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多远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6-11 15:43
“从基础设施、港口排名等方面来看,上海已经与世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差无几,但是从国际机构的数量、人才的国际化等指标来看,上海还处于初级阶段”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背负着历史光环和国人期许的上海,如今处在国际化的哪个阶段?它与那些被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之间还存在怎样的差距?
随着世博会倒计时走入一周年,在上海被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节点,对这三个问题尤其值得作一个清醒的定位。
《瞭望东方周刊》为此对话了上海经济、航运和统计业的专家。请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析,上海距离国际化究竟还有多远。
对话专家:
张幼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徐明棋: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刘松: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景气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李小年: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
徐国祥: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
问题之一: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国际化大都市”
徐明棋:
从不同角度看,国际化大都市有不同的标准。从社会生活角度,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相当比例的外国常住人口,以及占一定比例的外语人才等等;从经济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规模、航运中转站的确立等等,都是重要指标。
张幼文:
经济方面,需要有大量的常驻国际性机构,如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等,还包括国外资本和国际人才的大量引进。文化方面,需要有大量的国际会议在此地举行,各种国际组织落户。航运方面,是否有足够大的集装箱吞吐量、地处国际航线的中转港等,都是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准。
刘松:
具体到金融方面,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国内/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的中心,金融资源包括金融人才、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信息四个方面。聚集,就是能聚集全球范围内这四方面的金融资源;辐射,就是这四方面的资源能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
李小年:
从航运方面来看,国际航运中心除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硬件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一些软件要求:首先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法律环境,这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国际化法律服务机构的聚集;第二是国际航运信息化,比如像鹿特丹规则、汉堡规则、伦敦仲裁条款等国际航运信息集散;第三是国际化航运人才,这不仅包括语言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熟悉国际航运惯例的航运金融、船舶经纪、船舶保险、国际海事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徐国祥:
城市人才国际化有十大核心指标:(1)研发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2)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占在校学生比例;(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4)熟练使用两种语言以上人口占5 岁以上人口比例;(5)常住外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研发支出占GDP 比例;(7)国际组织数;(8)海外企业数;(9)人均公共教育经费;(1 0)人均卫生费用支出。
问题之二:上海目前处于国际化的哪个阶段
徐明棋:
从货物贸易来看,特别是上海货运吞吐量已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上海在数量级上已然是世界第一大港,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城市的基础硬件。但是从金融服务、软件配套、人才储备等方面来看,上海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幼文:
上海目前正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从基础设施、港口排名等方面来看,上海已经与世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差无几,但是从国际机构的数量、人才的国际化等指标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纽约主要侧重于金融中心,日内瓦则侧重于会展中心等等。相对来说,上海国际化的目标可能会更为全面一些,日前刚刚确立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另外,上海还希望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创造条件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刘松: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上海集聚的国内金融资源并不多,向外省市辐射的能力也有限。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国际金融资源也很难在上海快速集聚和辐射。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度。
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前面带着很长的定语,它是“和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应该说是上海的中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再往前看10年,到2030年,上海或许可以成为我前面提到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是国际金融资源(金融人才、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信息)的聚集和辐射中心。
李小年:
从国际化航运中心的建设来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目前主要向现代高级航运服务方面发展,增加航运的经济附加值,加强航运中心与其他几个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的联动。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应该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从而带动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同时也带动融资、结算、汇兑、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及金融创新活动,从而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
徐国祥:
我给出一组对比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在人才国际化方面处于哪个阶段。数据是2004年的,目前还没有最新的数据更新(见附表)。
问题之三: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徐明棋:
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来说,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但是距离“国际化大都市”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国际居民的数量、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经济活动中与国际相关联的比重、国际机构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化,那么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上海市场化的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比如纽约外资银行的金融资产占整个纽约金融资产的70%,而目前上海的这个比重还不到20%。
张幼文:
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在金融市场的交易量、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交易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钻石市场等)的深度和广度、国际性人才的数量、政府服务的制度和软件,以及配套的社会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等,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金融方面,目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国内的证券市场也还没对国外开放,要真正做到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还需要更多的制度准备。航运方面,从集装箱的吞吐量来看,上海与伦敦这种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并不大。但是从航运的辐射力,航运带动的物流、航运与贸易的联系程度、航运保险、航运金融等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刘松:
第一,目前上海的顶尖金融人才可谓屈指可数;第二,国际机构从数量和业务量来看都不多,远远没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第三,资金的自由流动在上海与外省市之间都很难达到畅通,更别说外国了;第四,在信息集散方面,也离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目标很远。
伦敦的路透社几乎集散了世界所有的金融信息,纽约更是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ABC、NBC和CBS),以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物,几乎控制了全国的新闻和娱乐。而中国的大型媒体以及中央级出版社的总部都设在北京,而非上海。
李小年:
当前上海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主要是: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相关的贸易金融体制还不完备;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之间缺乏有力的联动;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管理等高级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
另外,国际航运中心还应该强调“集疏运体系”,也就是大物流体系。上海需要发展江海联运、海铁联运,以及海空联运。在海运码头和江运码头之间、港口和铁路运输站之间、港口和机场之间建立更为便捷的对接,实现物流的门到门服务体系。
徐国祥: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双语人才的占比、常住外籍人口的比例,以及国际组织数、海外企业数、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等方面,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大差距。
上海国际化人才的总量与结构必须满足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上海人才国际化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争取到2020年,以上海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人才评价与人才制度国际化为标志,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国内人才集散中心,以人才的国际化引领城市的国际化。
……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背负着历史光环和国人期许的上海,如今处在国际化的哪个阶段?它与那些被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之间还存在怎样的差距?
随着世博会倒计时走入一周年,在上海被确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节点,对这三个问题尤其值得作一个清醒的定位。
《瞭望东方周刊》为此对话了上海经济、航运和统计业的专家。请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析,上海距离国际化究竟还有多远。
对话专家:
张幼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徐明棋: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刘松: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景气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李小年: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
徐国祥: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
问题之一: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国际化大都市”
徐明棋:
从不同角度看,国际化大都市有不同的标准。从社会生活角度,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相当比例的外国常住人口,以及占一定比例的外语人才等等;从经济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规模、航运中转站的确立等等,都是重要指标。
张幼文:
经济方面,需要有大量的常驻国际性机构,如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等,还包括国外资本和国际人才的大量引进。文化方面,需要有大量的国际会议在此地举行,各种国际组织落户。航运方面,是否有足够大的集装箱吞吐量、地处国际航线的中转港等,都是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准。
刘松:
具体到金融方面,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国内/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的中心,金融资源包括金融人才、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信息四个方面。聚集,就是能聚集全球范围内这四方面的金融资源;辐射,就是这四方面的资源能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
李小年:
从航运方面来看,国际航运中心除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等硬件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一些软件要求:首先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法律环境,这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国际化法律服务机构的聚集;第二是国际航运信息化,比如像鹿特丹规则、汉堡规则、伦敦仲裁条款等国际航运信息集散;第三是国际化航运人才,这不仅包括语言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熟悉国际航运惯例的航运金融、船舶经纪、船舶保险、国际海事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徐国祥:
城市人才国际化有十大核心指标:(1)研发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2)在校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数占在校学生比例;(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4)熟练使用两种语言以上人口占5 岁以上人口比例;(5)常住外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研发支出占GDP 比例;(7)国际组织数;(8)海外企业数;(9)人均公共教育经费;(1 0)人均卫生费用支出。
问题之二:上海目前处于国际化的哪个阶段
徐明棋:
从货物贸易来看,特别是上海货运吞吐量已经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上海在数量级上已然是世界第一大港,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城市的基础硬件。但是从金融服务、软件配套、人才储备等方面来看,上海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幼文:
上海目前正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从基础设施、港口排名等方面来看,上海已经与世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差无几,但是从国际机构的数量、人才的国际化等指标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纽约主要侧重于金融中心,日内瓦则侧重于会展中心等等。相对来说,上海国际化的目标可能会更为全面一些,日前刚刚确立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另外,上海还希望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创造条件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刘松: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上海集聚的国内金融资源并不多,向外省市辐射的能力也有限。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前,国际金融资源也很难在上海快速集聚和辐射。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度。
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前面带着很长的定语,它是“和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应该说是上海的中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再往前看10年,到2030年,上海或许可以成为我前面提到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是国际金融资源(金融人才、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信息)的聚集和辐射中心。
李小年:
从国际化航运中心的建设来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目前主要向现代高级航运服务方面发展,增加航运的经济附加值,加强航运中心与其他几个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的联动。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应该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从而带动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同时也带动融资、结算、汇兑、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及金融创新活动,从而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
徐国祥:
我给出一组对比的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在人才国际化方面处于哪个阶段。数据是2004年的,目前还没有最新的数据更新(见附表)。
问题之三: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徐明棋:
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来说,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但是距离“国际化大都市”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国际居民的数量、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经济活动中与国际相关联的比重、国际机构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化,那么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上海市场化的程度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比如纽约外资银行的金融资产占整个纽约金融资产的70%,而目前上海的这个比重还不到20%。
张幼文:
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在金融市场的交易量、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交易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钻石市场等)的深度和广度、国际性人才的数量、政府服务的制度和软件,以及配套的社会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等,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金融方面,目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国内的证券市场也还没对国外开放,要真正做到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还需要更多的制度准备。航运方面,从集装箱的吞吐量来看,上海与伦敦这种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并不大。但是从航运的辐射力,航运带动的物流、航运与贸易的联系程度、航运保险、航运金融等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刘松:
第一,目前上海的顶尖金融人才可谓屈指可数;第二,国际机构从数量和业务量来看都不多,远远没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第三,资金的自由流动在上海与外省市之间都很难达到畅通,更别说外国了;第四,在信息集散方面,也离国际化大都市这个目标很远。
伦敦的路透社几乎集散了世界所有的金融信息,纽约更是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ABC、NBC和CBS),以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物,几乎控制了全国的新闻和娱乐。而中国的大型媒体以及中央级出版社的总部都设在北京,而非上海。
李小年:
当前上海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主要是: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相关的贸易金融体制还不完备;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之间缺乏有力的联动;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管理等高级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
另外,国际航运中心还应该强调“集疏运体系”,也就是大物流体系。上海需要发展江海联运、海铁联运,以及海空联运。在海运码头和江运码头之间、港口和铁路运输站之间、港口和机场之间建立更为便捷的对接,实现物流的门到门服务体系。
徐国祥: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双语人才的占比、常住外籍人口的比例,以及国际组织数、海外企业数、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等方面,上海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大差距。
上海国际化人才的总量与结构必须满足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上海人才国际化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争取到2020年,以上海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人才评价与人才制度国际化为标志,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国内人才集散中心,以人才的国际化引领城市的国际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