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下半年走势分析与判断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兴产业,融资,新能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5 07: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及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进行总结,预测未来发展动向,能及时对政策效果进行反馈和调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诸多利好政策出台,预测下半年将会涌现出更多新的增长点。
上半年产业发展
新型产业增长较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2015年上半年,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技术产业与新兴行业增长较快,成为支撑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4月份,高技术产业生产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9.4%,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增长16.3%,合成纤维制造增长16.2%,合成材料制造增长14.7%,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从各地情况看,前期对产业创新发展投入较多、注重转型升级的地方,抗风险能力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强。特别是东部地区超前调整、超前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对利润增长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1-2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25.3%的增长,与传统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较快的利润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齐聚产业园
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015年安徽六大基地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比重预计达到45%以上,成为安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产业高地。
产业集聚加强了产业间的联系和企业主体间的互动,不断重塑区域的竞争能力。比如广州新黄埔区围绕着机器人产业集中布局,不断整合相关资源,使得新黄浦区在全国的机器人产业中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投入资金助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助力产业发展,国家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鼓励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鼓励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融资门槛。
上半年产业发展核心环节缺失
部分关键核心环节缺失
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8代、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顺利投产,但偏光片、超薄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关键材料自给率均不超过10%。还有机器人制造领域,国内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缺乏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市场主要被国外行业巨头所垄断。
市场开拓面临较大阻力
新兴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和国内市场高端失守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出口不振。另一方面,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
人才缺失制约产业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在部分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以核电为例,我国先进核能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还比较欠缺。随着核电项目的增多,核电人才短缺日益明显。此外,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应用,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制约日益显现。
下半年走势增长持续延续
“互联网+”成新宠儿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有望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有望在多领域取得系统性的技术突破,有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有望借力“互联网+”政策实现产业融合。《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智能制造将异军突起
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保持高速发展,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5%,占到手机整体出货量的70%,这种态势有望在2015年下半年延续,尤其是4G终端的渗透空间有望继续提高。另外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受到高度关注。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专业机构预测,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万亿,智能制造及智能化设备的行业前景乐观。
产业集聚效应凸现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对产业的促进和经济的提升作用将更加明显。一是不断强化主导产业。为避免园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现有园区进行梳理、定位,力图形成差异化发展。二是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三是建立良好的区域配套体系。同时,区域配套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成本结构,各地纷纷加大配套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新兴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布局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加快制定地方规划或具体的实施方案,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制度环境。
加快启动项目形成有效投资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形成储备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竣工一批项目、达标一批项目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选取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试点项目,形成对整个产业集聚区的示范效应,推动产业整体持续快速发展。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对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加速市场推广普及和应用。
加大鼓励创新创业的力度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准入门槛;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特别是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供给,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强化对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加快信息网络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势判断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