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业”是什么?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互联网+,制造业
  • 发布时间:2015-07-15 09:07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不断渗透到传统产业,引导变革。与此同时,全球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制造业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同时,我国制造业也到了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因此,就发展态势而言,“互联网+”首先要拥抱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是新科技竞争和新经济竞争的交融,二者必然碰撞出火花,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

  “互联网+制造业”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核心体现,其内涵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最终以新产品、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等形式构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

  “互联网+制造业”和两化融合方向一致。关于二者的关系,业界有很多判断,焦点在于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笔者看来,不管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核心都是两大关键领域,即信息通信技术和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所以,“互联网+制造业”实质上是两化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体现。

  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是基本保障。互联互通、平台开放、灵活高效、共享协作、融合创新是互联网平台的基本特性,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互联网这些特性的一个基础条件,也是制造业能够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当互联网平台、智能装备、工业软件、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成为新工业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的时候,“互联网+制造业”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提升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是目标。互联网带来的个性化设计、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等,直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只是规模化生产,更多的是通过促进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鸿沟消失,使得生产和消费效率同时有效提升;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可以促使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消费、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伤害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这三个方面,正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系列问题,也是推广“互联网+制造业”的目标所在。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是发展重点。智能制造涉及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为“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载体和重要突破口;绿色制造综合考虑制造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调整,服务型制造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互联网技术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实现提供了工具和通道。

  “互联网+制造业”五大特征

  “互联网+制造业”有以下特征:

  在线化。在线的生产,包括产品设计的在线实现,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在线;在线的交易,包括工业设计、采购、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等都在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在线的数据,采购、制造、交易等数据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化,再进行数据的积累、挖掘和使用,并通过工业大数据指导生产、经营、交易和管理;在线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生产和消费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实现终端消费者实时在线。

  个性化。“互联网+制造业”削减了供需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业逐步成为定制化生产,具有高度个性化、服务周期长、零库存、高度数字化等特点。未来,在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下,生产制造系统必须具备柔性化、个性化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将完全区别于传统B2C的生产制造模式。个性化不仅体现在设计生产环节,在销售和服务环节同样会出现个性化渠道和服务模式进行选择。

  智能化。“互联网+制造业”时代,制造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化体现在生产流程、业务协同、管理等领域。尤其是随着智能传感器技术如RFID的发展,移动网络的普及,工业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而云计算等技术也使得大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加高效,这些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基础。

  生产小型化。当网络成为基础,个性化引导需求、装备实现智能化时,生产小型化随之得以实现。一方面,随着装备的智能化,可以通过人员减少、设备集成缩小制造空间,实现空间小型化;另一方面,个性化需求使得“少量多样”的需求增加,生产小型化更灵活、也有生存空间。同时,生产小型化更容易产生专业化的分工,将提升生产效率。

  生态化。首先是设计的生态化,既体现在设计理念的生态化,又体现在设计过程的生态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给予工业设计更多的创新主体和空间;其次是生产的生态化,智能化生产使得过程更高效、环保,对于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率也提到正向引导作用;最后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给了各产业链条内部和产业之间交流互通的机会,逐步实现“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

  未来:制造业巨变

  近期,《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规划中重点提到要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同时还提到了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现在到2025年十年时间,我们可以预见“互联网+制造业”必然带来制造业的巨大变化。

  第一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将更加优化和高效。工业信息系统、云平台、电子商务等将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销售等全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这种信息交互也将推动定制化生产的发展。

  第二是制造方式发生变化。3D甚至4D打印等制造方式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也促进个性化、网络化生产的发展,未来很多生活必须品都可能通过3D打印得以实现。

  第三是决策系统和创新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工业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尤其是用户需求端的数据分析也会成为创新的基础。协同创新体系在未来十年将初见成效,《中国制造2025》提到十年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第四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通过互联网,企业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和深入,协同制造成为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众包平台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分工协作中。

  第五是服务型制造更加普及。远程服务、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当然,“互联网+制造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国目前前沿智能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智能装备国产化率较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因此,“互联网+制造业”要分步骤,由基础的信息集成、智能工厂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一直到人工智能的完全实现。

  表 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排名前十的国家

  排名 占比(%) 2012年 2002年 1992年

  1 22.4 中国 美国 美国

  2 17.4 美国 日本 日本

  3 9.7 日本 中国 德国

  4 6.0 德国 德国 意大利

  5 2.8 韩国 意大利 法国

  6 2.4 意大利 英国 英国

  7 2.3 俄罗斯 法国 中国

  8 2.2 巴西 韩国 俄罗斯

  9 2.1 印度 墨西哥 西班牙

  10 2.0 法国 加拿大 加拿大

  文/文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