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进程提速 纪录片迎来井喷——2015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召开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国际化,纪录片,青春励志
  • 发布时间:2015-09-24 13:42

  8月20—21日,以“创新、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在京举行。该展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承办。

  据统计,本届展会交易金额(含意向)62亿元,较上届增长12.9%;参展节目共计49505部,较上届增加15%,其中电视剧20443部,595300集;电影5546部;纪录片、专题、栏目15940部;动画片7576部,710284集。题材涵盖当代生活、都市偶像、革命历史、抗战军旅、青春励志、家庭伦理、古装武侠、古典正剧、悬疑动作、生活百科、儿童动漫等领域。展览面积24000平米,与上届持平;参展商(含现场注册)1780多家,较上届增加7%,其中民营公司占79.5%,国内媒体占11%,国际展商占9.6%。其中内地参展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视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江苏广电总台、小马奔腾、唐德影视、新丽传媒、五岸传播、西安曲江、南方领航、大唐辉煌等;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展商包括新传媒电视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韩国KBS、澳门广电公司、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天映娱乐以及ABU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等。

  为丰富展会内容,节目展期间举办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纪录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影视项目主题推介会、首纪协与上星频道九二零时段电视节目研讨会等各类主题活动。

  本届节目展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多家机构推出相关题材作品,《铁血松沪》《政季》《解密》《迫在眉睫》《刀尖》《护送者》《胜算》《左轮手枪》《我是侦察兵》《马占山之决战江桥》《我的铁血金戈梦》《狭路》等节目纷纷亮相节目展,用影视作品回顾那段饱受磨难的历史,歌颂英雄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作为亚洲面积第一、具有专业影响力的展会,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见证了如浙江唐德、大唐辉煌、浙江华策、华谊兄弟、拉风传媒、乐视网、海润影视、慈文传媒、皇氏御嘉等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国内总监熊殷表示,作为信息集散地以及集中展示的平台,节目展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引领中国影视行业良性发展,走向世界。

  “一剧两星”后旧剧活跃

  在本次参展的两万余部电视剧中,现实题材仍是热门,以反映百姓现实生活为主题的电视剧如《我们最美好的十年》《生活有点甜》《菜鸟来袭》《向幸福前进》《小丈夫》《幸福婚姻》等成为受关注项目。

  此外,IP剧是近几年的热播题材,趋于低龄化的市场环境让IP剧越发火爆,亮相本届展会的热门项目包括《东宫》《锦绣未央》《琅琊榜》《芈月传》等;近些年掀起收视狂潮的古装剧,也有《王城之花剑阙》《簪中录》等参展。

  “截至目前,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已经走过13个年头,这13年展会见证了中国电视剧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臻成熟。以电视剧题材为例,2003、2004年古装剧扎堆,之后是婆媳剧、抗战剧,到近两年我们发现不仅优质剧目越来越多,题材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现实、古装、青春、抗战等不同题材百花齐放。”熊殷表示。

  随着“一剧两星”政策推出及网剧迅猛崛起,电视剧的未来发展之路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今年电视剧市场整体压力较大,二三线卫视播出的新剧比例非常低,这导致电视剧整体播出量比之前有所减少,制作方投资风险加大,不敢再轻易投资。同时,‘一剧两星’之后,演员片酬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下降,主创人员占整个制作成本的比例还是偏高,大约占到60%到70%。还有一个明显的市场变化就是今年网络剧市场比原来要好,各家制作公司纷纷开始筹资制作网剧。”大唐辉煌总裁王辉表示,大唐辉煌的产品近几年以家庭情感、都市时尚剧为主,定位中上成本,追求高性价比,把价格控制在电视台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总体销售情况比较稳定。未来其将继续保持原有电视剧的制作量,同时积极拓宽与新媒体的合作。

  纵观今年节目展的确如此,与往年不同,相较新剧的谨慎,旧剧表现得更为积极。“‘一剧两星’使节目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原因在于之前市场中积压的很多片子得到释放空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助理马润生表示。“相较过去粗放型的播出方式,新政出来加大了对播出平台的管理,市场容量自然受到局限。但重播剧场和其他剧场需求量增大,这也是今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交易额增长的原因之一。”

  电视剧是一个既具有市场号召力,又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门类。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孙泱表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电视剧行业遭遇挑战,从长远发展来看,电视剧行业需从三个方面深入思考:

  1、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担当非常重要,几年前电视台选剧时,都有主题规划、趋势规划和项目规划,但如今一些电视台像是在打乱仗,完全被收视率绑架。这种纯商业绑架是一种堕落,需要整个电视行业静心思考;

  2、创作人员。演员无限制提高酬金,导演不再追求艺术质量,制片缺乏在行业内的旗手作用,编剧一味迎合观众、不注重对社会的批判性和引领作用,这些都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3、市场。观众需要培育,市场需要培育,不应一味强调收视率。

  结合本届展会成果,可以看到“一剧两星”后影视产业呈现出更为良性的发展态势;其次,对于提高电影电视剧的艺术质量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有效控制盲目性投资;第四,使得媒体和制作机构更加珍惜手中的资源且更加尊重作品。

  对此,唐德公司总裁吴宏亮认为,“目前电视剧市场更趋理性。大剧投入有望更大,但对于小剧大家会更理性,更加讲求制作和成本,不会盲目追捧。有数据显示,报批的电视剧数量比往年略有下降,这说明现在大家做剧更追求品质,而不是追求数量。唐德原来主要以拍年代剧、谍战剧、历史剧为主,今后在这三条产品线的基础上还将对时装剧有所关注。未来,唐德除把内容做好外,还将开辟电影和电视栏目的制作;针对同一IP,也将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

  对于影视剧衍生品开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王卫平指出,目前中国出版业发展模式仍显单一,很多IP并没有开发透彻,这也是多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产量高但产值不高的原因。基于此,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影视剧和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开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从去年开始跟行业内很多公司、机构展开广泛合作,一年之内签约项目30多个。凭借跨界经营、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出版社推出的出版物形式丰富,囊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电视节目、同期书等。未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和制作业、出版业、新媒体等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

  构建纪录片产业集群

  2015年,纪录片发展呈现一片新气象:播出量大幅增加,2015年1-5月,央视纪录片播放量较前年、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和57%,卫视频道较前年增长187%;央卫视制作量减少,社会制作机构异军突起;纪录片广告逆势上扬。“近些年,纪录片在成交量和成交单价方面均呈现上升态势,但真正井喷还是自去年利好政策推出后。”熊殷表示,对中国影视产业来说,相较电视剧,没有国界的纪录片更容易走向国际,同时,纪录片也最容易做国际合拍,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为例,自去年政策出台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就做了13个项目的国际合拍。

  纪录片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众多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诞生。本届展会集中展示了《长城》《南京1937》《东方主战场》《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贝家花园》《创新之路》《孔子》《天河》等优秀纪录片。

  此外,纪录电影《红旗渠》签约投资1.2亿元也成为此次节目展的一大亮点。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陈宏介绍,该片未来实际投资可能达5亿元,对于一个时长120分钟的纪录电影来说,是极为罕见的,打破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小投资、小回报的认识,提升了对纪录片投入产出的信心。据悉,该片将是教育台明年的重头项目。

  “‘一剧两星’之后的卫视频道‘920节目带’,给纪录片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受众的成熟化和年轻化倾向,市场的认可逐渐成形,营销交易渠道的完善,制播分离趋势的进一步明晰化,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更开放的纪录片公众时代正在到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

  “中国纪录片要发展,首先,未来市场中需要更多的现象级纪录片,并由此带动整个行业及整个社会对纪录片的认知;其次,纪录片行业需要进一步细分,泛纪录片之下应该有更细致的纪录片种类;最后就是跨界,纪录片行业在很长时间内拒绝娱乐的思维方式,在保持对学术、历史和真实尊重的基础上,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具传播力的方法解读它。”北京伯文化传播公司总裁李东坤表示,今年的展会有很多纪录片制作公司积极参与,并形成一定市场体量,这是未来行业变化的风向标之一,是件好事。

  可以说,中国纪录片正在成为世界纪录片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纪录片制作播出多需政府买单,产业化建设较为薄弱,文化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基于此,在中国纪录片产业集群发展论坛上,上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鱼建光呼吁,构建纪录片产业集群需要内外发掘以及产业的集聚力量。对从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企业来说,首先要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向产业化转型,找准自身定位,并积极探索在转型过程中可能对相关产业带来的增值效应。”

  “所谓产业集群,即相关行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彼此互相做生意。但在中国,电视节目多依附电视平台,且还未真正实现制播分离。不过目前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新媒体发展,电视的封闭产业被打破,科技颠覆了传统产业结构,新媒体的崛起会慢慢把产业发展从平台拓展到内容本身。”Discovery亚太电视网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张方认为。

  国际化进程提速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影视节目销售逾10000小时;电影海外票房销售收入18.7亿元;电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12亿美元。

  “今年展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届。”马润生认为这也是本次展会的最大亮点,“无论是直接引进还是国际合拍,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领域都有很多作品达成合作。”

  据悉,为更好地帮助中国节目走出去,本届展会特别设立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联合展区,该展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组织、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组委会承办,旨在宣传近年来中国影视节目“走出去”工程的成果,搭建宣传中国影视文化企业平台,扩大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列入’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79家广播影视企业在展区内集中展示;广电总局重点鼓励和支持优秀国产影视节目的外语译配和推广工作成果也进行了展示。”熊殷介绍。

  此外,长城平台也整体亮相。长城平台是由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和相关境外电视台的频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目前,长城平台已开播的九个平台,覆盖全球所有重要国家和地区,发展全球主流运营商23家;长城平台与主流运营商的合作也同时带动了七个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进入美国、欧洲、非洲的主流运营商的基本层,免费覆盖用户3500万户。该平台为满足海外观众收视需求、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合作的经营方式上,过去我们是一对一的单片发行,随着节目资源的丰富,传统经营方式受到挑战。目前中国节目可以分为五大类,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综艺类节目,基于这五大类节目我们已经聚集了几千小时将近30个国家语言的内容,在国际合作方面,不再是一对一的销售,而是集成化的批量销售。截至目前,我们甚至已经超越批量销售的阶段,转而进入时段销售,即在固定时段内全部播出中国节目,或设立专用频道。”马润生表示,目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都是如此进行项目推进。“这是中国文化融入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对此,在丝绸之路影视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唐世鼎表示,丝路沿线国家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在共同投资拍摄节目、版权交易相互输出引进、节目译制发行合作、媒体开办时段合作四大类模式上加大探索力度。

  文/陈巍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