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中国制造业进化论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制造业,十三五,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07-15 09: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巨大成绩,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作为“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与“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以“互联网+”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制造业进入新阶段

  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性的制造大国,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10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在我国制造的产品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占很大比重。从趋势上看,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

  挑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同比上涨1.2%,这已不是该指数首次在1%范围徘徊,就业市场呈疲软态势,资金成本亦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化解当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以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我国制造业的挑战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市场竞争优势及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呈现逐渐走高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用智能机器取代人工劳作,如何转移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优势,如何使创新成为制造业引擎,是我国向制造强国之路迈进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过去靠数量竞争的制造业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已行不通。要实现制造强国之梦,唯有从靠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型的差异化竞争。此外,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上限,如何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多方重点关注的问题。

  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中国制造业要达到新的高度,成为制造强国,首先要掌握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然而,从技术创新能力看,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制造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品牌缺乏等问题。

  制造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已进入以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而我国各行业目前主要还是以人工操作的机械化为主,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能力跟不上,加工精度与一致性难上档次。企业的生产工艺主要是通过购买、代理等方式获得某项专利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制造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在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制造业多属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大部分是通用型、中低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差、空白多,绝大多数由外资企业生产。基础材料、机械基础件、核心零部件及相应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严重滞后,各重大装备零部件性能质量有差距。随着越南、泰国等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压力剧增。

  制造业品牌缺乏。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及相关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是企业利润的重要增值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驰名的品牌商标是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我国制造业企业缺乏品牌以及拳头产品,依赖“价格战”,知名品牌企业的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从事零配件加工和代工生产,利润微薄。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灌入国民经济中,也给制造业带来巨大机遇。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更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中国制造2025”。

  机遇:“互联网+”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互联网+”行动计划力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以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中国制造业目前挑战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则为制造业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

  “互联网+”可以为企业以较低成本集聚更广泛的智力资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可以不再按照身份和契约识别来区分人才,而能利用网络的无边界特点,最大限度地打破“边界藩篱”,聚集全球能为企业所用的智力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的确认和参与者激励等机制,广泛吸引全球的智力资源,以支持企业推动创新,并可以将有价值的知识、技术输出到组织外部。

  除引入外部资源之外,互联网还有利于制造企业有效控制创新成本。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创新活动必须满足一定的投入产出比才具有价值。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提高企业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并增强创新资源的竞争力,能够帮助制造企业有效控制创新成本。

  此外,互联网还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即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活动追求的结果。相对于封闭式创新和传统的开放式创新而言,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在创新的效率和效果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从创新效率看,通过互联网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充沛度,提高了创新成果的形成速度;从创新效果看,互联网可以使创新资源的供求衔接更为顺畅,提高了创新质量。

  “互联网+”促进资源重新整合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优化和集成的作用,从各个层次和角度提高了资源整合水平,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互联网整合区域制造资源。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的约束,通过企业间信息和业务过程的集成以及资源共享,实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等企业活动各领域的协同。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灵活整合制造资源,把分散的生产设备、人员、相关技术等迅速组合为超越空间限制的经营实体,快速响应市场,实现制造业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高效高质地完成生产任务。

  互联网整合企业金融资本。在“互联网+”环境下,资本可以更自由地流动,企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减少融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首先,互联网可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在互联网的整合下,全球资本日益融合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组织体系,互联网为资本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基础平台。其次,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互联网在运行过程中衍生出网络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在金融领域里出现了网络货币、网络银行、网络金融市场等各种新形式的金融工具与市场。网络金融的形成,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融资渠道。三是互联网降低了投资风险。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提高经济环境透明度,使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经济形式与经济活动,从而更准确地做出投资决策。同时,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监督工具,规范着社会和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环境更加清晰和透明。

  结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我国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制造业目前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则为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性,其战略意义不可小觑。值得注意的是,仅将互联网视为工具或简单平台的传统观念已不可行,“互联网+制造业”的本质是制造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是新的业态转型。而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层含义,则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新型制造业打造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立足点与增长引擎。

  文/宋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