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锭:钩沉人文文化

  墨锭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历来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用具。墨在秦汉以前是粉粒状,魏晋时逐步发展成墨锭。唐宋时期是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末制墨名家奚廷珪,所制墨锭坚如玉,文如犀,因而获赐国姓。自明代,墨锭上开始镌刻诗文图案,墨锭不再只是一种文具,成为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清代制墨,图案装饰更为精美,包装也更为考究,名流订制成为时尚,文人订制墨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据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整理库房 发现残墨锭

  在整理单位库房老墨时发现一残墨锭,旧制一两(约今31克)大小,已磨,尚余25克。面隶书阴识填金“草梦庐主(临池)”,背镂山水楼阁,一侧“大正五年高洲太助时在淮扬……”,一侧“徽州屯镇老胡开文制”,顶款“顶烟”,俱阳识。

  大正乃日本年号,大正天皇是明治的儿子,今日本明仁天皇的祖父。大正天皇(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1912年即位,1921年处于精神错乱状态,由太子裕仁摄政。大正五年即1917年(民国六年)。

  高洲太助(Tasuke Takasu)其人,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年12月)任日本驻福州领事,1913年扬州设盐务稽核所,主事十年。

  扬州为何设盐务稽核所?事关晚清的一段屈辱历史。1901年9月7日,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因需赔款白银本息高达9.8亿多两,清政府只得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做担保,使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中。自元代始,明清相沿,为管理地方盐务,朝廷在产盐各省区设“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明清两代在扬州设有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机构,掌握江南盐业命脉,向两淮盐商征收盐税,下辖淮安分司,泰州分司等。民国成立后,取消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机构,1913年在扬州设盐务稽核所,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此主事十年左右。

  虽然高洲太助在扬州达十年左右,由于民族感情的缘故,故扬州人对其的记述不多。但查史料,仍有一二事可循。其人颇自负,又好附庸风雅。1921年4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的身份到扬州旅游,接待他的就是高洲太助。他对芥川龙之介说,外国人在扬州当了官的,前有马可·波罗,后有他高洲。同年,高洲太助经考证,知道法净寺即古大明寺,鉴真即从此东渡,十分敬仰。于是请日本东方文化学院院长、文学博士常盘大定撰写《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碑记,冶春后社诗人、楷书名家王景琦以正楷书写。碑由扬州著名石工黄绍华摹勒。碑头则请江苏省省长、清举人韩国钧题书,文曰“山川异域,风月一天”。 一时称为盛事,此碑现在扬州大明寺内。“山川异域,风月一天”句应源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鉴真大师少年出家,立志弘扬佛法,师从律宗巨匠,不囿于宗派门户,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梵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有领悟。主持大明寺,持律授戒,道俗归心,独秀无伦,被仰为“江淮化主”。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等曾多次礼请,日本长屋王子赠送给中国僧人一千件袈裟,上面用金线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佛偈,鉴真大师有感于兹,觉得日本确是“有缘之国”,因而决定东渡弘法。为了纪念他,1973年扬州大明寺内建造了鉴真纪念堂。纪念堂内也有一副流传极广的对联,语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由郭沫若手书,应为摘局联,盖出于此。

  此墨质坚烟细,面识真金,触手如新,其磨开试笔,落纸黑亮有神,不负“一点如漆”美誉。该墨精致如斯,如非订版原制,恐不至此。

  草梦庐主又是何人?“草梦”二字应来自朱熹《秋声》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笔者对照晚清民国墨单,又查相关墨谱图书,民国以前未见“草梦庐主临池”墨,故暂可推断草梦庐主即高洲太助本人,此墨乃高洲所订制。“草梦庐”或为萃园,该园位于扬州城区小秦淮西岸(今三元路49号) 。《扬州揽胜录》载:“萃园在旧城七、八巷间。园门面南,‘萃园’二字额,方转运颐辅题。园基为潮音庵故址。清宣统末年,丹徒包黎先筑大同歌楼于此,未几,毁于火。民国七、八年间,盐商集资改建此园。四周竹树纷披,饶有城市山林之致。园之中部仿北郊五亭桥式,筑有草亭五座,为宴游之年。当时裙屐琴樽,几无虚目。十年间,日本高洲太助主两淮稽核所事,借寓园中,由此园门常关,游踪罕至。自高洲回园后,园渐荒废矣”。墨背镂图拟或萃园草亭?

  名人订制墨即文人墨客或达官显贵,在墨庄或请制墨名家按照自己的喜好订制题名的专用墨。这一风俗由东魏韦诞延续至清代乃至现今,在收藏界一向为藏墨家的上选。历来墨店所出墨品,从营销渠道可分为订制墨和市品墨两大类。订制墨或为御制,或为贡品,还有权贵订制,文人自用等,与向大众市场销售的市品墨相比,其特点是:数量稀少、选料精良、墨模独有。

  此墨是高洲太助委托徽州屯镇胡开文墨店所制。胡开文墨店创始人胡天柱(1742—1808),字柱臣,号在丰,清代四大墨家之一。少年时去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清末民初时期,胡开文更是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芜湖、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近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即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1910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1915年所制之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由于诸多原因,胡开文经营日渐萧条,至五十年代,屯溪胡开文老店与其他墨店合营,成立徽州屯溪胡开文墨厂,改私营为公营,在人民政府支持下,资金原料得到增强,工艺得到提高,生产有较大发展。1979、1983年连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9年又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

  文/洪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