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广东用工荒拐点初现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转型,升级,企业
  • 发布时间:2015-04-21 09:20

  “新常态下用工荒观察”专题①

  作为用工大省,“用工荒”、“招工难”是多年来广东开春后用工市场的“固定节目”。但今年,人力市场供求天平开始倾斜,企业用工规模在缩小、新增岗位在减少,同时企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提高、涨薪幅度收窄。人才市场释放出“用工荒”逆转的信号。

  大约在2004年春节后,“用工荒”这个词开始在广东的媒体频繁出现。这之前的每年过完春节,珠三角一些企业的员工都会返厂开工,还有一些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揾工者叩门以求。那些年,企业招工不愁开足马力生产,找工的大都能进厂谋得一个岗位。这一和谐美景,遗憾地终结于2004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这一新词。从此,“用工荒”每年都如影相随地伴随着南粤的第一季而躁动。

  “用工荒”似乎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可用之人,一方面是有人无工可做找不到岗位。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工荒”,你这是闹哪样呢?企业焦虑,民工迷茫,政府关注……

  “用工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电商等新经济形态出现,“用工荒”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和阵痛。

  羁绊了广东经济10年的“用工荒”问题,在2015年,又是怎样的面孔呢?“用工荒”果真是广东之春的不解魔咒吗?

  企业降温岗位减少,“用工荒”拐点到来作为用工大省,“用工荒”、“招工难”是多年来广东开春后用工市场的“固定节目”。但今年,人力市场供求天平开始倾斜,企业用工规模在缩小、新增岗位在减少,同时企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提高、涨薪幅度收窄。人才市场释放出“用工荒”逆转的信号。最近举办的广州市首场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就业招聘会,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反常的“冷清”,进场招聘的企业从2013年的80多家下降至50多家,提供岗位数从3000多个下降至1000多个。企业招工“降温”明显。

  连续三年在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广州王府井百货,今年只招保安和司机,而去年的招聘计划有文员、营业员、收银员、保洁、保安等多个工种,其管理主管樊秋菊解释说,主观原因是企业提高了待遇留得住人,客观来讲也有大环境不好的原因。

  据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监测,经济增速放缓对新增岗位的影响已开始显现,2014年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同比下降4.9万人。

  虽然珠三角9市仍在密集举行近千场“南粤春暖”、“春风行动”招聘会,但与往年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企业用工需求在减少。据珠海市人社局介绍,珠海市人才市场供求平衡,没有出现“用工荒”现象,尤其是重点企业用工大户格力电器、长隆、赛纳等员工节后返岗率在98%以上。求人倍率为1.18,同比下降1.84%。

  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对广州市404家不同规模企业的调查,30.69%的企业表示2015年将扩大用工规模,比2014年下降0.9%。60.64%的企业表示维持2014年用工规模,比2014年同期下降1.63%。8.66%企业要缩小用工规模,占比将近一成,而2014年只有6.13%的企业有减员意向。总计岗位减少数量近现有用工规模的两成。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颖认为,由于企业升级转型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用工规模开始缩小,新增岗位数量规模明显下降,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释放出预期的潜力,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减弱。加上企业由于成本压力加大,招聘意愿下降。

  用工素质要求提高,“揾食艰难”初露端倪

  经历多年“用工荒”之后,人力市场供求天平开始倾斜,“揾食艰难”这句粤语中形容谋生不易的话,在招聘会上被许多受访的求职者一再提及。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过去招工条件中“无学历要求”最为常见,现在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明显增加。

  来自四川广元的33岁的王凤琴想竞聘质检员或者是库工,但三四家企业都婉拒了她。“我只上到初中就出来打工了,也没有资格证,不符合条件。”她说。

  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广东省就业从以往依靠制造业的“工业吸聚”,转向了以现代服务业吸纳为主的“服务消化”。尤其是,技术更新取代了岗位需求。如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计划,每更新20万元机器可减少4.5人,2015年东莞预计可减少普工需求约4万人。

  现有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是“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广州海珠区一家2014年新成立的外贸公司,计划招收10名外贸服务专员,开场不到半小时就收到十几份简历,其总经理蔡先生直接用“汕头腔”英语面试,几乎无人符合条件。

  “我也没上大学,英语都是做生意实战练出来的,来投简历的大专生英语还不如我。虽然都有四级证书,但是听不懂、说不出,这怎么跟客户交流?怎么跟单?”他说。

  广东劳动学会副会长罗明忠认为,在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速下行双重压力下,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更突出,2015年的就业压力明显上升。

  官方称:今春用工不太荒!

  ——省总工会:广东没有出现“用工荒”。最近,广东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就广东来说,总的来看,在用工方面还是供大于求,用工方面形势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广东去年一年新增就业人数达172.3万,占全国新增就业六分之一,广东目前就业人数总体上达到5600多万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他认为,目前,主要是结构性的用工短缺,所谓结构性就是说大企业不缺,中小企业缺;普工不缺,高级技工缺;长期稳定工不缺,季节工缺。广东目前是季节性用工短缺,没有出现“用工荒”。

  ——佛山市人社局:“招工难”只是部分现象。针对佛山节后出现的部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佛山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用工荒”就是什么行业都缺工,什么岗位都难以招到工人,但佛山事实并非如此,佛山缺工总量在八九万人,但今年返岗率预计可达87%左右,只是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和今年1月份,佛山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因市场上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一方面,目前劳动力总体上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招工难,根子主要在于用工环境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一些用工不规范、薪酬水平低、生产生活较差的企业,招工难、用工缺口大的现象更为突出。

  佛山市人社局近期相继开展了多次有关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春节前,佛山市有63%的外省异地务工人员返乡过节;返乡的外地员工中,大部分表示仍愿回到原来的企业工作,返岗率预计可达87%左右。

  根据抽样调查和按全市企业用工总量推算,春节后佛山市企业计划招用工总量为26万人左右。招工数量较大的行业集中在制造业里的纺织、制冷、制鞋、制衣、电子、汽配、铝业、塑料、陶瓷等;在企业的计划招工数量中,招聘生产岗位的占80%,招聘技术岗位的占8%,管理岗位的占4%,其他岗位的占8%。节后,全市人社部门将开展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活动,可解决相当部分企业用工需求。

  照明行业以技术升级实现抛“荒”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过去那种简单的投资拉动增长的旧模式正在被慢慢抛弃,国家经济发展也正在调整为创新驱动模式。这种模式改变,注定让企业由过去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由此,企业自然越发使用科技含量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这就要求整个人力资源结构都必须进行重大调整。换句话说,解决“用工荒”,关键是需要厂家商户去谋求技术革新和结构转型。

  LED行业“招工难”也普遍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人工来解决生产的问题,制造产品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固定的产线模式,固定的活动轨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员工流动性必然很大,越是做得大的企业,流失率越高。深圳市晟碟绿色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亨由表示,他们是做驱动IC设计方案的公司,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中高端技术人员,所以员工队伍比较稳定,也没出现难招人的情况。

  陈亨由认为,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对于LED这个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少用工人,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当中,可以用自动化机器来代替,这部分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少部分员工更高报酬,才能留得住员工。虽然前期机器的投入成本较高,但是以长期的投入成本来看,自动化生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这个层面来说,“用工荒”的现象驱使工厂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增加自动化的生产,创造竞争力优势。

  普万光电的靳涛同样认为,以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的企业,有一种向上推动力会让员工感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招工自然不会出现困难。相对这类制造企业而言,处于中上游的技术型企业则很少面对“用工荒”的境地,都表示企业的员工流失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东莞:互联网+产业升级脱“荒”

  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让全国的人才流通起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想实现人才的跨区域流通,传统的招聘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条件了。

  近年来,东莞善用互联网平台向主要劳动力输出地传达招工信息,为东莞从其他地区引进优质人才提供了有效保障。众多招聘网站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比如前程无忧东莞区网站推出了“普工、技工紧急招聘专区”,还在网站的其他城市进行同步推广,将东莞的企业招工信息向全国的求职者进行传达。这种新生的网络跨区域招聘应聘方式,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目前东莞及珠三角的“用工难”问题。

  同时东莞也力争实现城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未来几年将加快粤海装备产业园、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三大新增长极建设,使它们成为东莞承载重大项目的新增长点。因此目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东莞,对高端人才需求也在同步增长。与之相关的招聘网站也应运而生一些专门迎合精英招聘与应聘的板块,为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出一份力。前程无忧网站推出的“精英网”,是一个专门让新兴产业与创新人才进行对接的平台,为企业寻找人才提供了便利,也为东莞本土乃至其他地区的精英提供了机会。

  “中国毛织第一镇”:机器换人,华丽转型

  东莞市大朗镇被誉为“中国毛织第一镇”。以前,这个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专业镇每年开春都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今年这一境况出现了好转。

  大朗镇毛织协会秘书长陈春暖预计,今年那些传统低端制造业招工形势依旧严峻,好在该镇的毛织企业基本实现了100%的机械化生产,对人的依赖比以往明显降低。该镇目前正规毛织企业有30多家,从业人员约9万人,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最高峰时估算有15万人,自2008年起,企业陆续进行“机器换人”,目前全镇有4万台数控机床,每年通过大朗集散的毛织服装达8亿件,加上周围的产业集聚区,每年集散的服装达12亿件。工业产值从2009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90多亿,占了该镇GDP的1/3。

  东莞市依尚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润泉介绍,该厂在2000年前还是半自动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2008年,该厂转型升级为机械自动化生产工厂。在大环境的倒逼下,叶润泉不得不耗费3000万巨资购置进口自动化设备。叶润泉庆幸的是“机器换人”让他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了下来,对劳动力的依赖也大幅降低,“以前工厂要400多人,现在不到200人就够了,而且生产效率也翻倍提升。”

  叶润泉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个人只能看一台半自动的手摇机,一天可以做8件衣服,机器换人后,一台机器相当于4个劳动力,一个人可以看8台机器,现在的一个人相当于过去的32个人,机器化作业后,该厂的年产能也从原来的50万-60万件增长至200多万件。

  适应用工“新常态”,社会仍须努力

  针对用工市场的新变化,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

  ——创新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魏建文认为,当前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仍以传统就业模式为基础设计,公共就业服务也以提供现场求职招聘为主要形式,现有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能力、手段等与新常态下的创业、就业模式和日益多元化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政府亟须探索完善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

  ——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专家认为,随着简政放权、减少市场干预等一系列释放改革红利措施的出台,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家庭就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创业主体由以往的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扩展,带动大量就业。相关部门应抓紧审定并全面实施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罗明忠等专家建议,全面推进实行不分户籍、终身培训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瞄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引导紧缺工种培训和高端工种培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本刊记者 杨瑞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