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 努力活成90后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90后,爱奇艺,奇葩说
  • 发布时间:2015-03-24 08:31

  马东很忙。

  采访前,他刚刚结束了一个冗长会议;采访一结束,他便匆匆赶赴机场。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公司, 马东感觉工作上最明显的变化是节奏加快。作为视频网站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妙语连珠的马东是媒体追逐的对象。

  离开央视加盟爱奇艺, 对马东来说是“ 四十归零”的新尝试,能够换一种活法。“在互联网工作,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挺过瘾的。”身处蓬勃发展的视频行业,马东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新鲜的故事、新鲜的话语、新鲜的信息,首席内容官的身份也让其思考问题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方式。

  思考方式转变之一,是对视频受众认识的深入, 马东目前更多称之为用户。视频网站的用户较之电视观众,显然更为年轻;在网络世界,90后似乎占据了更大的话语权。爱奇艺2014年推出的自制综艺《奇葩说》便是一档具备强烈90后属性的节目。

  观众以90后为主,节目选手以90后居多,牟頔带领的《奇葩说》制作团队更是一群典型的90后—— 平均年龄只有23岁。马东表示,目前为止这是他合作过的最为年轻的一支团队。90后年轻人也让他受益良多,“今天的90后,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成功和金钱的态度,跟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我正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90 后。”

  90后语境

  2015年1月初,《奇葩说》在大兴星光影视基地录制最后一期节目。录制开始前,一个“胖乎乎”的现场男导演使尽浑身解数与观众互动,炒热现场气氛。讲笑话、抽奖,甚至最后掀开上衣牺牲了自己圆滚滚的肚皮。

  录制当中,负责维持秩序的另一现场导演坐在观众席的一隅,全神贯注于节目,适时爆出爽朗的笑声,激发观众反应。后排有观众小声讲话,她会做一下噤声手势,实在忍受不了时便“恶狠狠”地瞪他们一眼。

  制作团队对《奇葩说》投入了极大热情,他们轻松活泼、贴近网络的内容表达方式戳中了屏幕前年轻观众的笑点。无论是辩论之前的小短片还是特效花字都颇具巧思。“一百块钱都不给我””萌萌哒“等网络群众喜闻乐见的词汇也适时出现其中。

  ”牟頔团队优秀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反映了当前时代的行为方式“,但马东表示与90团队合作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因为经常受到他们的“打击”。在一次策划会上,马东与牟頔团队产生了意见分歧,互相说服不了对方。经过一番激烈的“撕逼大战”后,其中一名制作成员对马东说,“你不同意我没有关系, 我是90后,反正你会死的。”口若悬河的马东在那一刻竟然无言以对,最后他妥协了。“他的那句话说服了我,90后有自己的语境,这正是我所不了解的东西。” 90后的语境究竟是什么样子?颜值、bibi 等词汇在他们心底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马东开始融入、配合团队的传播,甚至不惜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逗比”的形象,穿着裙子冲在《奇葩说》的第一线。就连荒废多年的个人微博,在《奇葩说》播出期间, 马东也开始重新维护。每期节目开始前的洗脑神句——“40岁以上观众,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正是马东的Idea。

  在录制过程中,马东的一些现场行为让牟頔团队非常抓狂,比如更改规则,或者改变口播广告的方式。这样“任性”的行为,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笑果”,也传达了《奇葩说》一以贯之的调性——“这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我们的规则很严密,即看心情。”《奇葩说》的成功也让马东了解到90后用户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 “轻松自由、大信息量、高密度,讲究逼格与智商,但同时必须逗比。”

  1998年,马东以主持人身份加入湖南卫视《有话好说》栏目组,进入电视行业;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挑战主持人》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201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不论是导演、制片人,还是主持人身份,马东制作的节目几乎都跟语言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儿,而我对语言更敏感一些。”作为相声艺术家马季的儿子,马东对语言的敏感并不让人意外。“相声是中国人的一种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之前有快板书,未来还会有其他形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观众爱听的话。”

  “说观众爱听的话”也许正是马东执著于90 后语境的动机之一。时代更迭,引起每一代人共鸣和共振的内容不尽相同。作为一个电视人,需保持开放的心态,把握时代脉搏。

  节目有自己的生命

  《奇葩说》的创意来自于高晓松与马东的一次闲谈,“我们这些爱说话的人‘打’起来应该挺好看的”。当时,高晓松的脑子里想象的是一个辩论过程的精彩——用强大的知识碾压对手带来快感;但马东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将辩论这种形式呈现为一个节目。之后,牟頔加入了爱奇艺, 马东便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她的团队。

  在牟頔团队不断的反馈中,马东发现,最后呈现出来的《奇葩说》跟高晓松嘴里以及自己想象中的的辩论节目差别很大,但是更正确。“由一个动念,到节目的设想,再到执行,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才成就了今天的《奇葩说》。”

  马东不太相信“节目模式”。在他看来, 世界上所有经典节目的模式,大多是节目成功之后的总结,而非制作之初既有的设计。“每一个干活的人都知道节目是不断变化的,在执行过程中,你得面对无数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正确,才能呈现出一档好节目。但这档节目也许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马东一直强调一个概念:节目有自己的生命,“创作者只负责把它生下来,它怎么长大,会有怎样的周期和轨迹,这些都不是创作者能够左右的。”

  面对变化“不断尝试”成为马东的职业轨迹。澳洲留学期间,马东观看了很多当时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录像带,他发现自己的反应跟节目是一致的,便在心底留下了一丝印象——“主持人好像是我可以干的事儿”。后来,马东果真当了主持人进入电视行业,并一路成为节目导演、制片人、最终进入视频网站。这样的路径变化, 马东表示都是基于行业变化和个人工作兴趣做出的选择。“人生哪有规划,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离开央视之前,马东曾参加了一个领导干部的培训,接触了很多视频行业的信息,冲击巨大,那次培训成为了他的“离职培训”。在马东看来,电视人,首先要对制作很敏感,第二要对市场很敏感,第三要对传播方式的变化很敏感。视频网站行业带给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已经近在眼前,这种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制作和市场。

  马东六岁的女儿经常会触摸电视和电脑的屏幕,于她而言,屏幕应该是可以向前推或向后拉的。随着手机和“平板”的普及,当人们习惯通过拖动进度条来观看节目时,马东看到了另外一种制作节目的逻辑。“电视节奏比较慢,观众无法倒回观看,但现在视频内容节奏可以很快,很多观众可以看两遍甚至更多——先大致过一遍,再打开弹幕看一遍,然后对中间很多细节反复回味。”

  加盟爱奇艺后,马东分管整条内容线,包括版权购买和自制内容的建设。在版权方面,爱奇艺重金豪购了《爸爸去哪儿》等众多热门节目的独播权;自制内容方面,则开启工作室战略,众多拥有专业视频制作背景的人才纷纷加盟,《晓松奇谈》《灵魂摆渡》《废柴兄弟》等大批不同类型的自制剧、自制节目上线,而备受期待的《盗墓笔记》《心理罪》等“超级网剧”,也将在今年上线。

  对马东来说,视频网站和传统电视台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以前的系统要求不要出错,而爱奇艺这样的互联网商业公司则不断驱动员工勇于试错。其实不尝试的代价,比出错的代价要大得多。”时至今日,马东表示依然会每日遭遇挫折,面临无数纠结的选择。“幸福就是无数苦涩当中的一丝甜,而你做成的那件事,只是无数挫败中运气比较好的那次。”

  对话马东:“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寄托在创作者身上”

  《综艺》:《奇葩说》如何由简单的创意演变为完整的节目?

  马东:最初是在与高晓松的一次闲谈中偶得灵感,他首先提出的,“我们这些爱说话的人‘打’起来应该挺好看的”。当时,高晓松的脑子里想象的是一个辩论过程的精彩——用强大的知识碾压对手带来快感;但我思考更多的则是怎样将辩论这种形式呈现为一个节目。之后,牟頔加入了爱奇艺,我便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她的团队。

  在牟頔团队不断的反馈中,我发现最后呈现出来的《奇葩说》跟高晓松嘴里以及我想象中的的辩论节目相去甚远,但是更正确。由一个动念,到节目的设想,再到执行,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才成就了今天的《奇葩说》。

  《综艺》:当下节目模式论很火,《奇葩说》在第一季的操作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些规范化的操作程式?

  马东:谁能把《奇葩说》凝固成一个节目模式,我便挺佩服他,因为《奇葩说》目前仍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不太相信节目模式,世界上所有经典节目的模式,大多是节目成功之后的总结,而非制作之初既有的设计。所以,我制作的节目最初都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更愿意自己去尝试,我相信节目的魅力会在尝试的过程中产生。

  《综艺》: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在于什么?

  马东: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寄托在创作者身上。不论是新媒体出身,还是传媒人“下海”, 要注重创作,而不是跟风制作。同时,要创造和形成一个保护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和生态。

  《综艺》:首席内容官的身份给你制作节目带来了哪些变化?

  马东:这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每天都有新鲜的故事、新鲜的话语、新鲜的信息量, 同时也带给我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乔布斯曾说, 过程即奖励。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挺满足的。作为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 要从爱奇艺整个平台角度去思考, 但我也绝不会放弃在一线感受节目脉动以及和受众直接接触的机会。

  文/陈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