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信息惠民国家政策解读

  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

  人社领域信息化的起步比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两个确保,以及信息化,数据联网,联网先行等。到了“十五”期间,国家正式把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纳入了当时的计划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2002年中办17号文。从2004年开始,金保一期工程在全国正式启动,前后经历了八年的时间,到2012年金保一期工程顺利竣工。

  通过金保一期的建设发展,全国人社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社系统的业务网络已经具备了雏形;第二,应用软件基本做到了统一,软件标准化方面相对其他行业做得比较好;第三,数据的集中管理,我们基本实现了地市一级的集中,部省市的上传,汇总,一直到中央级的五个社会保险数据库,覆盖人数达到将近7、8亿。随着,我们启动了全国就业监测工作,就业信息监测覆盖了4亿多人。

  从应用层面来说,我们主要实现了业务精算、监管、宏观决策等。

  “十二五”的信息化工程规划发布以后,我们在原基础上抓紧进行了金保二期工程的规划设计。目前,金保二期项目正在发改委的批复过程中。相对一期工程,二期项目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人社工作开展的新需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期工程要实现四个全覆盖,即业务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网络全覆盖,以及应用系统工程全覆盖;第二,数据集中度要进一步提升。从一期建数据库,到二期实现省级大集中,地市级的建设任务和相关数据落地,进一步实现全国大集中;第三,二期工程要支持跨地区,尤其是跨省的业务开展,包括社保的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等,以适应劳动力流动的需求;第四,要加强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的提升,结合互联网模式更好地为民服务。

  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思路

  信息惠民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又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作,从发改委有关信息惠民的文件来看,涉及到就业和社保的任务也非常重,这点从考核指标里也可以看得出来。示范城市今后的工作要紧扣这些指标来实施。按照发改委的总体安排,今年6月之前就要开展一轮评估工作。

  从社保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任务。第一,社会保障卡的应用。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社保卡的发行数量已经超过了7亿张,下一步任务是卡发出去以后怎么进一步提升应用范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整合,比如市政,民政,医疗,甚至包括文体,公共事业等应用怎么集成到一张卡,这是示范城市工作的一个亮点;第二,进一步提升社保业务办理的便捷性,通过各种渠道使老百姓办理业务的时候真正享受到便利;第三,考核数据共享应用的开放性,比如社保个人权益查询,单位缴费电子证明查询等信息共享程度。

  就业方面有三大任务。第一,就业服务能力怎么向基层延伸,实现一站式服务。就业服务是一整个链条,牵扯到政策解读、待遇等很多环节;第二,就业信息的协同共享,包括地区间招聘信息的互联互通,部门间,以及政府和市场之间怎么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第三,就业服务形式的多元化,这里牵扯到一个城市提供就业服务的范围和水平,包括社会力量如何发挥对公共就业部门的有效补充作用,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惠民工程与各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信息惠民工程源自国务院的信息产业规划,旨在和其它20项重大工程形成产业的增长点。所以,信息惠民工程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培育业态,促进信息消费,充分利用服务外包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二,数据开放。这里牵涉到很多的问题。

  第三,条块结合的问题。从行业来说,条块是出于全国统筹的考虑,形成跨地区的信息共享。立足本地区,本地市范围,要解决怎么把各个部门资源结合整合起来。

  第四,强化各部门的合作意识。只有数据真正开放,用起来,数据的价值才能体现和发挥,部门的作用也得到体现和发挥。

  最后,要积极的应用新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展信息惠民工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