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增长动力变迁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广东经济,决策,理论
  • 发布时间:2015-04-21 09:41

  广东经济在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正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认识和分析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才能看清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为“十三五”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经济增长动力,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创新理论都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本积累、劳动投入、人口增长、技术进步、自然资源、财政支出、R&D投入、知识积累、经济结构、制度变革、对外开放等均可能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内学者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和制度变迁等角度做了不少实证分析。但因研究角度或样本选择的不同,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以下从要素供给、最终需求两个大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变迁,以更加准确地揭示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要素供给角度广东经济增长动力变迁

  (一)简化的分析方法。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出发,采用索洛增长方程的简便方法计算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及技术进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那么经济增长综合因素分析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Y=A+αK+βL

  式中,Y表示GDP增速,A表示技术进步增长率,K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L表示劳动力投入增长率,α表示资本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劳动力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来计算,则α=1-β。GDP增速、劳动力增速均可直接从年鉴获得数据,资本投入则没有可以直接获得的数据,只能采用估算的办法获得。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是从生产领域的角度反映全社会资金的投入总量,那么可以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代替消费领域的资金投入总量,这两者相加就可视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总量。由于投资和消费数据均为现价数据,需要采用CPI指数剔除物价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可比价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从而根据历年GDP增速、资金投入增速、从业人员增速就可以计算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1979-2013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3.1%,估算的全社会资本投入年均增长19.0%,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9%。计算1979-2013年广东GDP增速与资本投入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55,1990-2013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7,这可以说明广东GDP增速与资本投入增速的相关性比较高,从这两个速度的走势看,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大规模持续投入。从索洛方程的计算结果看,1979-2013年,资本投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为69.6%,各年份的贡献率主要在50%-80%之间;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为11.6%,各年份的贡献率主要在0-25%之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为18.8%,各年份的贡献率主要在20%-50%之间。索洛方程的计算结果与直接观察数据的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本投入是过去30多年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贡献率三条曲线呈现不规则的波动,无法得出一个趋势性的结论。

  应当指出的是,根据索洛方程计算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各指标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也许不是最优,而且技术进步因素是一个综合性因素,既包含了纯技术进步因素,也包括了制度变动、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甚至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中也蕴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各要素贡献率数据出现的较大波动从一个侧面说明测算方法还有待改进。但从大的趋势来说,索洛方程计算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我们认为接近20%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还是偏低,也许接近30%的贡献率是比较科学的。

  (二)进一步细化全要素生产率。

  按照索洛方程,将除了资本和人力投入之外的因素都归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因素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技术创新、结构变动、体制制度创新、人力资本效率提高等因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通过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整个经济体的运作效率持续提高,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

  首先,技术创新必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从单个产品、单个企业分析,比较容易测算技术创新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若要测算整个社会的情况则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数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接受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论断。衡量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R&D占GDP的比例,从这个指标看,近10多年来广东技术投入力度明显在增强,该指标从2000年的1.0%提升到2013年的2.32%。2006年广东8962家工业企业的创新调查显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出效果显著,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4%,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39.9%。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较高的部门,从而提升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有意识调控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有所下调,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不断提升态势,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9:47.3:47.8。从劳动生产率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最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三产业,1986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一度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出现反复,2003年以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以第一产业为1)为1:5.3:6.4,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二产业的1.2倍。一方面,广东第三产业的投资速度和比重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则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第三,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实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等系列教育改革,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兼顾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教育,教育资源日益充足,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累积效应不断增强。广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3.0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70.99万人,增加了54.7倍,年均增长12.2%,基本跟GDP增速同步;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8.5年提升到2013年的10.2年;1990年广东小学程度的人口比例为46.6%,2000年以初中以上学历为主,2010年大学专科以上占8.2%,小学比例下降到23.0%。

  第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以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广东进入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改革时期,某些领域在全国首创,为其他地方提供改革经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主要成效是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改变了单一的企业组织模式,促进了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使经济运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际惯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3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红利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经济中速增长的基本支撑。

  综上,从要素供给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资本投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同时技术创新、结构变动、人力素质提升、体制制度创新等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

  最终需求角度广东经济增长动力变迁

  从最终需求角度看,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大构成的内在联系及调整所带来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影响,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和特点: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贡献率波动较大,但近年有提升趋势。分经济发展阶段看,1979-1993年,广东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2.7%,其中,最高年份1983年为124.4%,最低年份1988年为-2.8%;1994-2008年的贡献率平均为46.3%,有所下降,其中最高年份2002年为68.5%,最低年份1997年为21.8%;2009-2012年的贡献率平均为55.5%,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消费的平均贡献份额最大,投资次之,净出口最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的最终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都在50%以上,也就是这种旺盛的消费需求促成了广东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这种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人口的增加、收入的增长和市场的放开。

  (二)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提升态势。分经济发展阶段看,1979-1993年,广东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1.4%,最高年份1985年为80.6%,最低年份1989年为-35.6%;1994-2008年,平均贡献率为33.3%,最高年份1996年为52.0%,最低年份1997年为6.9%;2009-2012年,平均贡献率为54.8%,最高年份2009年为80.4%,最低年份2012年为43.7%。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比较明显,经济发展对投资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50%左右的储蓄率足以支撑这种资金需求,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明显。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四万亿刺激政策绝大部分直接落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上,所以近几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上升,但这个不可持续。

  (三)净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弱,波动也比较大,近年甚至出现负拉动。分经济发展阶段看,1979-1993年广东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9%,其中最高年份1988年为42.8%,最低年份1992年为-21.1%;1994-2008年平均贡献率为20.3%,是三个时期中最高的阶段,其中最高年份1997年为71.3%,最低年份2003年为-13.8%;2009-2012年平均贡献率为-10.3%,其中最低是2009年-45.2%,最高是2012年1.9%,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东出口形势相对进口大不如前。从1979年以来的数据看,净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广东经济发展还是属于“内需拉动型”。这跟广东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并没有矛盾,一直以来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比较大,但属于“大进大出”型,既有大量的出口,也有大量的进口,因此净出口规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当然,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投资增长,刺激了内需增加。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消费占GDP比重虽总体呈下降态势,但始终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最强。相关研究表明,广东人均消费边际倾向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导致最终消费在GDP构成中比例不断下降。现阶段,广东消费率在50%左右波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78%-79%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使得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外贸出口的迅猛发展使得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在一段时期内快速提升,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多依赖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模式也增加了经济的波动性,使得广东经济增长极易受国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这种缺陷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已暴露无遗。

  结论

  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经济增长动力变迁的若干规律:第一,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弱化,而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制度创新、人力素质提升、结构优化等因素在内的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在日益增强。第二,高储蓄高投入成就了广东经济30多年的持续较快增长,这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基本一致。第三,国内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经济持续增长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居民消费,而非投资。

  王文森 谢洪芳 严洁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