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入秋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广东的暑热之气未退,甚至比前段时间更加闷热,正是被称为“秋老虎”的时期,老年人和体弱患病者尤其要注意顺应天时养生。“秋老虎”属温燥天气,容易损害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我们预防“秋老虎”致病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仍然要清热解暑
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可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是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为大家推荐一款薏仁绿豆粥:取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大米50克,洗净后一起下锅煮至熟烂,加冰糖,晾凉后服用。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薏仁清热利湿,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第二,进补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浇油”。怎样进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
并且,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
第三,必须睡好子午觉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要保证充足的8小时睡眠时间。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第四,饮食营养要加强
由于老年人各方面的功能都在逐渐退化,所以补充营养的时候要注意适时适当调节,根据季节变换而调整饮食结构。老人入秋后要加强营养补给,这样到了冬季才能减少疾病,此时早餐应坚持低糖低脂的原则。优选瘦猪肉、禽蛋、蔬菜、果汁、低脂奶等,配以谷物、面食;午餐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因为蛋白质进入人体后分解出酪氨酸,进入脑后转化为使人振奋的多巴胺与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晚餐与上述两餐相反,应以高糖、低蛋白食物为主。这是因为糖类会增加血清素分泌,可防止老人失眠,如果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喝牛奶补充营养,尤其是老年配方奶粉更适合老人体质。
总之饮食要点是养阴润肺,芝麻、蜂蜜、梨、莲子、银耳、葡萄、萝卜之类为度秋佳品;多喝开水、淡茶或牛奶、豆浆等饮料,少吃辣椒等燥热的食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