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美丽小城的嬗变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贵州,文化旅游,特色城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19 13:48
贵州省凯里市坚持转方式、调结构、转作风,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既快又稳的发展目标。如今的“苗岭明珠”,煜煜生辉。
2月7日,时值周六,然而,在贵州省凯里市行政中心能容纳近800人的中央会场内,却是座无虚席,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这是凯里市第八期“星期六党校”活动的一个场景。当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刘忱主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党课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主持,全市所有领导干部参加学习。
《小康》杂志记者获悉,“星期六党校”从2014年12月13日开班,逢每周六都会开展,党校教员以该市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为主,邀请黔东南州领导、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省内外高校专家教授上党课,抓住“热点”和“难点”问题,采取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开展讨论、答辩解惑、参观学习等方式,帮助凯里市干部解放思想,理清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星期六党校”的组织实施,使凯里市党员普遍受到教育,进一步提升素质,加快“素质凯里”建设步伐,通过持久深入的学习,打造学习型党委,培养学习型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更加凝心聚力,为凯里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星期六党校,有助于我们理论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把握政策,更好地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有助于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由此树立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凯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凯里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锦说。
事实上,凯里市在2014年实现了既快又稳的发展。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凯里市在贵州省31个经济强县综合测评中排名第7位,比上年提高2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9.57亿元,增长17.4%,比黔东南州、贵州省分别高出3.0、6.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2位;财政总收入完成53.99亿元,增长12.7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7亿元,增长17.66%,比全州、全省分别高出2.66、4.36个百分点……
“凯里之所以能发展得既快又稳,关键是我们扭住了科学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转方式、调结构、转作风,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张淼一语中的。
转战略凸显顶层新设计
凯里,有着“苗岭明珠”美誉,位于贵州东部,是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过去,凯里市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对资源依赖大,对环境破坏更大。凯里的发展转型,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凯里市着手筹划引进一些高新企业,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最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从顶层设计入手。
顶层设计,头一个内容就是政府改革。2014年4月26日,《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凯里地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支持凯里加快行政管理、资源配置、投融资、财税等方面的改革,为凯里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强心针”。
顶层设计,更离不开顶层推动。2014年年末,凯里市委针对市情,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出台“顶层设计”。在发展目标当中,明确提出要打造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在功能定位上,提出了要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在推进工作的主体思路当中,提出了“凯麻同城、州市共建、城乡统筹、产业支撑、项目推动和要素保障”。同时,融进了“依法治市”和“深化改革”等内容,改革的措施更具活力和动力。
在新的顶层设计支撑下,凯里正着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由超常规向新常态转变、由单纯扩大规模向提升品质品位转变、由单纯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与产业支撑并重转变、由山城时代向滨江时代的山水田园城市转变。
转结构呈现布局新魅力
加强自主创新,传统产业高新化,打造创新新凯里。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结构。加强项目建设既是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长远之计。基于这种认识,凯里市坚持围绕抓主导产业投入、上高新大项目,通过持续总量扩张来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今,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的高新产业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为凯里市工业经济全面转型提供了样板。
在农业转型上,凯里以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力量抓好舟溪“云谷田园”、大风洞“黔原云珠”葡萄园、凯里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工业发展中,凯里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完善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民族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步伐,做大产业规模,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三产上,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清水江滨江沿岸景观带建设,抓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企业集群发展;做大凯里商贸物流业,建设凯里十大商贸圈,将凯里地区打造成为贵州东部的人口集散地、产业集中地和产品集散地。
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突出产业集群,形成聚集效应,延长产业链条。如今,在凯里—万潮—炉山—碧波—麻江沿线重点发展煤电铝、装备制造、有机食品、高端建材等特色产业,在凯里—凯里经济开发区—下司—麻江沿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民族医药、电子信息、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凯里龙头河—镰刀湾—下司沿江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三线”实现产、城、景互动。在凯里经济开发区打造凯里新城—凯里中心,重点建设下司古镇和凯里高铁南站区域,这些主导产业集群化,有力地助推了凯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转机制融入发展新理念
新的发展阶段,凯里市如何积极看待和有效适应新常态?又将如何推进经济提质增效?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意味着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主旋律。结合凯里市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才能锻造更强的韧性、更大的潜力、更广的空间。
凯里如何适应新常态要求,重点在于——
推动环保机制转型。坚持“退二进三”,陆续关停亚华锰联、明鑫冶金、瑞邦硅业、凯丰矿业等高载能企业;在沪昆高铁、湘黔铁路、沪昆高速等主要交通沿线裸露地带积极打造交通走廊森林景观带和绿色经济带;深入推进环境监管“六个一律”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工作机制转型。市级领导牵头,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市国有融资公司密切配合,以集团化、项目化方式推进24个棚户区改造、城市周边8个城镇集群建设和高铁南站、开怀、白午等片区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破重点带动全局,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激情。
推动宣传机制转型。整合全市上下各类宣传资源,内宣外宣联动,利用“大报、大台、大稿、大栏目、大平台、大舞台、大家、大众”平台,宣传典型、总结经验、创造模式,弘扬主弦律,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转作风展示队伍新活力
冬去春来,在凯里市各大宾馆酒店,见到的是——门口,政府机关车辆少了;门内,高档餐厅使用率低了。
告别文山会海,刹住公款吃喝风,严打“黄赌毒”,严查干部作风……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凯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中共凯里市委关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整顿的意见》公布。十项问责制度着力解决凯里市干部队伍身上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突出问题。集中向干部队伍积弊开刀,向执法乱象亮剑。
作风建设关键在人。凯里市委“星期六党校”制度正是“修身养性”统一思想的好平台。现在,“星期六党校”已经成为常态,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凯里各级干部心中的共识。
转变作风,先从领导干部改起,从领导机关改起。
1月5日召开的凯里市经济工作会仅用3个小时就统一了思想,部署落实了工作目标。会上,不说成绩、只说解决办法,直面问题、交流思路,没有穿靴戴帽,没有空话套话。与会干部说:“市委市政府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带好了头。”
“现在,我们根本没有多余时间想其他,只想为群众多做些实事。”凯里市政府一位干部对《小康》杂志记者说。现在的凯里,广大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凯里干部作风转型展示了队伍新活力。
2014年,凯里市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获得79.59分,排名全省第七位,比上年上升了2位。凯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比进位持续向好、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产业投资增强拉动作用明显、五大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州市共建格局初步形成、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七大亮点。
而2015年,凯里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化;加快推进信息现代化;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抓好实事工程实施。努力建成人文凯里、素质凯里、实力凯里、平安凯里、法治凯里、生态凯里。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力争达16%;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13%以上。
风好正是扬帆时。凯里,正以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开发建设排头兵的气魄和干劲,大力弘扬“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廉勤务实、善作善成”的凯里工作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粟琼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