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芙蓉新区:加快打造产业和人口集聚新平台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决策,公共配套,布局规划
  • 发布时间:2015-04-21 09:53

  韶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六个优先”的新区发展思路,即坚持“规划优先、农民优先、公建优先、产业优先、文化优先、生态优先”。

  近年来,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芙蓉新城片区建设,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果断打破以往过度依赖行政中心带动新区发展的思维定势:

  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公建和民生项目引领新区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农民安置新村、学校、医院、市场、文体场馆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宜居宜业的基本配套环境。

  另一方面,有序引导部分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职能向新城区转移,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周边产业园区功能融合互补、联动发展,加快打造韶关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新平台。

  真抓实干,以积极作为实现良好开局

  在2013年10月24日韶关芙蓉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韶关市委、市政府即于当年10月28日召开全市加快芙蓉新区建设动员大会,挂牌成立韶关芙蓉新区管委会,迅速搭建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力量,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加快芙蓉新区建设。

  谋定而后动,经过缜密的思考谋划,韶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六个优先”的新区发展思路,即坚持“规划优先、农民优先、公建优先、产业优先、文化优先、生态优先”,突出抓好市政道路、农民安置、公共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努力以民生公建项目的加快建设和众多产业项目落户来带动新区发展,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起步区建设开局良好。

  目前,芙蓉新城片区已布局规划64个项目,有40个项目动工建设,还有24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以项目为支撑的新区发展蓝图基本绘就。

  农民优先,以和谐善治保障新区建设

  在新区开发建设之初,韶关就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城市扩容提质的突出位置,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面对“天下第一难”的拆迁问题,韶关市对芙蓉新城的拆迁政策进行优化完善,着力提升拆迁政策的合理性和吸引力,制定了对被拆迁群众有鼓励性、对政府自我加压的补偿奖励条款,充分让利于民,让早拆迁的群众率先受益。如对农民安置房建设期限作出“对赌”承诺,如因政府责任未能按期交付安置房,根据逾期时间长短,按原标准的150%-200%向被拆迁户发放临时住房周转金;对提前签订拆迁协议的,则按提前天数计发奖励金。通过依法拆迁、以拆促签、以情动迁等多项措施,2014年韶关芙蓉新城共完成拆迁近800户,同时社会稳控工作保持平稳有序,未发生群体性上访等事件,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农民安置房建设过程中,韶关市采取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方式,为新城区当地的老百姓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低层联排别墅式安置新村,这对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和加快工程实施、保证工程质量等都大有裨益,真正体现了以群众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和政府意志与农民意愿相统一的安置房建设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尊重农民世代居住习惯,区别于农民安置“上高楼”或宅基地自建的原有模式,尽可能满足和延续农民“上有天、下有地”的世代居住习惯。

  二是政府按市价回购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用地,解决农民建房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与城市其它建设用地实现了“同地同权”,农民的财产权利得以充分尊重。

  三是韶关芙蓉新区将预留村经济发展用地的比例定为省规定的最高上限,并采用“金包银”方式,在安置区外围和新城重要地段为农民留足经济发展用地,指导村集体科学开发和引进商业项目,首个建成的新村——赤水新村沿街商业开发项目已启动实施。同时,安置房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村民自住与房屋出租两方面需求,村民可利用安置房良好的区位优势,兴办家庭式旅馆,有效保障农民生计。

  四是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实现了“两个全程”,即让村民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安置房项目建设。在安置房开工建设前,由村委组织村民做好规划选址、平面布局、建筑风格、户型设计、安置对象等“五个确认”工作,让村民变成安置的“积极参与者”,使安置房“盖得起来,住得进去”。

  目前,起步区5个安置新村中,1个已经建成交付农民,3个在建,1个正在筹建阶段,预计今年芙蓉新城5个行政村60%以上的村民可搬入新村。

  公建优先,以优质配套汇聚新区人气

  要使新区人气旺盛、商机汇聚,必须以优质的公共配套和服务,完善的城市功能,快速的公共交通体系吸引老城区和周边县区的人口向新区集聚。

  芙蓉新城以发展便捷化、低碳化、智能化交通为目标,在2014年初全面启动了20条、50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建设,由道路建设经验丰富的韶关市公路局作为新城道路的代建主体。2014年芙蓉新城开建道路达11条,芙蓉大道、南华路、滨江路等骨干道路基本具备临时通行条件,今明两年新城区主干路网将全面实现联网成环。连接老城区的快速通道—芙蓉隧道开工建设,建成后新老城区只有5分钟车程;连接曲江城市副中心的曲江大道、新白线一期正开展前期工作,新城客运枢纽项目开工建设,与周边产业园区和老城区的公交线路逐步加密完善,内联外通的交通路网格局正快速构建。

  同时,芙蓉新城着力加快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全力以赴推进学校、医院、文体场馆、水系景观、绿地公园、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新区城市功能,将新区打造成优质文化、教育、医疗资源的汇聚之地。目前,在建和已完工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达10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5个。广东韶关实验学校一期建成并招生开学,碧桂园小学基本建成,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运行,华师附中韶关分校计划年内动工;新城客运枢纽站、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盆景山公园开工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商贸市场、三甲医院、水系景观、滨江公园、儿童主题公园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实施。通过简单修缮旧厂房旧办公楼吸纳行政服务机构进驻新区,目前进驻新城区办公的市级公共服务机构已达到18家,逐步形成了公共配套设施和行政服务共同带动新区发展的双引擎。

  产业优先,以产业集聚支撑新区建设

  为了让来到新区的居民能够安居乐业,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韶关坚持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基本思路,积极推进新城区扩容提质和周边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协调发展。通过构建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推动产业聚集升级、强化城市综合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等途径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产”与“城”融合联动发展。

  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推进。遵循自然生态格局,城市和产业园区呈组团式布局,并通过优化完善连接新城区与周边产业园区的交通干线,加强城区与产业园区间的经济生活联系,使得园区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口和消费需求,城市发展又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消费和公共配套服务。

  二是注重培育城市服务产业。加强滨江环境景观建设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集商务金融、文化休闲、体育等多重功能的城市活力中轴线;依托武广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站等便捷交通设施,承接旧城疏解的人口和行政办公功能,引导区域性高端服务功能发展,建设服务粤北地区和粤湘赣边界地区的中央商务区和三大居住片区,打造集总部经济、旅游服务、行政办公等多种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新城中心,提升新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加城市内生动力。

  三是优化完善新城区与旧城区、周边产业园区的交通联系,打造“双环”城市快速环线,构建交通性快速外环和生活性快速内环两个城市快速环线。目前,全长88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建成贯通,韶关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全省第四个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

  生态优先,以绿色宜居提升新区品位

  芙蓉新城位于北江河谷与芙蓉山山谷交错处,有着山环水抱的自然禀赋。在芙蓉新区发展中,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优势,通过对绿地公园、水系景观、环保设施的保护和建设,着力构建“青山环城”的绿地系统、“碧水连城”的水系格局、“田园入城”的都市景观,展现山水城市特色,凸显城市个性魅力,提升新区城市品位。

  目前,芙蓉新城绿地、水系规划已完成编制,水利基础工程已率先启动实施,届时将充分依托新城沐溪河、东冲河和北江等水系,打造“三纵三横、四水汇心”的水系格局,实现“十里青山半入城,一江碧水东环绿。云山凝翠芙蓉醉,水岸流金百业兴”的山水城市意境,充分彰显人本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同时,通过保护山水生态、完善绿地格局、串联绿地节点,实现“四个打造”,即打造生态安全、幸福宜居、绿色休闲、特色人文新城。

  下一步,韶关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主要领导视察芙蓉新区的指示精神,通过完善新城区的路网、医院、学校、酒店、公园、商业综合体等服务设施和周边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产业和人口聚集新平台,确保到2017年起步区建设形成雏形。

  韶关芙蓉新区管委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