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的“互联网+”时代

  我国就业的新形势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是相互伴随的。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放缓,但是经济总量在不断地增加,新增就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中,结构调整问题将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带来深化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在人力资源市场中,除供需双方外,还有第三个主体(就业服务机构)来促进供需双方实现供需的匹配和对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息服务。

  当前的新任务

  国家对就业信息服务这个领域早有相关的部署。2011年,国务院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求职者提供方便的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建立了中国公共招聘网(http://www.cjob.gov.cn/),目的是联通全国城市公共人才就业服务机构,汇聚发布各类信息,提供及时有效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

  截至目前,这个网络已经覆盖了30个省份,联网全国200多家机构,每天发布岗位信息达到150万个以上。

  就业服务的新需求

  目前,社会对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上,就业服务要做到普惠,就是人人可以免费享受,平等接受,方便享受。在此基础上,要发展到均等,促进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都可以享受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个性化服务日益凸显:要求内容细分,分层分类,以及定制服务。最终,服务最根本的是专业化,即个人与企业职业指导专业化,供需对接匹配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培训与创业指导专业化。

  从信息惠民角度看,就是让社会从就业信息服务中真正获得利益,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数据惠民,政府掌握的数据应该普惠到社会公众中去。谁都可以直接获得,比如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求职信息等。

  第二,资源惠民,包括职业指导资源,培训见习资源,创业项目资源,管理服务资源等公共资源。

  第三,服务惠民,要延伸出一些专业化的领域,包括素质测评,创业指导,供求分析,发展空间等。

  “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三个基本的思路。

  第一,“互联网+”要与公共资源加社会资源,共同打造“就业服务+”。就业依靠市场,政府可做的是政策,我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就业政策,包括普惠型的就业政策,专项的扶持政策和公共性的服务政策等。

  第二,服务资源要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就业服务+”。这里有很多内容,比如新生态农民工有什么特点,必须要用大数据,深挖掘等一系列技术方法才能做到精确分析。

  第三,市场动态掌控。第一,劳动者不是静态的,首先要就业,能力能够动态的培养。第二,服务的动态提供。第三,供需的动态预测,美国在六年前已经开始对重要行业以十年为跨度进行预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