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民的贴心人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农民,贴心,干部
  • 发布时间:2015-10-16 14:20

  记河南省扶贫办驻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

  “现在的西王楼村变化真大呀,几年前俺们想都不敢想。”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老人们忍不住心中的喜悦,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老人们的喜悦,得益于一位无私忘我、吃苦能干的好“领头雁”——河南省扶贫办驻该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她不是沈浩,却和沈浩一样有着献身农村的满腔热情,有着舍小我,为大家的公仆精神。

  从扶贫干部到第一书记

  吴树兰,1957年生于河南省新蔡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畜牧师,任河南省扶贫办副厅级巡视员。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二大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四届省委委员,省人民政府顾问。她从省畜牧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驻马店地区畜牧局工作,后调至省扶贫办。多年来,工作一直没有离开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始终对三农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2010年7月,她响应省委组织部号召,主动申请回到故乡——新蔡县孙台镇大吴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结束时,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此时的吴树兰已经56岁,很多人认为,她辛苦几年后,本该回到省直机关休整一下疲惫的身心,过几天轻闲的日子。然而,她却认为越是临近退休,越是要争分夺秒地多为农民做事,多为社会造福。于是,她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于2014年3月来到西王楼村任职。

  西王楼村位于革命老区确山县竹沟镇的西北部,全村2037人口,贫困人口800人,2013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5200元,比全镇低2100元。入村后,吴树兰白天晚上连轴转,经过认真摸底、大会讨论,为村庄制定了《西王楼村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美丽乡村规划》《精神文明建设意见》等,使西王楼村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为增强村党支部的“造血”功能,吴树兰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她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新增4名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使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6.7岁。建立了妇女联合会,直选了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成立了监事会、工会、青年团、残疾人联合会,健全了村、组基层组织,在全村确定了党员活动日、收党费日和学习日,帮助党员上项目,让党员戴党徽,挂门牌,引导致富能手向党员靠近,吸收了6名信仰坚定、带富能力强的年轻党员,并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名,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造出一片新天地

  行路难、吃水难、收入低,长期困扰着西王楼村群众的生活。任职后,她和村两委班子先后组织村干部到信阳的郝堂、新乡的八里沟、新蔡的大吴庄、山东的金乡、江苏的邳州、安徽的亳州参观学习,研究制定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资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种养殖、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尤其是省委书记郭庚茂到该村的调研,更使她和村干部们增强了信心。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多方筹措,第一批45万元修路资金已经到位。先修哪条路?面对群众的积极性,吴树兰想了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方法,民主表决,另一个是“竞争修路”,哪个村想修路,先把路基整好。经过讨论,决定先修从村委会所在地的山头到樊村1500米长的道路。沿路村庄群情振奋,党员干部带头出义务工,劈山挖土夯实路基,村民主动移走树木和建筑物,原以为比较麻烦的拆迁等问题迎刃而解。短短十几天,一条崭新的道路便修好了,附近的养殖户再也不用发愁雨雪天气运不进草料、春节期间牛羊外运道路不通的问题了。不到一年时间,吴树兰筹集各类资金359万元,整理路基15公里,新修道路6.7公里,全村60%的村民都走了水泥路。

  粮食丰收,水利先行。西王楼村地处山区,水利资源稀缺,不用说发展经济了,就连群众吃水都需要到山下挑,或者接雨水。为此,吴树兰协调水利资金200万元。如今,已整修2个水库、8个水坝、3个漫水桥,并制定了10年水利规划,吃水、灌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发展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是吴树兰经常思考的大问题。地处大山,西王楼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哪里?经过讨论,村两委认为还是要靠山吃山,重点发展养羊、养牛、养猪等养殖业。

  村民们迫切希望掌握科学饲养技术,吴树兰从郑州请来畜牧专家到村里为农民讲课。那天雨很大,但很多农民还是早早来到镇政府听课,专家从上午九点一直讲到下午一点半,从技术、品种、饲料讲到管理和销售。吴树兰说,对农民开展长期技术培训,已列入村党支部工作要点。

  2014年8月,在吴树兰的倡议下,西王楼村建立了村扶贫基金会和养老基金会。扶贫基金会通过企业家资助、扶贫贷款等方式筹集基金,集中使用,通过基金会把钱投资到有潜力的项目中,在确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收益共享。养老基金会村民可自由入会,以每人入股2000元作为基金,由基金会负责经营和投资,按期分红。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养牛协会、养羊协会和养猪协会,把养殖户联合在一起,共同开拓市场,并对优良品种确山黑猪、山羊、肉牛进行提纯精养,着力培育“竹沟”品牌。

  为进一步提高全村村民的养羊积极性,提升羊的品质,村里还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羊“选美”大赛。邀请县畜牧局技术人员、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与村养羊协会的“土专家”一起,组成评审鉴定小组,最终分别评选出了种公羊组和种母羊组的前三名,并给予颁奖,这一措施,既让获奖者自豪,又让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其中。

  为把全村羊产业做大做强,2014年,吴树兰共为农民解决贷款300多万元,使全村100只以上的养羊户发展到120户,养羊总数达到4万多只,黄牛800多头,从事买卖羊的经纪人达到30多个,有大型养猪厂3个,村民们养鸡2万多只,开设了2家农家乐,1家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让游客“有看、有玩、有吃、有住”,旅游基础初步显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4年实现利润31万多元。目前,西王楼村已投资3.2亿元建立了西王楼羊产业园区,带动了600位农民就业。

  群众冷暖在心头

  西王楼村村民张新萍,初中没毕业就和爱人一起到南方打工,经过多年打拼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在吴树兰的鼓励下,张新萍和丈夫返乡创业,现在养牛100多头,就连他们的贷款问题,也是吴树兰帮助解决的。

  西王楼村小学原来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室,也没有文化体育设施。且孩子们要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学校,家长得早接早送,孩子们中午也只能在学校啃凉馒头。吴树兰和村干部多次到县里汇报情况,首先解决了200多名孩子的营养午餐问题,并为学校增添了教学仪器,学校还获赠图书460册,文具260套,服装170件。如今,县教育部门帮助村里制订了学校改扩建计划,增添了英语老师,完善了一至六年级教学计划,村幼儿园也在规划之中。

  村民的健康问题让吴树兰格外操心。2014年4月,她组织全体在家的村民到竹沟镇卫生院参加体检。这是西王楼的村民第一次集体参加体检,很多人一大早就穿上新衣服下了山,喜滋滋地来到镇卫生院。通过体检,村里为每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预防、治疗和保健。为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吴树兰筹集资金10万元,新建了村卫生所,村民们看小病不出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还在村里成立了便民理疗馆,村民由此增强了保健意识、丰富了保健知识。

  去年10月29日-11月4日,河南省组织机关青年干部来到西王楼村,开展“转作风、接地气、增才干”社会实践活动,机关23名青年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驻村工作队给西王楼村小学送去了500册图书、200个爱心书包,并给12家特困户购买了米、面、油等物品,与23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了一对一的长期结对帮扶关系。

  村民们说,吴树兰是菩萨心肠。谁家生活困难,家里有老人和病人,她都会自掏腰包送上救急钱。为此她几乎花光了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成为地地道道的“月光族”。她的爱心也浸润了一些企业家,他们纷纷向村里伸出援手。去年12月14日,八马茶业为西王楼村的贫困群众送去了价值3万多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

  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作亲人,村民的冷暖时刻挂在吴树兰心头。村民陈跟松的妻子从云南嫁过来,没有身份证,也办不了户口,不能外出打工,甚至探亲连火车也坐不了。吴树兰家访时知情后,立即向镇派出所和县公安局反映情况,商讨解决办法,终于为陈跟松的妻子办好了户口和身份证。军烈属王泷圣的儿子生前是哈尔滨市武警支队特警大队大队长,3年前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从此,王泷圣抑郁寡欢,几乎不与乡亲们交往。吴树兰便经常和他谈心,并协调省直工作队驻村队员住到他家,与他进行思想交流,最终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并主动参与到村里的公益事业中。为了让在校大学生的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吴树兰经过协调,为村里8位大学新生每人提供了5000元的助学金,解了燃眉之急。

  吴树兰的时间总是不够用。2015年6月18日,她从早晨4点忙到晚上11点半,一天中,打了46个长途电话,考察了3家饲养场,解决了2户农民用电问题,为村里上报2个项目,召开了2个小时的村委会班子会议,研究了4项工作。

  ……

  真情献农村,汗水换甘甜。吴树兰就是这样,心系农民痴情不改,临近退休激战愈酣,她以真心、奉献、实干改变了西王楼的面貌,赢得了村民的由衷爱戴,更为干部驻村扶贫做出了好榜样。

  谈到今后,她说,沈浩就是她的人生榜样,她要沿着沈浩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

  (供稿:河南省扶贫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