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留学期间,我看到了璀璨的弥敦道、繁华的尖沙咀、人头攒动的巷弄……这里也许有些拥挤,但却生意兴隆。这种生意兴隆靠的不是攀缘权贵,而是无数香港人最平常的做事态度。将这些平常的做事态度汇聚起来,就构成了香港精神。
事无巨细,有条有理
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系统化和规则化的。即便是进到一间小小的卫生间,你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时段的清扫记录。无论是地铁站、商场,还是饮食店、咖啡厅,说明和规则随处可见。这种规则和秩序也影响了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做事方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对事情的安排更有条理,做起事来也更加严谨。
拿约会这件事来说吧。我一直是个比较容易迟到的人,在香港,这个坏习惯给我带来了很多尴尬。有一次,我与6个香港朋友约好11月4日下午1:00一起吃饭。Wilson在10月28日晚上与大家一起敲定了吃饭的时间和地点;11月3日,我分别在邮箱和手机短信里收到了Kit发来的确认信息,确保我明天会出席饭局;11月4日早上,我又在邮箱和手机里收到了Kit的信息,其中详细地说明了餐桌号以及应急联系方式。
我掐着时间赶在12:58到达了约定的餐厅门口。到了一看,一个人都没有,我是第一个,不禁暗自高兴。刚在门口站了一分钟,就接到Kit打来的电话。原来大家都已经提前到了,只剩我一个没到,所以他们就去餐桌等我了。听到此话,我冒了一身冷汗,灰溜溜地进了餐厅。
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儿
一天晚上,我坐地铁去尖沙咀买东西。这是我在香港第一次那么晚出门,地铁里的人已经渐渐稀少。到达尖沙咀时,已是11:30,我担心店铺已经关门。可从地铁口一出来,我简直惊呆了——这哪是深夜的样子,整个夜晚都被霓虹灯照亮了。
尖沙咀地处香港闹市中心,街道旁紧凑地排列着各种小店,其中日常用品店和药店生意最为火爆。在这些店铺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药店。一家小本经营的药店常常汇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从药的品种上来看,大部分都是中药的衍生品。药的包装设计也很有特色,繁体字和从右到左的文字排版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药店老板不仅卖“中国制造”,还引进“西学”:很多西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在店面买药的人们一般不会砍价,标价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是否打折也标得清楚明白。
尖沙咀还有各式各样的饮食店。这些店营业到很晚,经营起来也很累人。我到达那里时已是半夜,但每一家饮食店都人声鼎沸。每一家店铺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我买完东西时已是凌晨1点,这里依旧门庭若市,店老板像打了鸡血似的招揽顾客,伙计们还在马不停蹄地忙着手里的活。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人们还在过着热闹的夜生活。香港能有如此的繁荣,与香港人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分秒必争
到香港之后,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一个日程表,排满了密密麻麻的计划和安排,而且都标注出了完成的具体时间。我觉得把时间安排得那么精确是不可能实现的,直到我亲身体验了一次。
一次课后,我发现自己有几个问题不明白,需要向老师请教,于是就通过电子邮件把问题发给了老师,并在邮件中询问是否可以当面向他请教。老师回复说可以,并说明了见面的日期,还给出了特别具体的时间:下午4:20~4:30。
那天,我提前5分钟到了老师的办公室,他的秘书通知我在隔间等候。过了大约两分钟,他的秘书通知我说老师刚刚开完会,现在可以去他的办公室了。进了办公室,我跟老师探讨了两个问题,一看时间,4:26。我看还有4分钟时间,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把谈话时间安排得那么精确,如果超时了怎么办。他说:“其实也不是安排得多么精确,而是不允许自己在一个问题上停留过多时间。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一般会先列出清单,把要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然后给每件事分配完成的时间,这样在一段时间里我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做计划的事。如此一来,做事效率就提高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身边的香港人都看起来很“拼”了——如果把完成时间提前设定好,做起事情来一定是分秒必争的,不然就会影响后面安排的事情。
在这繁华的闹市中,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拼搏,都在奋斗,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座城市的美妙。
孙海亮
(司志政摘自《新东方英语》2015年3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