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环伺,新人能否出头

  有人预测,到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市场行情看涨,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正积极谋篇布局,通过合并收购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的布局。BAT的强势有如遮天蔽日,那么千百万的“新人”能否有拨云见日的机会呢?

  巨头如影随形

  早在互联网时代,经过多轮竞争,BAT分别在搜索、电商和社交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近年BAT又陆续在移动互联网划地称王,借势各自在PC时代的强势地位,希望从PC过度到移动互联,实现“大一统”……

  围绕《微信》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布局移动端生态,腾讯试图继续以社交为支点,把人、设备和服务等放一个篮子里,实现全部连接。为实现这一布局,它先是通过资本运作卸掉包袱,把搜索业务打包给搜狗,把电商业务打包给京东,接着又将京东、《大众点评》和《滴滴打车》等纳入《微信》和《手机QQ》的服务生态。

  另外腾讯也还正在布局其他入口,如发力《应用宝》,进军移动端分发市场;通过搜狗搜索,做《微信》端搜索。如此做法好处是,一来能降低单一入口的风险,二来能让腾讯继续探寻移动端新的制高点。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腾讯此招有些铤而走险的味道,一是尽管《微信》作为入口,已具备超级APP之势,但把支付、媒体、用车和金融等服务都放在这一篮子里,也会有诸多弊端。二是腾讯的其他业务,如腾讯云、《应用宝》和《腾讯视频》等起势较晚,面对强劲的对手,胜算并不大。

  百度发力的主要方向依然是延续PC端的优势,通过搜索搭建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试图实现生态闭环。因此百度在移动端不断构建移动搜索、视频、LBS和分发四大业务和服务的产品矩阵,用平台完成入口卡位。具体措施表现在:百度轻应用借力搜索流量入口优势,完成了“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双平台搭建,并且还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开发者生态。另一方面,百度完成对91无线、糯米团和去哪儿等公司的收购,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移动业务布局。而《百度钱包》的诞生,又让百度完整的O2O生态闭环有了新希望,因为一旦《百度钱包》与《手机百度》和《百度地图》等充分融合,百度多个生态闭环将更加完善顺畅,百度布局的移动应用场景将发挥威力,移动互联网格局就可能发生改变。

  作为BAT中市值最高的,阿里在移动端的布局则是采用“内部生长+外部并购”的双线模式。其先是将现有的业务线,如天猫和淘宝平台平移至移动端,接着通过收购UC、高德和优酷土豆,入股《美团》、《快的打车》和《陌陌》完成布局。一方面阿里凭借PC端电商王者的积累,发展移动电商,另一方面利用收购,弥补了阿里在移动浏览器、手游、社交和搜索上的短板,也盘活《淘宝浏览器》和《一搜》等资源,实现占位。尽管方式粗暴手段单一,但也算占得先机。不过因收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阿里未来在移动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总之,三巨头在移动终端的圈地,仍然是依靠原有优势布局延伸,百度扎根搜索动手快起步早、腾讯深耕社交坐拥《微信》王牌以及阿里吃着老本钟情电商都无一例外。面对浩荡的移动互联网新军,BAT同时都疯狂砸钱收购兼并,有观点认为,80%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都有BAT的身影。

  谁的基业能够长青?

  为什么BAT近来会如此急于布局移动互联网呢?只是钱多了烧得慌?Facebook的成长之路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Facebook今年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用户数已突破14亿,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网络国家”,总营收为3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5.0亿美元增长42%。但Facebook并非高枕无忧,移动时代,它也是“枕戈待旦”。早在2012年,Facebook就掷10亿美元巨资收购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而后又豪掷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就是为补其在移动端的短板。而如今Facebook在移动端发展仍不明朗,尚在夹缝和摸索中求生存。原因之一是主要竞争者如Twitter等老对手和搅局的新公司如Snapchat等在移动端的发展势头太过猛烈。二是自身业务商业化道路坎坷,Facebook现有的三款核心移动应用Instagram、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尽管月活跃用户数大幅增长,但商业化都未成规模,甚至举步维艰。而Facebook传统媒体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备受诟病,一味照搬互联网打法,借互联网时代余力玩移动互联网显然不合时宜,Facebook的命运刚好给BAT提个醒。

  巨头难以基业长青,除了内部自身产品不能保证永葆生机外,更多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变革,新的革命性技术的产生或将引起下一个浪尖,比如3D打印、可再生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级机器人、智能汽车、自动化处理和穿戴式计算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新的BAT”。

  《连线》主编凯文·凯利曾分享了技术发展的六个未来趋势:“屏幕化的世界、分享的大潮、进一步的自然人机交互、大数据流、访问权而不是拥有权和价值转移。”科技作为新形态生命,将更加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变现有商业格局和巨头座次。

  下一个巨头从哪来

  既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生产方式,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商业形态。那未来在哪些移动互联网领域,可能出现下一个巨头呢?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以下三个领域。

  技术层:物联网

  智能生活包括智能移动、智能社交、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购物和智能办公等。有预测显示:智能家居中的智能家电市场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终端设备的产值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整个智能生活市场就更加无法想象。

  当然,智能生活不只是简单的产品智能化升级和互通互联、渠道再造和盈利模式再造,而是构建人类生活新生态。从生活资讯,到健康诊疗;从远程门锁控制,到合理家庭用电策略建议部署;从严谨的家庭安防,到细微的家庭环境质量分析建议部署。智能生活将无处不在,这就给创业者新的市场机会。

  垂直领域:生活化服务

  如今,我国经济转型和增长已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互联网作为载体,信息经济成为了主流,O2O模式构成的主体已成为传统行业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O2O已经从左右手互搏到左右逢源,并开始大浪淘沙,几乎覆盖包括房产、汽车、医疗、教育、母婴、旅游、会务、票务、家政、社区、餐饮和用车等在内的各个行业。未来O2O将继续颠覆非标准化的服务与意识,提升线下商户与消费者沟通效率,优化产业渠道,并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全面渗透。而传统企业会是O2O的主角并走向舞台中央,传统企业借助O2O打个翻身仗也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金融支付也将是下一个爆发口。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占了九成多。用户方面,预计2015年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用户将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71.91%。未来,在网上理财、保险和小贷等领域都有大量可能,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体验的不确定性,谁就可能成为主宰,京东金融、陆金所的崛起就是例证。未来“互联网+移动支付”仍然将以方便人们生活为核心。

  全新的颠覆模式

  讨论至此,我们新的疑问又出来了,新的领域BAT巨头仍能砸钱收购合并实现K.O秒杀,如今的《美团》、京东或Uber不就是“榜样”吗?新兵小将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其实不然,移动世界大势未定,各种可能皆有。

  首先移动端商业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各家都在谨慎探索,谁都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其次新的生产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移动势能,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将继续重构,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变量将给未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最后,颠覆不再局限由内而外或是由外而内,很多新产品、新模式会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目前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但全新的颠覆模式必定产生,而你是否已准备就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