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 丹麦当代产品设计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丹麦,产品设计,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5-26 12:34

  “谁都不能肯定优美的设计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但糟糕的设计却注定要毁掉很多生活的乐趣。”——丹麦设计大师芬.儒尔(Finn Juhl)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丹麦设计便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最杰出的代表。在世界各地举办的设计展会中,丹麦人总会带着自信出现,而他们的产品总能带来北方纯净的空气和清冽的色彩。丹麦曾拥有汉斯·韦格纳(Hans J. Wegner)、布吉·莫根森(B.rge Mogensen)、阿尼·雅克布森(Arne Jacobsen)等杰出的设计大师,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上最舒适优美的椅子,也为丹麦设计奠定了以人为本、尊重生活和传统的设计理论基础。

  然而,当人们一再尝试用某种地域化的视觉风格,用大师们奠定的“尊重人性的功用主义”理论和经典作品去介绍和概括丹麦设计时,丹麦当代设计却在野心勃勃地力求打破这些固有印象。

  正因为丹麦设计拥有高辨识度的风格、高饱和度的本土产业链,设计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才更需突破单一的视觉语言,设计行业才更要在竞争的环境中,力求开拓更国际化的商业视野。丹麦设计重人性重生活,那么当代丹麦设计所反映的,就不仅是设计的历史,也是丹麦人的今时今日和未来。

  工艺与材质的进化

  椅子大师汉斯·韦格纳本人一直坚持说他在1950年创作的橡木椅子“圈椅”(The round chair)只是继承了造椅子凳子的木工传统,并无新意,但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大师留下的大量手绘工艺图和打样照片中了解到为何这件作品能拥有如此酣畅的线条和无以伦比的舒适:一比一比例的侧视图和顶视图经过一次次修改,每一个线条的弯曲角度都经过微调,到处是标记着工艺要点的笔记……设计师与工匠们对于造型、舒适度和结构的直观感受使“圈椅”的线条优雅,座位与靠背倾斜的角度完美配合使用者的身体姿态,而木材则因结构的合理而充满存在感。

  用手和眼去调整和完成设计,在触摸材料的过程中得到讯息,这种设计和生产过程标志着丹麦设计,但今天也势必面临工业量产需求的冲击,那么这种手工匠人传统在当代丹麦设计中将如何演化呢?

  在当代设计师中,有一个人能将树脂和有机玻璃运用得和木材一样肌理细腻,这便是丹麦品牌Normann Copenhagen的主理设计师西蒙.勒高德(Simon Legald)。和许多大师一样,西蒙毕业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然而他所服务的Normann,却不像发行大师们作品的丹麦传统品牌一样专注奢侈品家具。1999年诞生的Normann更加国际化、产业化,产品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需求。

  西蒙为Normann设计的“形似椅”(Form Chair),简洁的橡木腿支撑着肌理光滑的塑料椅身。这把看似简单的椅子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得以投产。为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固,西蒙不断尝试给椅身减重,最后精简到2.8公斤塑料,一次性注塑成型后,椅背边缘只有四毫米厚,承重的椅座也只有一厘米厚,这使椅身看上去纤薄轻盈。塑料与木料椅的衔接无比牢固,并且过渡天衣无缝,这是因为注塑模具经过不断修正,并且木料经过了手工打磨。在Normann的工厂里超过20个椅子样品被制作出来,椅背倾斜的角度、座位下陷的深度、塑料的颜色和薄厚不断被调整,最终才诞生了六把不同色彩的“形似”椅子。

  西蒙的设计永远力求表现材质的个性。他的“基本元素”(Basic)酒具设计将镀钛不锈钢的哑金光泽和黑色硅胶把手的饱满质感相结合,简化造型的同时保留了传统酒具的奢华仪式感。“圆圈凳”(Circus)的圆浑倒角充满童真趣味,布料内部填充了两种密度的海绵,一种在内部核心支撑重量,防止变形;另一种包裹在外,柔软而富弹性。西蒙最新的“电子管”(Amp)灯具设计,灵感来自于他在家中修理一部上世纪60年代的古董收音机时看到的电子管,这个椭圆的玻璃体看上去十分现代,与收音机的古旧外壳产生了有趣的对比。西蒙意图在灯具设计中表现这种现代感和复古气质的对话,将看起来轻薄的玻璃和带有重量感的大理石组合。他选择了制造沙漏用的表面张力更强的特种玻璃,让灯罩收口处弧度更“服贴”,灯绳使用了工业感极强的彩色尼龙材料,但为了回应大理石的怀旧感,他在灯绳与大理石衔接处加上了一块古朴的黄铜片,如西蒙自己所说,这是个“诚实”的设计,造型简单但绝不向任何细节妥协。

  西蒙·勒高德的设计针对大大小小的生活物品提出新的材料应用方案,他在对工业成型技术的探索中用到了来自手工艺传统的感性触觉和精益求精的专注与严谨。汉斯·韦格纳的“圈椅”因随肯尼迪进入白宫办公室而开始享誉世界,成为丹麦精湛制造工艺的传播渠道,而西蒙和Normann的设计,正在力求让精工细作的丹麦设计走入寻常百姓家,与猫狗花草和谐一室,给生活带去个性化的细节。

  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人们对于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审美自有一种无形的标准,高大的北方人要求他们骨架彪悍的自行车要处处工艺精良,防寒挡雨的日常衣装要剪裁合体,在享誉世界的NOMA餐厅里,人们要在精致的餐盘上享用绿草莓和海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设计上。

  半个多世纪前,凯·玻约森(Kay Bojesen)的孩子总是忘记把脱下的外衣挂好,于是他决定做出一件可爱有趣到足以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挂衣钩”,就这样创造出了著名的“猴子”(Monkey)木偶。玻约森家族在哥本哈根北部拥有一间有花园的别墅,他在一张家庭聚会的照片上注意到一只在花园中鸣唱的鸟,灵感突发,制作了“歌唱的鸟”(Songbird)漆色木偶。这些鸟儿有着线条纯净的圆滚滚身体和呆憨的有趣表情,它们的头领名叫恩斯特,那也是玻约森父亲的名字。玻约森虽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动物的形体线条,却在木偶趣致的表情中,保留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家庭的依恋。

  丹麦建筑师汉斯·柏林(Hans Bolling)在1963年创作了“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木人偶,人偶们由柚木手工打磨而成,头发是软软的兔毛,乐观者永远微笑,悲观者则害羞忧伤,这个性的不同,仅是因为汉斯调整了人偶眼睛和嘴巴的造型,以及他们头部与身体的衔接点。人偶们活灵活现的悲喜,灵感来自于汉斯两位性格截然相反的同事,他们就这样被设计师浓缩在两个13厘米高的人偶中,而人们或多或少都能在这两件玩具身上看到自己。

  当代丹麦设计中同样有一个充满童心的设计品牌,那就是创立于2002年的HAY。HAY推出的产品中,有后面嵌着染色鹅毛的圆珠笔,有鲜艳的漆木陀螺和多米诺骨牌,有各种造型稚朴的动物面具,甚至一拉动木杆手脚会动的印度树皮猫偶。在2013年,HAY与丹麦设计室ATWP的两位女设计师合作,发行了积木“双胞木块“(Twinwood block)。她们设计的积木只有两种规则的形状——燕尾块和方块,却在极简中给予了积木造型无限的可能性和微型建筑般的结构化美感。HAY的负责人在ATWP的办公室看到设计师像个孩子一样在用自己制作的山毛榉木块搭建城堡,立刻知道这个产品可以令人们重拾创造的乐趣,并且意识到这个设计最有趣的地方,是融合了丹麦设计史上最典范的两种玩具类型——乐高和手工木玩具。

  长臂猴玩偶来自于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恩斯特小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和美好家园的思念,乐观和悲观的小小人偶记录了设计师对周围人们行为举止的细腻观察,双胞积木是设计师原本为自己创造的游戏……丹麦设计师喜欢在设计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他们在寻找灵感时是感性而浪漫的,但在处理造型时却又恢复为最讲求理性的思维。丹麦设计的内核,正是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平衡。

  为突破而设计

  丹麦这个国家有着扎实的设计历史资源,也有着与时俱进、追赶潮流的消费需求,年轻一代设计师正慢慢走出家具家用品这些丹麦设计的“安全区”,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设计视野。

  丹麦音响设备供应商Vifa,于去年发布了自己研发的三款产品:“哥本哈根”便携式蓝牙音箱、“斯图哥尔摩”台式音箱,以及“赫尔辛基”微型音箱。这三个以北欧首都命名的音箱用磨砂铝框架搭配色彩柔和的羊毛布料箱面,音箱的触式调音按钮在布料上面以刺绣的方式出现,成为最感性的设计细节。Vifa的设计和工程团队甚至与丹麦顶级布料供应商Kvadrat的纺织设计师们合作,为这个设计研发了全新的布料:布料色彩细腻且固色度高,精确的密度可以保证音色又足够结实耐磨。丹麦设计擅长的材料演绎、手工艺细节和情感传达在一个新的品类中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Vifa尝试将丹麦设计的手工细节带入电子产品设计,那么丹麦设计最活跃的三人组KiBiSi则是坚持在本质上突破“丹麦设计”这顶桂冠带来的桎梏。

  室内设计师拉尔斯·拉森(Lars Larsen)、建筑师比亚克·英格(Bjarke Ingels)和产品设计师詹斯·马丁·思基斯泰德(Jens Martin Skibsted)组成的KiBiSi,是丹麦设计的“反骨”。产品设计灵魂人物詹斯在法国渡过童年,原本梦想成为导演,因此他与传统丹麦设计从根源上就有着微妙的距离。他喜欢根据客户需求尝试完全不同的造型风格,讨厌千篇一律的重复“丹麦签名”式的设计。换言之,KiBiSi的设计更加商业化,代表都市时尚。例如2013年KiBiSi为丹麦手表潮牌Bulbul设计了六款名为“卵石”(Pebble)的防水腕表。腕表半方不圆的亚光金属表盘的确很像鹅卵石,时针和秒针在无任何符号和文字的纯色表盘上有种独特的质感。造型简洁的意大利真皮表带有多种颜色选择,可以拆卸更换。亮蓝色硅胶表带扣给设计带来了跳脱的科技感。

  今年KiBiSi为纽约电动自行车品牌Biomega设计了一辆自行车,命名为“北京”。在自行车王国丹麦,500多万人口拥有400多万辆自行车,将近40%的哥本哈根人选择骑自行车通勤。人们搬家、接送孩子、周末购物都用自行车,因此可以在车前加托斗的三轮自行车非常受欢迎。KiBiSi希望能够结合三轮拖车的载物实用性和两轮登山车的速度,他们加大了两轮车车座到腕组的间距,以便于托运重物。超轻铝合金骨架让自行车自重合理,结构符合人体工学,即使载着重物仍能保证完美平衡。自行车有着碳纤维链条和11个换速档,前叉有夜光漆涂层保证夜晚行车安全,银白色的流畅车身有种科幻的未来感。

  KiBiSi的设计适时证明了大工业生产技术早已能创造出造型和功用极为出色的产品,当代丹麦设计应当更坦然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丹麦当代设计的产业基础和工艺成熟度无可争辩地站在世界设计行业的顶端,设计师们所拥有的行业资源和原材料供应链会令其它地区的同行们羡慕不已。丹麦的生活文化使设计师及发行商都深深相信一件产品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也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真正能让这样一个强大的设计王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力的,无疑将是新一代设计师们对本土设计环境质疑的能力和突破传统的尝试。

  文> 娄筱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