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分钟养老圈”呼之欲出巧 解城市老人“苦、闷、愁”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州,十分钟养老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1 09:38
广州市老房子多、老社区多、老街坊多。许多老人恋旧,不想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家,不愿去养老院安度晚年。在家里,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近日本报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了解到,广州正在积极打造十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所谓“十分钟”服务圈,就是指在社区内,老年人在吃、精神娱乐、医疗求助等方面,只要拨个电话,保证十分钟内得到服务。这对空巢老人而言,更是一颗定心丸。
【成功范例】
如今老人在家也有人照顾
用养老券看病吃饭不花钱
某市有一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起一个立体养老体系,如今基本建成“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居住在社区内的6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人,给予每户每月100元养老券;其中,空巢或失能的低收入老人,按照每户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养老券。
养老券怎么用? 一张小小的券上,印有5元、1 0元、2 0元不等的面额。类别也不一样,有生活照料、饮食服务、家政便民、文化娱乐等类别。领了养老券的老人,去吃饭就不用花钱了,直接用券就行。除了吃饭,养老券还可以买到多种服务。
全区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保洁、医疗、娱乐等服务。这些服务,领了养老券的老人都可以用券享受。由于老人节约、顾家,结果出现了纷纷用券购买食品送给儿女、亲友的现象,自己还是没能享受到服务。因此,社区设计养老券时,专门对服务进行了分类,方便老人合理使用。同时,每一张券都明确写有使用期限,若未在期限内使用,服务券将作废,避免老人存着不用。
家里就是养老院
但能够领取养老券的老人毕竟是少数,还有更多的普通老人,怎样才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别担心,还有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是一个为所有在家里养老的老人服务的平台。虚拟养老院将提供生活照料、饮食服务、保健康复、日常防护、家政便民、卫生医疗、文化娱乐、心理慰藉、法律咨询等多类服务,包括270个子项目,比如烧饭做菜、帮助老人洗澡、上门理发、清洗被子、打扫房间、送货上门等等。这一切服务,将通过整合现有的社区养老中心、企业加盟、志愿者参与等资源来实现。
老人们在家里拨通虚拟养老院的电话,选择需要的服务,就等着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了。有养老券的老人,可以使用养老券。其他老人,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享受到部分免费服务。
摁一下按钮邻居送肉
“ 叮…… ” 上午9 时, 某社区6 单元5 楼, 曾大妈家里响起了一阵铃声, 正在看电视的她连忙出门爬上6 楼。楼上邻居张婆婆已经站在门口。“今天想吃烧白,能不能帮我买点三线肉?”张婆婆说。“没问题,我去买菜顺便就帮你买了。还买不买点其他什么的?”
曾大妈在屋里转了转,看看有没有需要添置的东西,然后下楼去买肉。张婆婆今年85岁,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前些年,她患上高血压,随后引发了冠心病和脑梗塞,腰上还有骨折,上下楼不便,买菜成了大问题。“儿女们岁数也不小了,大女儿有眼疾,小儿子得了癌症,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再说,也舍不得这些老邻居,不愿意搬走。”去年5 月, 当地妇联为张婆婆家里安装了一个小东西——爱心呼唤器。一个白色的小遥控器, 上面有红色按钮,爱心呼唤器另一端, 连接的是楼下邻居曾大妈家。“都是老邻居了,妇联来动员结对子照顾老人,我就马上报了名。”曾大妈今年也69岁了,精神矍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以前是隔几天上去看看她,心头始终不踏实。有了这个呼唤器,她一有头昏不舒服,就会马上喊我,我就去给她拿药、找医生。平时缺个啥东西,她喊一声我就去帮她买。”“楼上楼下的,特别方便。有了她照顾,儿女们也放心了。”张婆婆说。
【社会调查】
九成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2020年广州老龄人口将达180万记者了解到,截至2 0 1 4年底,广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40.6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75%。按国际惯例,这一比例达到10%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此计算,广州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预计到了2020年,广州老龄人口将达到180万人,如果按目前户籍人口计算,届时,广州户籍人口老人将占户籍总人口的21.44%,也就是说,大约5个广州人中,就有1个老人。
花都南沙增城独居老人占全市47%另一方面,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数量持续攀升。纯老家庭即全部人口都在60周岁以上的家庭,目前广州纯老家庭人口达到26.15万人,占老龄人口总量的18.6%;独居老年人11.23万人,占老龄人口总量的8%。而农村地区的纯老家庭、独居老人更多,花都、南沙、增城三区的独居老年人数占全市独居老人总数的47%。
广州正在形成“9064”养老格局
虽然,广州养老机构日趋完善,但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内九成以上的老人仍然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其中多数老人表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居住环境。对此,广州正在形成“9064”养老格局,即96%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与社区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
广州打造“十分钟养老服务圈”
国外学者提出“一碗汤距离”的家庭养老理论,指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住处送去一碗汤,到达老人家里时,热汤尚不变凉。它是一个既满足子女独立性要求,又能让老人得到较好照顾的合适距离。只是,囿于现实,子女要与老人保持“一碗汤距离”也不容易,即使有心,未必有力。广州民政部门打造“十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分担部分养老职能,与老人保持“一碗汤距离”之体现。
【业内分析】
制度好,落到实处最关键
将按“十分钟养老圈”目标推进建设
记者从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广州关于居家养老的政策法规散落在各个文件中,并没有统一集中的系统政策制度,但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广州市将就这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养老政策的规划制定和落实速度都会进一步“加速”。
“十分钟养老圈”是一个整体的未来规划,现在很多社区已经有“星光老人之家”、养老院、老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学校等老年服务机构,今后几年,广州民政局和有关规划部门将按“十分钟养老圈”的目标,考虑各区的实际情况需要,继续增加这类相应的老年人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如按照社区配备老年人活动场所、日间托老机构、社区老年人福利院的标准进行规划,以全面推进居家服务“网络”建设,兼顾广州各区的老年人需求。
应引入社会力量补充养老服务队伍
白云区居委会黄女士说,现在各区的养老配套设施和资源确实不均匀,有一些中心城区的老人抱怨活动场地不足,而且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有了‘十分钟养老圈’的政策目标,我相信广州市民未来的养老环境会越来越好。”黄女士说,她认为这其中尤其要注重的是培养专业养老服务队伍,不仅要规范家政企业,还应该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等等,比如现在有很多专业护理公司、康复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能根据各个街道的实际情况引入小区,那么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将得到很大补充。
居家养老可往产业化发展
某老干休养所杨副所长对记者表示,除了广州,其余不少省份的城市、县市也都开展了“十分钟养老服务圈”,而服务项目也十分细致、丰富。有些城市将“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分为三个“圈”:第一个圈叫做“十分钟基本生活服务圈”,让老人们在步行十分钟的范围内能够到达服务机构,满足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所需;第二个圈是“十分钟日常生活服务圈”,比如散步、锻炼身体等所需的公园、娱乐场所等;第三个圈“十分钟呼叫服务圈”,指拨打电话十分钟内可以到达的服务产业,最重要的是指病了可以叫救援,当然还包括助餐、助聊等呼叫服务。这些都十分值得广州借鉴。
不仅如此,如若该项服务发展到一定规模,还可以引进多家民营资本参与,有了竞争和对比方能形成良性循环。而政府除了做好布局规划外,还应做好宏观把控,比如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进行补贴等,逐步完善相应政策。
【市民心声】
“十分钟养老圈”令人期待
■老人心声
空巢老人得益最大
赵阿姨住在白云区新市,她表示“十分钟养老圈”对空巢老人来说是个很大的福音。她告诉记者:“我中年时离了婚,儿子在外省工作,准备在当地结婚,所以我现在是一个人生活。像我这种空巢老人现在越来越多,我担心年纪越大越不方便,有了十分钟养老圈,这种担心就可以解决了。老人家都不希望离家太远,尤其是空巢老人没有儿女在身边,如果身体不好需要住院什么的,离家里远很不方便,即使是请人帮忙也麻烦。如果能在十分钟内把养老设施弄好,真是最理想的了。”
行动不便的老人拍手叫好
“即使我和女儿一家一起住,但他们要上班,不能一天24小时陪着我,如果我有什么事,能在十分钟内得到帮助就太好了。”梁婆婆今年60多岁,腿脚不好需要坐轮椅,虽然家里每天都有钟点工帮忙做家务、带她下楼逛逛小区花园,但毕竟不是专门的看护人员。梁婆婆说:“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不少,我们活动范围很小,我有请人帮忙还算好的,有些老人就只能整天呆在家里。像这种情况,只有十分钟距离的养老设施才是最适合我们的。”
■儿女心声
“十分钟养老圈”是福音
家住广州天河的莫小姐今年26岁,她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最近琐事非常多,莫小姐的公公刚刚做完腹部手术,还在恢复期,婆婆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因此照顾公公与小孙子的工作无法同时兼顾。
“平时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周来一次,做饭洗衣什么的都是我婆婆完成,我公公就带着我儿子。现在公公病了,婆婆每天都要花大部分时间照顾公公,孩子交给外人带又不放心,只能让阿姨由每周来一次变为每天在家里呆半天,减轻婆婆的负担。但尽管如此,由于我儿子十分调皮,婆婆每天还是十分疲惫。”莫小姐很无奈地说道。“再加上我老公在部队,一周才能回一次家,赶上集训期,一个月都不能回一次家。我每天上班也是早出晚归,能帮的忙很有限。如果‘十分钟养老服务圈’能走向成熟,对我来说真的是福音!”
有“十分钟养老圈”就可以放假
38岁的廖小姐家住广州番禺,近几年来,她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地奔波在自己的诊所和父亲家。“老人家不愿意用保姆,现在基本上还能自理。”每天忙完诊所里的事情和打理完家务,廖小姐就得奔父亲家,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搞定一切还得赶紧回家给孩子检查作业。
“虽然我家和父亲家开车往来只需十多分钟,可是架不住日复一日的。”廖小姐觉得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有朋友们约她去旅游,她一次也没去成。“我每天辛苦工作赚的钱都没机会花,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有时候真希望自己能够有个短暂的假期!如果真有‘十分钟养老服务圈’这种服务,我一定第一时间预约。”
权威声音
居家养老规范应与法律法规做好衔接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目前,我国虽然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等法律维护老人的权利,但这些法律没有涉及养老服务的具体规范,只能依靠行政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来操作,而各地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各自为政,缺乏全国统一执行的法规基础,执行强制力和实效性都无法保证。因此,我建议各地政府在制定居家养老的相应规范条例时,应尽量做到细化,不仅要让相关机构在操作时清晰、明了,还应尽量与相关的法律做好衔接,让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据可依。
养老措施和观念要“与时俱进”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十分钟养老圈”构想非常好,但实行起来会有较高的难度。因为老年人口比重相当大,同时养老资源却明显不足,“十分钟养老圈”需要的医疗、人力等资源到哪里去补足?我觉得这需要更细致地规划,不能只是看表面。比如现在的“平安钟”服务,是不是只要按了就有护理人员及时上门呢?有那么多的人员配置吗?实际用处有多大?这些就很值得商酌。如果养老设施和养老手段跟不上,很容易变成空谈。所以“十分钟养老圈”的关键还是在随后的细则和行动落实。
另外,我想说说老人家养老观念的问题。很多老人家不想离开自己家去别处养老,但这种想法未必符合现实,比如自家距离医院相当远,居住在高层旧楼却没有电梯等,在老人身体还好时还勉强能应付,但健康出问题时就难办了。所以老人家也应该转变观念,不妨尝试一下换个地方养老,比如可以考虑从高层搬到低层、有条件的搬到养老院之类的养老机构去。其实,养老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自己的养老方式。
小结
让老人优雅地老去
“叶落归根”是中国人最为传统的养老观念,尽管养老社会化脚步已越走越近,除非迫不得已,大多数老人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在自己熟悉的小区里溜达,与熟悉的邻居聊家常,在自己的家中慢慢老去。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社会机构养老是大势所趋,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应该受到尊重、得到重视的主要方式。构建“十分钟养老圈”,正是为满足居家养老需求而采取的一项富有创意的举措。
让老人优雅地老去,体现一个社会的宽度与温度,值得我们共同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