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创新的武侯模式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都,草根,居民自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07 09:28
2013年10月以来,成都市武侯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带动社会资源投入、厘清社区“两委”职能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武侯区“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模式轮廓初现。
6月5日,成都市武侯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园正式开园。800余平方米的园区迎来了16家专注于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他们将在这里接受“孵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在武侯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武侯区率先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培育“草根”组织,为政府购买服务埋下了伏笔。而这一举措,无疑是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关键性步骤。
4月16日,武侯区申报的《“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建设》被民政部确定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4月27日到29日,在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主办,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上,武侯区将这一经验与参会者共同分享。
2013年10月以来,武侯区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为目标,探索构建“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即通过建立多层级网格组织体系,实现社区小单元治理架构的“立体化”;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作共进、参与共享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动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以竞争性方式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供居民需要的各类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
破题:“小单元”划分搭建治理平台
四级网格小单元治理体系,无疑是武侯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词。以每个社区为一级网格;根据社区人口户数、院落性质、工作现状等因素,按照社区两委成员配备职数,将社区划分成大块的管理区域即二级网格;二级网格下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驻区单位为网格单元即三级网格;在人口、户数较多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可进一步划小网格单元,即四级网格。全区共建立一级网格87个、二级网格460个、三级网格1742个、四级网格1297个。
如果说以前以社区为单位实行的是“大网格”管理,那么现在实行的就是“小单元”治理。对此,武侯区民政局局长杨海平曾对媒体表示,网格越细,越贴近群众,各项服务越“无缝对接”,从而从体系上保障社会治理和各项服务精细化。
其中,在这张社区治理的大网之中,居民自治是武侯区成功经验的重要一环。武侯区民政局先后组织多期高端培训班,组织社区书记到上海浦东参加培训,学习借鉴沿海地区社区治理先进经验和模式。火车南站街道桐梓林社区负责人也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归来后,他们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警务室等社区资源,建立“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矛盾纠纷等事项,创新构建桐梓林社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新机制。
在此机制下,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公司、业委会明确了各自职责,从不同的角度服务居民。居委会按照自治原则,组织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社区警卫室不仅做好日常治安工作,还主动承担起社区猫头鹰巡逻队、调解会、帮教小组等群防群治组织的业务指导与培训职责。在社区居民眼中,“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灾必救”已经成为社区警卫室的鲜明特征。业委会作为小区居民表达意愿的重要途径,也是居民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在政府与业主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物业管理公司在业委会的配合下,不仅承担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还帮助小区居民解决水电维修等生活问题,积极参加社区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
据悉,到目前为止,桐梓林社区在中华园、锦绣花园等7个物业小区建立起了“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居民、物管企业、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四位一体”协商共治平台的联动作用,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联席会共召开各类办公会议26次,解决了诸如停车、维稳等各类大小问题11个,社区居民满意度明显提高。
深化:多元参与协商共治
武侯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社会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界定各类社会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定位和责任,坚持社会协同、资源共享理念。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武侯区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将其由理念变为了现实,逐渐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机制。
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算得上是该思路指导下实现华丽转身的典型。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南桥社区,在2013年才由村改为社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高达1:6。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复杂、城市化进程慢等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难题。为破解坚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创新提出了社区治理“四五五”工作模式,即通过划分四级平台、建好五类组织、推行五项服务,实现“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目标。
目前,南桥社区已经建成了一个一级平台,4个二级平台,15个三级平台,12个四级平台,实现了社区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无死角”。此外,社区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孵化等多种手段,整合多元力量,积极培育壮大“五类”组织,即专业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企业慈善组织。社区进一步深化了“多元服务”理念,积极为辖区居民提供“五项”服务,即购买专业服务、实施公共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倡导互助服务和创新定制服务。
南桥社区目前已有20余家社会组织,实现了为民服务的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例如,该社区124片区自治管理委员会,他们自筹资金400余万元整治城市消防管网,整改消除隐患16起,疏导道路交通700余次,治安也在好转,盗抢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36%。该社区还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队伍,组织600余人参与助老助残、帮贫扶困、居家探访等各类志愿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社区一楼1400余平米被打造成居民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积极协调解决了自来水接通到户、社区自有资金购买全民居民城乡居保等问题。
多方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无疑是一支极其重要的队伍。
武侯区尤其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可贵的是率先降低了社会组织登记门槛。2013年,《武侯区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政策“给力”,社区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据悉,目前武侯区社会组织数量最少的社区也已经注册有2家以上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发展较早的社区则已注册有6家甚至更多,此外还有一定数量在街道备案的社会组织。
另外,武侯区注重专业社工的培养,实施了专业社工人才“培育”计划。在社工人才培训方面,积极开展社工人才的基础培训、高校专业培训、实践培训等各类培训。此外,还建立了社工待遇科学增长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目前,武侯区全区社工人数总量近1500人,其中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累计达285人。
提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去年3月,武侯区率全国之先,探索将139项政务服务从社区剥离出来,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去年4月中旬,400余名原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人员转移至社会组织。由此,政府开始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一直以来,武侯区严格执行政务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出台了《武侯区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在已核准下沉事项之外,区级各部门、街道确实需由社区承担的临时性事务,应在按政务事项下沉准入制度审核批准后,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未按准入制度审批及未实行“费随事转”的事项下沉到社区,社区有权拒绝。
该办法一出,标志着武侯区“小政府大民生”时代的到来。政府将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确定将9大类139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上述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在首批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区残联、区计生局、区人社局等部门都有事项在其中。2014年、2015年武侯区分别投入资金3085万元、3731万元用于购买下沉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
政府如何购买服务呢?武侯区为此出台了《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与流程等,按照公开、择优、以事定费的原则,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将政务服务事项交给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主体来承接。
除此之外,为加强监督,规范购买服务行为,武侯区还先后出台了《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关于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社会化评估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用于加强区、街两级对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资金的监管,严格规范政府资金使用,完善资金监管制度。社会化评估办法则是强化评估结果的使用,确保购买服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街道、社区加强对购买服务项目运行的监管,对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服务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督,保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例如,簇桥街道锦城社区,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国内知名社会组织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该组织对簇桥锦城新市民中心进行托管运营。新市民中心全面推行公建民营模式,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托管运营,充分调动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积极性,由居民在自治拟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专业化管理,实现社区服务主体的治管分离。
2014年11月19日,武侯区举行“创新治理,社会同行”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项目对接会,对外公布2015年第一批政府购买服务240项,邀请55家社会组织到现场进行“一对一”洽谈。由于过去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社会组织不了解社区居民服务的具体事项,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调动不起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社会组织通过扎根社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直接面对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居民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报道,240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约占总数的90%,服务类型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融合、青少年服务、助老助残、培训评估等,涉及13个街道、5个部门的9大类事项。
此外,武侯区进一步深化“政社分离”,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出台了《社区党组织履行职责事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三份清单,进一步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职责进行了明确。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社区两委“还权、赋能、归位”。三份清单充分发挥指导及规范作用,社区依法治理成效明显,社区两委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聚焦居民自治。
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带动社会资源投入、厘清社区“两委”职能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武侯区“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模式轮廓初现。
文|《小康》记者 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