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给中国汽车工业写了10年的长信

  在追求效率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当下,时间的力量很容易被忽视,而且对于“有用”的过分追求,也让很多跨界的思维方式变得异常稀有。

  这两个难得的特质,却在一本看似枯燥的书上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部长邵奇惠-汽车产业发展系统研究(2001-2010)》是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正部级)邵奇惠在2001-2010年间关于汽车工业的讲话汇编。

  与常规喜欢讲官话套话的演讲稿不同,邵奇惠每发“惊人之语”,很多论断在今时今日仍然具有警醒意味。

  譬如在2002年,关于零部件,他曾经写道:整车水平受制约因素很多,而零部件品种繁多,可以从实际出发,某些零部件可先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经济规模,如此发展下去,整车与零部件在中国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还难以定论。

  同时,邵奇惠还提醒:“零部件企业生产者要明确一个观念,即汽车的进步依靠零部件的进步,零部件的创新是汽车创新的条件和基础,要转变克服依赖整车厂的心理。”

  2004年,在行业高层人士中,邵奇惠首次提出了“汽车产业空心化”的说法,同样首次提出建立“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在行业内的广泛讨论最终在2009年左右才出现。

  关于是不是要做自主品牌的争议,邵奇惠也因其持论公正,让2005年的“何龙之争”画上休止符。据了解,“何龙之争”的主角之一龙永图在提前看完邵奇惠的讲话之后,对当时的论坛主持人广州市市长说:“今天上午我认真看了邵部长的讲话稿,很有哲理,很深刻,很全面。我本来准备下午再好好讲一下最近争论的问题,但看了邵部长的讲话稿,已经说透了,我就不讲了。”

  2007年,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邵奇惠再度富有预见性地指出,中国汽车企业避免早衰之思考,同时,还开创性地讲到企业文化建设。此文旁征博引,从经济发展规律到企业如何百年基业长青,虽然篇幅很长,但读完丝毫不觉这一讲话来自于8年前。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时间让邵奇惠关于汽车工业的很多思考和警示都变成了现实,很多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负面效应却已经开始显现。

  而邵奇惠之所以有“预见性”,一方面得益于他对于汽车工业长期深入而又冷静的观察,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非汽车业”的履历。

  邵奇惠曾经对《汽车人》讲到过一个细节,这些关于汽车业的讲话,他每年的准备时间长达大半年,确立主题、搜集资料、撰写、无数次的修改,邵奇惠都亲力亲为,甚至在上台之前都还在不断订正。

  细读每一篇发言,你会发现,它们不仅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紧密相关,而且还提出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在每一篇发言后面都附有相关的数据和表格。这样详实而又前瞻的工作,没有大量的准备是不可能完成的。直至现在,邵奇惠仍然保持着阅读大量行业期刊报纸的习惯,尽管退休已久,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可贵的学习以及冷静思考的精神。

  这些发言的另一个特点也非常突出:聚焦汽车业,却拥有更加宏观的视角。

  众所周知,邵奇惠经历颇为曲折,他受过处分,还在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当过工人,通过自学,完成相关专业学习。资料显示,邵奇惠同志对机械加工制造设计和技术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实现技术改革几十项,有的为国内首创。设计并创造指销式变传动比汽车转向蜗杆及加工机床,获黑龙江省科会大会奖。曾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编的《专项机床设计与制造》一书的编写工作,还曾撰写、出版科技专著《数控机床》、《曲柄双指销变传动比设计与工艺》等著作。是获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者之一。

  随后担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邵奇惠同志还对经济工作和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有较深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一些专述文章,提出不少新的创见。

  这些看似与汽车业无关的专业乃至人生经历,却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逻辑,邵奇惠无疑是有提纲挈领直指本质能力的人,而这便来自于长期实际工作的积淀。

  时光的魅力,在这些发言中得到了无声的展现。

  当前,汽车行业好似又到了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电动车等概念,让大量资本不断涌入,整个行业躁动不安,抛弃打破旧秩序的思想再度上演。

  可如果在此时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阳光之下无新鲜事”,喧嚣背后,深层次的根本问题才真正值得长期关注。

  抛却浮华,不唱赞歌,直视根本,这或许是重读这些10年间不断写就的发言与思考所能提供的最重要价值。

  本刊记者/安丽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