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建 年度主持人蒋昌建 “智慧男神”大叔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男神,最强大脑
  • 发布时间:2015-03-24 08:47

  “男神”和“大叔”这两个不同的标签似乎很难并列到一起,可是用来形容蒋昌建,却是自然和谐毫无违和之感。《最强大脑》第二季自2014年元月2日播出以来,这档科学类真人秀主持人蒋昌建,便收获了观众的压倒式好评,粉丝们都用“智慧男神”“性感大叔”来形容他。

  国内鲜见蒋昌建这样的主持人:头发花白却在选手挑战成功时,激动地扔掉讲稿和选手紧紧拥抱;看到可爱的小选手忍不住上去抱着亲;把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选手抱起来360度转圈,结果——把腰闪了……

  尽管他的主持风格不同“传统套路”,却深受观众喜爱,原因只有一个:不矫揉造作平实自然。他在舞台上的表现,激动也好,可爱也罢,都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天然的学者儒雅气质,又让他的表现分寸得宜。

  新手主持嬗变

  “智慧、中年、男性、有气场、有幽默感、有谈话功底。”制片人桑洁一口气抛出了6个关键词,来描述导演组对《最强大脑》主持人的最初定位。现在回过头看,似乎再没有比蒋昌建更合适的人选。

  在《最强大脑》第一季中起用蒋昌建,可以说是节目组的“突发奇想”。当时,主持人由谁担纲一直是个难题,以致节目嘉宾评委的名单都已确定时,主持人的位置还空缺。这档节目因为专业性强,需要对选手任务和反映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解读。节目组筛遍了主持圈中所有可能的人选,但感觉都不太满意。

  蒋昌建最初接到的邀请,是由他担任一位“理性、冷静、善于提出质疑”的节目嘉宾。但在2013年12月节目录制的前一周,负责和蒋昌建沟通的节目导演忽然对他说:“蒋老师,你的位置要变了,你来做主持人吧。”

  为了让毫无主持经验的蒋昌建接受这个挑战,节目组完全没有给他压力。“邀约时对方告诉我,只要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能够胜任《最强大脑》的主持工作,他们没设定条条框框,就是让我自如的本色发挥,所以我很快就接受了”,蒋昌建告诉《综艺报》。“重要的是,我一直对这些选手很好奇,以前只是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这次能够近距离领略他们的超能力,我也想看看是不是如报道所说的那样神奇,也是好奇心所致吧。”

  当然,真正站到舞台中央后,蒋昌建才发现主持人的角色完全不像节目组描述的那样简单。“舞台和课堂是完全不同的,灯光、机位、站位,和嘉宾及选手互动到什么程度等——这些主持人的基本ABC法则我都不知道。面对现场观众,我可以视作是放大了的课堂,但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什么,对主持人的期许是什么,我完全没概念。”

  第一次彩排,整整花了12小时,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深夜。“最大的问题不是语言,而是走位、流程的记忆以及找机位。”制片人桑洁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蒋老师还是不知道该看哪台机器。”

  这位复旦大学的副教授,一开始是以新手的惶恐和努力,接受着节目组的现场“培训”。节目首录时,他的台本提示上写着“简访嘉宾”,结果蒋昌建和对方聊了足足半小时。因为他担心不知道哪些话题是有效的,所以宁可求全也不敢错过。待到剪辑时,这些谈话被大段删掉了。

  其实选择蒋昌建当主持人,节目组内部最初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太冒险,但最终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选择科班主持人,顶多能拿到及格分,但是我们希望找到一匹黑马。”最终的事实也证明,蒋昌建的确是一匹黑马。

  主持人和辩手的不同

  说到蒋昌建,就不能不提他的辩手身份。1993年,新加坡电视广播局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央视在“十?一”的黄金时段播出了最后决赛,复旦大学队和台湾大学队以“人性本善”的议题对决。蒋昌建以“四辩”身份做总结陈词,以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收尾。最终,复旦队取得最后胜利,蒋昌建在狮城一战成名,被评为“最佳辩手”,新加坡《联合早报》以“词锋锐利,反应敏捷”来评价他的表现。

  从那以后,蒋昌建便以“蒋四辩”的名号为人所熟知。在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的策划下,一本记录辩论赛参赛全过程和辩论词分析的书——《狮城舌战》迅速整理出版。首印1万册很快被抢光,出版社不得不在一个月之内加印3次,后来又多次加印。一次在南昌一家仅能容纳2000人的新华书店内,一口气拥进了6000人,挤碎了8块玻璃,只为目睹他和“一辩手”姜丰的风采。最后,当地不得不出动一个排的武警维持秩序。

  早年成名,到今天一晃20多年过去了,出生于1965年的蒋昌建也已年过半百。头发虽已变得灰白,但他在荧屏中挥洒自如的风度、儒雅的气质以及目光炯炯的眼神却依然如旧。谈到主持人和辩手最大的不同,他回答说:“辩手可以有两个角度的理解——生活中不会是这个角色,比赛中是,比赛还会有结果的输赢;主持人则要把生活感悟与节目有机结合。”

  从辩手跨界主持人的蒋昌建,是这一领域年龄最大的“新人”。他的主持佳绩,或许更多还是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和沉淀。虽然作为主持人已取得了成功,但蒋昌建说自己今后的生活重心依然会放在学生和教学工作上,因为“我更喜欢一种自由、平淡的生活方式。”

  对话蒋昌建:舞台上也应有辩论

  《综艺》:从节目总策划到学者再到主持人,你“饰演”过很多不同的人生角色,其中你自己最喜欢哪个?

  蒋昌建:最喜欢的还是做教师。因为工作相对自由,一是时间支配自由,二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讨论学术问题自由。此外,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来的是十七八岁的小朋友,走出去的是二十三四岁的大人,由此我也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所以我还是想和以前一样吃教师这碗饭。

  《综艺》:你觉得自己跟学播音专业的科班主持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蒋昌建:首先,我从没想过要跟科班的主持人去比较。其次,我最大的不同是对主持那些最基础的要求,比如说语言、语音、语调,或者舞台上的站位、如何把控舞台等等,没有特别受过训练。我自己的优势可能还是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主持教学的一些积累吧,特别是跟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些感受,我想这些是对我有所帮助的。

  《综艺》:当年在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夺取“最佳辩论员”称号已经显示了你的才华,为什么当时没有想过做主持人?

  蒋昌建:辩论赛刚结束后,确实有一些国家级媒体口头发出过邀请,但当时我已经决定了要继续读博士,所以暂时没有考虑去媒体工作。

  《综艺》:主持《最强大脑》第二季,你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蒋昌建:最深的感受是项目的挑战规则更加复杂、难度等级有提升、选手现场表现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就是户外挑战项目的规模更大、挑战的复杂性更强,所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强。节目的节奏跟第一季也有所不同,而且邀请到了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因此在舞台的组织、调动等方面对我更具挑战。

  《综艺》:第二季节目,邀请了很多“男神”“女神”参加,话题炒作感很强。这是否会冲淡节目的科学性?

  蒋昌建:这一季节目和上一季相比,项目难度明显增加。编导们为了满足观众期待,为了将挑战项目的紧张和活泼有机结合,决定在不影响节目主旨的前提下,邀请各界人士参与。这确实有对收视因素的考虑,但并不是说《最强大脑》要更娱乐化,而是将更多娱乐因素进行科学化和理性化运用。我们邀请的嘉宾都不约而同要求参加不同项目的挑战,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普及科学的过程,进一步融入科学氛围中。

  《综艺》:场上嘉宾和Dr.魏经常争论激烈,你作为主持人如何应对这种场面?

  蒋昌建:场上嘉宾经常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相信这都是跟他们自己的背景密切相关的。毕竟不可能让所有嘉宾都从纯粹科学的角度理解挑战的规则和难度,并从非常科学理性的角度下定论。也不能说嘉宾们的判断在遭遇科学后就没有道理。我想道理也是在一个个对科学的发问、挑战中展开的。科学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在发问和挑战中,科学项目会更深入。《最强大脑》的舞台不是凝固、机械、呆板、僵死的舞台,应该存在激烈的讨论、辩论,这会给挑战背后的科学难题留下思考空间,甚至引发对挑战项目做更广泛的研究。

  《综艺》:现在你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今后是否会考虑主持更多的节目?

  蒋昌建:我现在的工作重心依然还在学校的教学上,节目的录制一般都在周末。今后我不会主持太多节目,如果要参与的话,一般也都是科学、教育、文化、时政评论这类。我说的是参与,不一定是主持。

  文/唐潇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