大力开展法治修身,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各方依法依规共同参与推进法治中山建设,促进全市人民自觉守法用法。

  第六,加强党委对本地区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和统筹协调,把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法治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敬畏法治、信仰法治、厉行法治,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由“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

  与全国其他同级城市相比,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有其特殊性:地级市直管镇,中间没有县(区)层级。而中山市的专业镇在全国也是“名声在外”,专业镇经济多年来一直是中山市经济的基本支撑。近年来,中山市提出“新型专业镇”的概念,在此概念的指导下,中山的镇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突破,未来如何做大做强?对此,薛晓峰向《小康》杂志记者进行了重点介绍。

  薛晓峰说,近年来,中山市充分发挥“地级市直管镇”的扁平化管理优势,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全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专业镇16个,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专业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专业镇经济曾为中山带来无限活力,更为中山市摘得“广东四小虎”的称号立下汗马功劳。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山市委提出,要将创新专业镇发展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将建设新型专业镇作为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找准定位,创出亮点,死抓不放,狠抓落实,闯出一条独具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贯彻落实主题主线之路。

  薛晓峰说,2014年10月,中山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把创新专业镇发展作为今后若干年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闯出一条新型专业镇发展之路,努力争当经济新常态下全省创新专业镇发展的开路先锋。这一创新发展理念,自去年以来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与部署。在今年1月22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确定了省内首个系统化的新型专业镇创新驱动工程,包括科技创新工程、模式创新工程、组织创新工程、集群创新工程、要素资源集约创新工程、产城融合创新工程、生态环境创新工程和人才创新工程,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其中,科技创新工程主要从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提高企业智能智造能力进行,如在如何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注重从广度和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并提出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原则实施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工程,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组建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开展联合攻关。

  在这个过程中,中山提出了“经济区经济”的概念,这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区经济”而言的新理念。《意见》提出的优化产业空间举措,正是要打破传统镇区行政藩篱,举全市之力优化项目、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进而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着力打造“两区四带多集群”的产业格局,让“一镇一品”格局向“多镇一品”、“多品一带”聚变。“两区”是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四带”是指北部五金家电产业带、西部灯饰光源产业带、中部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和东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这就是中山新一代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现代产业空间格局,旨在以此推动专业镇实现产业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产业升级和城镇转型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包容。

  编辑/余弘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