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对考古感兴趣,原因却千差万别。专业文物工作者相信考古可以回答很多关于人类自身的疑问,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和责任;还有很多人认为考古学家的生活意味着奇妙冒险,可以意外地发现那些神秘的失落文明,是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不可否认,重大的考古发现激发着公众的热情和想象力,不过这样的重大发现实际上是很罕见的,并不是每个考古学家都那么幸运。
其实,历史是由像你、像我这样数不胜数的平凡个人创造和组成的。他们创造的事件有时候微不足道,有时候又举足轻重,尽管这些人已经湮没无闻,但是他们的历史却一直沉淀下来并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考古学的终极魅力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搭建一道桥梁,这道桥梁可以通往过去,正视现在和走向未来。
不过,考古学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脆弱的文化遗产正受到破坏。就目前而言,最严重的破坏来源于社会不断发展、建设和扩张带来的影响。因此,考古学家不断呼吁政府制定、出台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并提醒公众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来源的主流渠道,尤其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以其快捷、方便和互动的特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一批网络意见领袖更是在信息扩散和宣传力度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公众考古这个概念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主要目的是唤起公众对日益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我国的公众考古正处于大力宣传时期,再加上公众本身也很容易受一些艺术夸张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误导,形成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误解,这就要求公众考古的宣传方式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正确地去引导公众。今年5月26日至28日,暨重庆市第六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期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2015年网络媒体暨微博达人“重庆考古发现”公众考古活动便是公众考古在新媒体宣传领域的新尝试。
这次活动围绕着“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邀请了近30名主要网络媒体驻重庆的记者和微博达人代表走进考古发掘现场、重要文物古迹和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和以往公众考古活动不同的是,此次活动更加集中从考古成果的直观展示,考古发现的深度挖掘入手,凭借新媒体宣传呈几何式增长的传播速度和量化优势,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更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指引上向公众表达了正确的态度,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公众一直以来接触到的考古大多来源于媒体报道和影视文学作品,以及受到各类鉴宝寻宝节目的渲染,充满着猎奇的心态。当这30位网络媒体记者和微博达人代表走进活动首站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重庆市委会办公大楼旧址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时候,他们才感叹道原来考古不仅仅只是搞搞发掘。他们在这考古发现的幕后看到了更加细致、系统和严谨的,同时也是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文物整理、修复以及成果编写工作。考古学家们和他们想象完全不一样,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田野工作者或者埋头苦干搞学术的老学究,在这个必须与城市建设开发者斗智斗勇的时代,他们完成了转变,变得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为了文化遗产的利益在谈判桌上斡旋。
在考古现场,大家感悟到“文化遗产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一句口号。考古发掘重建着我们的过去,在古老的太平门遗址面前静听长江涛声依旧,感受历史年轮缓慢地碾动;在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老鼓楼衙署遗址宏伟的高台下,回味岁月峥嵘,想象这座英雄城市作为宋蒙战争“国之西门”的荣光;在永川高洞子崖墓,夜探杳杳长墓,细数精美雕刻,向古代的艺术智慧之光致敬,向每个逝去的生命献上一份敬畏和思念;在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拂去千年的尘土,看那千佛重生,思想灵动,看那璎珞华丽,衣裙漫飞,回归心灵的净土;走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故里——双江古镇的街道上,追忆伟人事迹,长滩幽黄,橙荫晚香,记住那一抹乡愁;在钓鱼城及范家堰遗址考古现场,阅读大地无言,还原那气势恢宏德尔山城防御体系,解谜“上帝折鞭”之处。
30名网络媒体记者和微博达人代表组成的活动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作为活动参与者、受益者和与公众联系的媒介,他们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层的感悟。通过他们的传播,公众考古的话题和互动增益着成千上万的公众来了解这个一直以来被关注,却未必被理解的行业。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重庆市现有25908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全市馆藏可移动文物多达49万余件(套)。它们都是这座“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兼容并收,是为重庆”的独特人文精神内涵的展示,是这座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今天,公众考古的声音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诚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所说:“时代在变,考古人的理念和职责也在变。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公众考古活动,要走向田野,宣传要借助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他们有自己的视角、眼光和不一样的宣传方式。”重庆公众考古在进行着新的尝试,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中为这座城市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记忆色彩,如何使得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亿万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也学会去欣赏和继承那份永不消逝的古老智慧,这将是对我们一个长期的考验。
现在也还会有人漠视和质疑文化遗产所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我们发掘昨天,塑造着今天,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文/徐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