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他在中国得到“雨果奖”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刘慈欣,浪漫主义,雨果奖
  • 发布时间:2015-10-15 13:51

  八月二十三日,第七十三届雨果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的世界科幻小说大会上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世界科幻文坛最高荣誉之称的雨果奖。

  一时之间,刘慈欣上了各大媒体头条。

  这个奖项的降临就如黑暗中的一道亮光,如此耀目,以至于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务实主义至上,谁还能写出如此了得的科幻作品,那个人得足够的浪漫主义,不,当然还得根植于现实土壤至上的浪漫主义。

  刘慈欣的《三体》获奖其实不是空穴来风,在去年,《三体》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掀起中国科幻热,并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

  当最高奖项“雨果奖”的皇冠砸向刘慈欣时,却传来他本人并未亲自前往美国参加本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作为《三体》小说英文译者的刘宇昆代表大刘领奖。令人称奇的是,宇航员林格伦博士在国际空间站宣读了这一奖项。

  在世界上,科幻都处在衰落的过程中。为什么科技发展了,科幻反而衰落了呢?也许是因为科技的神奇感消失了,而科技的神奇感正是支撑科幻作品的重要基石。这不是每年都评的一个奖项能拉动的。

  所以,他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因为他讲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从中国的基层一步步生活到今天,他了解中国的事情是怎样的。指望一次获奖就改变一切,就兴高采烈,这是不成熟的想法。

  人们纷纷百度刘慈欣是谁。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然得到一个重磅消息,刘慈欣的获奖。

  当然,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

  百度上关于他的介绍,“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继续往下扒,原来他作品真不算少。只不过科幻在国内比较冷清罢了。这么些年里,他写过的作品并不少。主要作品包括七部长篇小说,九部作品集,十六篇中篇小说,十八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而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他的一系列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他是个低调的人,尽管摘得最高奖项,他也没有因为自己获奖而对雨果奖或中国科幻的未来表现得激情澎湃。相反,他冷静得像个旁观者。

  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曾任计算机工程师,是个标准的“理工男”,但是他极爱科幻,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通常,科幻小说似乎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他的书是个例外。

  在描写手法方面,他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剧”或苏联经典科幻那样的文学特征,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甚至令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史诗气息:对于大场面的正面描写、对善恶的终极追问、直面世界的复杂性、但同时保存对简洁真理的追求等。

  这是他写作上的优势。他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他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在《死神永生》中,他这样描绘太阳系的末日:一个状如小纸条的仪器“二向箔”更改了时空的基本结构,整个太阳系开始从三维跌落到二维平面之中,逐渐变成一幅巨细靡遗的图画。这段描述在令人感到宏大辉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细节上的认真,令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有一个好的科幻创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生直接关系。”他讲自己在写《三体》前几年,他也一直在想如何把那些创意与生活、人生发生直接联系,“作为业余作家,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写作。我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提笔之前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其实早在《三体》第一部出版之前,他已经把三部曲的故事架构想好。这种漫长的心里积累过程,让刘慈欣觉得《三体》之后到现在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是很正常的一种状态,之前几年花费的心血太多了。不过,这种提前设想好结构的写作方式,有时也让他很痛苦,“可能你想了很久的一部小说,都快在脑子里写完了,忽然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这个故事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这是非常让人崩溃的。”

  在他看来,能引来真正的科学大师以其为灵感,用前沿科学理论让它进一步延伸,可能是一部科幻小说的最大成果。“科幻小说可能是科学催生的,但它不是为了普及科学,而是借助科学来丰富故事资源,构造更好的故事。科幻作家当然要提升科学水平,但你再提升也有限,达不到专业水平。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的科学家不断鼓励他们去写,去开发更多的故事资源。科学和科幻是一对好基友,它们的感情发展了一两个世纪,现在在西方它们有闹别扭的趋势,但是我作为中国的科幻作家,希望这对基友的激情持续下去。”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一拳一拳打出去的功夫。虽然瑕疵并不少。

  他坦言《三体》三部曲的创作于他自己而言有很大的缺陷,比如第一部的最后1/3部分,对前面设下的悬念解释得过于生硬,即便他已经删掉了一些比较难于被普通读者所理解的“知识硬块”,但仍感觉很生硬;第二部则存在进展缓慢、线索凌乱的问题,如果是没看过第一部的人,可能这一部都根本看不下去。不过他也表示,不会再针对这些缺陷做出修改,因为“作品出来以后就是属于读者的东西了”。

  《三体》影片预计明年就可上映,但是鉴于目前国内电影的制作水平,很多《三体》迷对这部电影都不抱什么希望。刘慈欣对此却保持着很轻松的心态。他建议大家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中国科幻片,“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大国,经典的科幻片其实也就那么几部,我们又怎么能对中国的第一部科幻大片提出那么高的要求呢?”

  接下来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他讲他还没有想好,因为他写的每部书都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孕育出来的,像《三体》最初的创作灵感产生于一九九八年,却直到二零零六年才首次以连载形式在杂志上发表,单行本更是迟至二零零八年才出版。

  他也谈到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是连睡在他身边的妻子,以及他最爱的女儿也不知他写的是什么。真正的孤独是什么?是无法与人共享,以致不可能得到抚慰。这份孤独是令自身与观者都感到无可奈何地达成一致。人们在孤独中一直沉溺到底。

  人们想到天赋这个问题,刘慈欣的天赋从哪而来,这种超越现实去幻想构造另一个世界的能力。许多时候,人们都过度强调天赋。天赋是什么?天赋是你花很短很少的时间即能达到一个高境地。如果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成为大师,只是摸索,哪怕慢条斯理去摸索也没有关系。因为不是功利地要拿着它,换些什么东西回来给你。而是它愉悦你的心,这已足够。

  这也是他开始写科幻作品的最初,如今,哪怕他已获得世界科幻界最高荣誉,他仍然怀抱初心而前行。

  文:寒一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