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丽生动开新风——论恽南田没骨花鸟画艺术
- 来源:文化月刊(上旬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恽寿平,恽南田,花鸟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7 09:05
恽寿平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他的写生花卉画方面。自清张庚以来,论者在谈到恽寿平的写生花卉的艺术成就时,都说他“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有起衰之功”。他的花卉风格,清新细丽,淡雅透逸,以广泛的题材,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秀润的笔墨和设色,创造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没骨花”法。从而成为“常州画派”创始人。他又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诗、书、画异曲同工,有“南田三绝”之誉。其艺术成就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代背景
清初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竭力提倡程朱理学,鼓吹“三纲五常”。这对于南田那样受过王朝更替,战争灾难的穷书生来说犹如惊弓之鸟,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了生计只能像老牛那样耕耘不缀,否则便会饿死,一腔忧愁和牢骚,也难以倾诉,为了避免遭致飞来横祸。晚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有两句话,“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
在花鸟画方面,清初也承袭前代传统,既有工笔又有写意,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兼工带写。以后两种表现技法为多,于是同时在清顺治、康熙间恽南田以写生称大家,不特承前代之遗风,且能自立新意,一时间风靡号为“常州派”。在水墨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时刻,一种以形神兼备,真实生动,色彩清楚,雅俗共赏为主要特征的没骨画法受到了世人的普遍青睐,使花鸟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复苏没骨
我国花鸟画,在五代、两宋独立成科时,原是工笔写实一路。先用墨线勾勒,再用浓重的颜色加以傅染,作品显得极为艳丽。宋、元、明初出现了勾花点叶的画法,技法上是兼工带写,到明代后期,已发展到画花朵和茎叶都是用写意的技法了。单纯用色彩直接挥写的属于没骨花卉。
据说没骨花卉,是北宋时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在吸取祖法的基础上首创的。相传五百多年,到恽南田出世时已湮没失传了。南田根据史书记载,参考能见到的历史遗迹,认为徐崇嗣的“没骨法”深得造化之意,尽态极妍,不为刻画,“可以铸性灵,参化机。”因此以自己和唐半园、唐匹士等人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糅合五代,北宋以来徐、黄两派技法而变成新体。复苏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没骨花卉技法,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和不断研究探索,加进新的内容,使之大放光彩。这种新鲜夺目,雅俗共赏的没骨花卉画,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众多文人士大夫和广大平民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并且为最高统治阶层所喜闻乐见。大家见惯了勾勒设色的画法,如今竟为南田的没骨点染所吸引。于是有人开始学习“没骨”作花卉,南田也很热心地辅导他们。沿袭多年的习俗开始被打破,一股令人赏心悦目的清风沁入了沉闷既实的画坛,然而艺术高峰的攀登是没有止境的,南田并不以此而满足,仅仅能够掌握古人的笔法不是他的愿望和目的,他发现,自己的画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这就是“没骨法”最擅于表现的“造化之意”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多年来,他一直把政治上抗志洁身,反对趋炎附势的精神体现于艺术创作之中。因此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始终起到坚持继承、改革、创新的道路,反对因袭摸拟,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南田以“没骨”法画花卉,就是他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突出成就,很快被人们奉为“写生正宗”。
推古改制
早年南田在其堂伯父的指点下临摹古人画稿,起先临董、巨二人的画作。二十三岁时,堂伯父恽本初去逝,后认识了王石谷,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互相促进,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面目,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各有千秋的烂漫篇章。有人认为南田早年以画山水出名,中年以后改画花卉,并且竭尽心机,不遗余力,是不是“耻作天下第二”有意避开王石谷锋芒,遂用没骨法作花卉。对于别人的议论,好友的提醒,南田并非不知,但他心里很清楚,由山水改花卉,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同时,也是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一种手段。他对当时盲目泥古的庸俗画风非常不满,认为这种风气,正与当时的政治空气一样。在艺术上,以大自然造化为师,努力画出自己的风格。为了让朋友和世人知道自己为什么由山水改画花卉。从他的一幅《山水》,一幅《岁寒三友》题跋上清晰可见,在《山水》图上,他这样写道: “萧散历落,荒荒寂寂。有此山川,无此笔墨。运笔非巧,规矩独拙。非曰让能,聊得吾逸。”在《岁寒三友》图上,题诗一首:“以尔为三友,真能傲众芳,自留苍翠色,努力饱风霜。”诗后又有一段跋:“予独爱此三种,喜其积雪凝寒之候,能表贞素之华,矫然有以异,方可遁世之君子。”这些诗、画、题跋,可以说是南田内心世界的最好表白,也是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君子”的最好回答!
恽寿平从什么时候开始画“没骨花”,未见有明确记载,但据《书画鉴影》卷十七载,丁酉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上浣,抚徐崇嗣“没骨花”法画《牡丹图》扇,时寿平25岁,这是有关恽寿平画没骨花最早的记载。其存世的有明确纪年的没骨花作品,迄今所知有辛亥(清康熙十年,1671)二月,为祝王翬40岁初度,唐荧画《红莲图》轴,寿平补荇藻,9月画《蔬果图》扇,均以色点染,无墨笔勾皴。前者画法细腻,色泽淡雅,生动之至;后者用笔稍粗阔,但粗阔而不狂野。
恽寿平40岁以后有一种设色沉厚,光彩夺目的没骨花卉作品,如《国香春霁》《五色菊》《出水芙蓉》等,是恽寿平这一时期没骨花典型杰作,其特色是用笔清劲透逸而不见笔墨痕迹,设色醇厚而不郁结凝滞,合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色、光、态、韵俱佳的艺术境界。
恽寿平50岁以后的没骨写生花卉画的基本格调趋向淡雅,清逸,其用笔和设色更加炉火纯青。如《写生花卉》册,《双清图》《杂画》册等,都是他这一时期没骨花卉的精品。特别是《蓼汀鱼藻图》更是其晚年清雅淡逸风格的代表作。画面景物全以色彩点染而成,不假勾勒。石以淡花青为主调,略加淡墨晕染,竹,芦花,蓼叶及藻施以浓淡不同的花青,每叶一笔写出,以深色描出叶筋,芦花,蓼花则分别以淡赭,淡红点成,游鱼施以浓淡相兼的墨色,此幅作品以典型的“没骨花”法,生动地表现了池塘清趣。
南田认为前代富有写实这一优良传统应继承发扬,而刻画呆板的缺点则避免和纠正,因此特别重视细心观察所要描绘的各种动植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动态变化,并且注意吸收写意画法的优点,把对物“写生”和创作“写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真而且妙”“形神兼备”为准则,推古改制,别开生面地开创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没骨花卉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常州画派。
意在神似
深明画理的南田知道,自画坛上文人画派兴起之后,就有“似”与“不似”之争,南田的画是以“似”为主要的。但是实践又使他感到在“似”中的确还需要另外一种无形的内涵,否则使不足以表现“造化之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步呢?南田苦苦地思索着。南田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他在艺术思想中有了质的飞跃。在回答“似”与“不似”的问题时,南田说:“写生家以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神韵矣!”这段看起来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议论,实际上却提出了相当值得注意的美学观点。一个为大自然“写生”的艺术家,究竟应怎样表现大自然呢?大自然的“神韵”把握固然来自深入的观察,自我的理解。可是如果刻板摸拟大自然隽美的姿容,或把她画成怪诞样子,那么怎么称得上是为大自然“写生”呢?怎么教人从中领略美的享受,更怎么能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神韵”的向往呢?因此,南田又进一步认为:就花卉来说,“色光态韵”“在形似之外”,而“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这里所论的“极似”应该包括“形似”与“神似”两者,与刻板求真有着本质的区别。南田既不排斥“似”,也不否定“不似”。他所主张的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就是“传神”。南田对学习古人技法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的看法,他说:“写生能师古人,则已脱去畦径,自立体势,然必进而师模造化,方能开辟奇境,创发所思,神明于法质,为大雅之中”。他把学画的老师自古人再进到大自然,这也是当时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南田的“没骨”花卉又进而向“淡雅”发展与“华丽”的画风截然分成两派。从此,家乡篱下,客舍庭院,田间道旁,旅途郊外,凡是有花草的地方,却成了南田精心观察,竭力描摹的场所。他竭尽心力,很快便对“没骨法”了然于心,掌握得十分娴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又创造了自己的新方法,使“没骨”技法更趋完整。
平淡天真
南田笔下的各种花卉都画得十分真实和生动,比真品还挺秀俊美。原因是他不仅家里种花种草,还经常出门到外地参观写生,对各种花卉的形、色、态、神都作过极其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分析研究,十分注意各种花卉的颜色,光泽,韵味,特别是以他为代表所创立的全以色的调和巧变为主要手段的没骨法,更是异乎寻常地把握色彩和合理利用。“一变浓丽时习”而崇尚“淡雅”的基调,还各种花卉的“本色”。使所画的花卉生动之致,向背,欹正,迎风,各尽其态,“因风拂舞,乍低乍扬,若语若笑”。他认为很多人常见的花卉蔬果“最不易作”,因为“甚似则近俗,不似则离”,一定要画得“形神兼备”“真而且妙”。他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凡此种种,都是自己通过长期而不懈的艺术实践获得的深切体验,都是真知灼见,至理名言。
他在艺术创作上强调自我,另辟蹊径,别具创意的想法和做法,正是南田文学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动力。他认为画家必须熟悉所要描绘的对象,既要有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又要善于识别和捕捉所要描绘的景物。他追求“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主张“画以简贵为尚”。他主张画必须讲究笔墨,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他特别强调:“尝谓天下为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当使人疑,又当使人疑而得之。”
南田在绘画风格上一直追求“逸品”,他认为“逸品”置“神品”之上。他一贯主张师法众家之长,师古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当时的画坛领袖人物王时敏不仅致函王石谷啧啧称道,急切地表示要尽快会见南田,“与之呢好”并“以扇叶寄南田属写生”,很想及早得到南田的作品。行家们一致认为他的没骨花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超乎法外,合于自然,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是划时代的创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坚持对物写生的优良传统,巧施写意的手法,不用墨或色勾框,直接以色彩与水、粉调合挥写变“真而不妙”和“妙而不真”为“既真且妙”,做到为花写生与花传神的境界。
绘画特点
不用纯墨,全用色彩加入水分和脂粉调合后直接用笔挥写来描绘所要表现的花卉,使之既真实又生动,达到形似与神似紧密结合的理想境界和效果。如《碧桃花图》全以色彩画成,枝干用色,花以白粉与极淡的洋红、朱砂调合,花瓣画得层次分明,花蒂点以胭脂,叶子用深浅不同的花青、藤黄相拌和,再以墨绿勾筋。整个画面色彩淡雅,碧桃花的形象真实生动,风姿绰约,洋溢着浓浓春意,十分可人。
扩大题材范围,不但画前人曾经画过的东西,别人不画或不太画的花卉果品南田也画。
构图章法以折枝写生为主,极少取全株式,而且挑选最生动传神的一两枝,一两种或一两束,来充分表现这些花的色、态、光、韵,使之尽善尽美。如《萱花》用色极淡却有韵味。两朵盛开着的花用藤黄画花瓣,夹杂一些淡淡的血青,茎叶以灰蓝色为主,轻轻挥写,加一丝绿意,再用墨绿勾筋,所用色彩很淡,但淡的很有层次,极有质感。
恽南田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一生坎坷多难。然而能够洁身无染,这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他辉煌的艺术成就,以独树一帜的面目,大胆进取的精神,不但给当时的艺术界以极大的推动,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肯定地说:作为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代大师,恽南田是当之无愧的。“东风无限力,吹遍洛阳城”的大好时光已经到来,昔日恽南田呕心沥血为之“传神”的烂漫春花,必将开遍神州大地!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
文/唐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