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金融,怕是搅不了局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小米,腾讯,阿里巴巴,支付宝钱包
  • 发布时间:2015-05-05 15:16

  小米青睐金融产品,缘起何处?

  小米手机的高配低价模式,狙击者和模仿者均不在少数,单纯的硬件利润伴随着竞争在逐渐下降,小米早前设想的依靠软件服务挣钱的商业模式还没办法很好的实现。况且由官方网站演变而来的电商渠道要求小米有必要形成一个封闭的支付体系,进军互联网金融对小米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小米“硬件不赚钱,通过软件和服务赚钱”的理念下,金融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服务之一:在零售金融领域,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并且通过数据化征信和运营体系,以极低的成本和极致的用户体验打动用户。

  相比之下,小米进军互联网金融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来说有着不小的优势。首先,就如同Apple Pay一样,小米凭借其作为移动智能设备制造商的身份可以将支付和金融服务深度植入到手机。其次,小米手机已拥有1亿多用户,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用户,对互联网服务接受程度较高,进军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经具备了基础底层条件。

  其实早在2013年底,小米成立支付公司的举措,已经标志着小米有意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而2014年其与北京银行的合作以及投资积木盒子,更可以称得上是两块问路石。很明显,小米金融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早期的支付是小米金融的入场券,有助于积累和培养用户;与北京银行的合作则有利于学习金融产品和业务经验,仍着眼于将经验用于未来互联网金融;而投资P2P公司积木盒子,既可从高速成长的公司中直接获得投资收益,还能够学习积木盒子的运作模式,增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基因。通过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可以保持与主要竞争对手的距离不会差的太远,还能将自身的现金流变的更加值钱,也就是所谓的“钱生钱”,这比放在银行吃利息会好上千万倍。

  进军金融,做大雷布斯的小米梦?

  和腾讯与阿里巴巴等巨头相比,小米最大的优势就是兼硬件终端和互联网业务于一体,可以完成很多技术限制较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在手机端内嵌北京银行的客户端,复杂一些则可以提供互联网理财、NFC支付等业务。由于小米拥有较为宽松的现金流,也拥有大量忠实粉丝,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去参照腾讯及阿里巴巴的模式,涉足互联网理财并不难。而且在二维码、声波支付等近场支付日益被认可的今天,小米手机结合新发布的小米手环实现NFC功能也无需太费周折即可被用户接受。

  当前的互联网,没有一个平台型企业不想打造自身的生态闭环,每一个闭环的生态环境中,支付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小米也不例外。纵观已经成型的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平台,每个平台都圈住了自己的用户,从娱乐到购物再到个性满足,平台上的玩家们足以“自娱自乐”,在差不多的功能下无需再向其他平台过渡。因此,眼看着腾讯和阿里巴巴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成立支付公司,还是与银行合作,甚至是真正的类金融产品,小米进军互联网金融圈的首要目的是完善其生态链。

  目前小米所有硬件及应用服务的销售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交易,2013年的销售额316亿元人民币,2014年为743亿元人民币,2015年的销售目标超1000亿元人民币……。大量的资金在有了支付和金融支撑,不仅仅是可以简化商品的支付步骤,更新增了一个资金沉淀池,再通过理财与信贷等衍生产品的滚动,所有的资金都在自己的智能生态平台内封闭流动,而且会越滚越多,“钱景”的确异常光明。更何况,一旦披上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小米将站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面对投资者也有了更多的故事可以说,那时候的雷军才称得上是“雷布斯”。

  小米做互联网金融走多远?

  想玩互联网金融?从业务层面来说,消费金融和个人征信是的两个必备条件。但央行在前者方面还处于试点阶段,阿里巴巴的“花呗”和京东的“京东白条”之所以推出,是因为这两个电商将消费贷款定义为“应收货款管理”,打了个政策的擦边球。反观小米电商还主要是出售自家的产品,如果不想只是让用户分期付款购买小米硬件产品的话,就必须拿下消费金融这块不容易拿到的牌照。同样,在个人征信方面,央行首批的八家机构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小米想要涉足这一领域也必须要拿到牌照。而且为了面对支付和金融业务的大量并发数据和数据沉淀,小米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也会受到挑战,和巨头相比它还有不小的差距。

  诚然,愿景都是美好的,自然也包括小米进军互联网金融。可是小米涉足互联网金融能够走多远呢?在互联网日益移动化的今天,手机是非常重要的入口,和腾讯、阿里巴巴相比,小米具有硬件优势,但面对《微信》和支付宝的庞大用户,小米金融能撼动他们吗?

  眼下,多数互联网公司已相继试水支付领域。从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看,用户基数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撑点,而小米的体量小,发展瓶颈相当明显。以阿里巴巴为例,2014年支付宝实名制用户已超3亿,并且近半用户将主要支付场景定为《支付宝钱包》。小米6000万的用户量貌似庞大,但这些客户大多是学生与低收入群体为主,难以为小米的支付体系提供诸如腾讯、阿里巴巴那么多的沉淀资金。毕竟,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支付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成立支付公司→自建支付体系→与银行合作→试水金融”,这个举动用来完善自身生态圈尚可,想要搅局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写在最后

  硬件是小米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占据部分渠道优势,但并不是小米相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绝对优势,后两者也在积极拉拢各类硬件厂商和上下游合作伙伴来完善各种应用场景。小米的用户群虽然足够大,但基本仍然被束缚在相对单一封闭的生态体系内。可以说,小米想要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搏击,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赵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