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好事已近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智能家居,厂商,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10-29 14:54

  也谈智能家居的普及化浪潮

  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智能家居的话题非常火爆,也有众多的厂商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布局,更有生态链厂商在其后推波助澜,看起来似乎是智能家居掀起普及化浪潮的好时机。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随着智能设备在家庭中和个人的普及,智能家居是否真的好事已近就成为了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问题。

  问题篇

  智能家居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问题之一:什么是智能家居

  在提到智能家居之前,必须首先讲到物联网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物物相连技术,其具备几个主要特征:一是通信,物联网核心依然是互联网,因此物联网产品本身必须具备通信功能,这一功能不仅用于与互联网连接,也能用于与内部网络的其他物联网产品连接;二是感知,物联网产品必须具备各种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三是智能标签,这是基于传感器技术的进阶技术,能够让物联网产品根据环境的选择在预设的方案中进行选择。通过这三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家电厂商推出的各种智能家居电器其实都是物联网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智能家居的基础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现在我们再来看智能家居的构成,首先智能家居的最底层是各种物联网产品,主要是各种电器;接下来是各种传感器,负责感知环境变化和家庭用户的需求;第三是网络系统,这个网络首先是负责是将家庭内的所有电器产品连接在一起,同时还能够与互联网连接,以方便用户使用;第四是控制系统,能够让用户通过这套系统自由地控制任意的电器;第五是云组件,这套组件是为了方便用户通过云端来存储或读取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云端来对整套智能家居系统进行控制。通过这些,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并可以充分估计出它的造价。

  问题之二:现在智能家居普及的困难

  在物联网家电产品(即现在的智能家电产品)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其售价要比传统的非智能家电产品至少高出50%左右;接下来是传感器方面,由于每个用户的需求不同,因此传感器的安装必须单独进行,且需要单独进行编程,因此人力成本不低;至于网络系统和控制系统能够方面,反而是当前最好解决的问题,一台或多台支持802.11AC标准的无线路由器,配合有线接入,在智能移动设备或专用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控件,再辅以传统智能家居产品惯用的IEEE802.15.4标准(即ZigBee),就可以解决网络方面的需求;而云组件目前是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采用公共云,那么就有信息泄漏和家庭安全的隐患,而采用完全的私有云,在智能家居整个运行阶段,厂商需要投入的运营成本也会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现行的厂商倾向于通过搭建一套安装在家庭中的服务器,再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器来实现(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架设一个FTP站点),不过这种方式始终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的隐患,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出现。

  谈完安装成本,我们还可以再来看看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智能家居的产品虽然可以采用低功耗的组件来先贤节能的目的,但服务器或云端组件、控制系统以及网络系统的持续耗能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不过就现有案例来看,用户还没有对此产生争议。维护是智能家居产品的重点,此类产品的使用首先是追求稳定,接下来才是追求性能,但不幸的是,只要是电子产品,都有一定的几率会发生故障,产生故障后怎么办会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既然是家居产品,也就意味着这类产品一旦出现故障就必须修复,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活。举例来说,房间的窗帘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后,如果没有预留手动操作的余地,就意味着窗帘始终无法打开或关闭,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因此安装商必须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备勤的工作,而且这些备用的维修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水平,技术水平甚至可能还要比安装人员更好,因此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

  看到这里,诸位是不是对智能家居产品有些望而却步了呢?其实面对这些困难,一众厂商们现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

  分化篇

  智能家居产品自身的演化之路

  分化一:轻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厂商们始终将智能家居系统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也正是如此),因此在面对降低成本以迎合市场需求的问题上显得极为无奈,于是这个市场陷入了“用得起买得起的用户不关心,关心的用户用不起也买不起”的怪圈,毕竟全套系统10万元或更高价格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不是谁都能负担的。不过这个现象在移动设备厂商的加入后,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首先是厂商自我进行了分割,新加入的移动设备厂商和部分电器厂商站到了一起,面向的是入门级和更年轻的用户群体;而传统的智能家居产品商,如霍尼韦尔(Honeywell)、Control4、路创(Lutron)和另一部分电器厂商及影音厂商站到了一起,致力于为具有更高收入的家庭用户提供服务(即高端用户群体)。厂商的自我分割对用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用户无需再纠结于成本方面的压力,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预算选择合适的产品即可,甚至还可以边使用边安装,“蚂蚁搬家”这样的DIY方式为自己组件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产品,花费不多但立竿见影。

  基于当前的市场状况和产品形态,我们不妨把由移动设备厂商主导的阵营称之为“轻”智能家居,因为这一阵营推出的产品具备高度的使用灵活性,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随时加入新的设备;而由智能家居产品商主导的阵营自然也就成为了“重”智能家居,这不仅是因为这套系统具备不可分割的完整性,还因为这些厂商具备深厚的技术底蕴,对市场变化的风险有着较高的适应性。

  分化二:标准

  表面上看,厂商的自我分割举措似乎能够防止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产生,但在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是暗流汹涌,因为厂商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关于标准的争斗,这个问题关乎生死,厂商们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掌控的标准之上,因此此项竞争虽然并不太为消费者关注,但暗地里的布局却着实不少。

  首先是传统智能家居厂商一方,此类厂商目前采用的大多是IEEE802.15.4标准的ZigBee技术,此技术是一种低速、低功耗、低复杂度的无线组网通讯技术,传输范围介于10~100m之间,可以嵌入各种设备,同时造价相对低廉。ZigBee具备唤醒速度快,节点容量大以及安全性高等特质,由于发展的时间较长,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市场已经验证其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不过其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ZigBee技术起初是试图用于工业自动化的技术,因此其安装调试相对复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而且损坏后的更换也同样需要维护人员具备高素质。大概是看到最近几年用户素质的增长,传统智能家居厂商又为自己的产品加入了蓝牙和Wi-Fi控制的接口,方便用户的使用,不过其最底层实质上还是应用ZigBee技术。在未来,Zigbee将逐渐被IPv6/6Lowpan标准所取代。

  接下来是新兴的由移动设备厂商主导的“轻”智能家居厂商,此类厂商在设计智能家居产品时,着重于利用现有的、用户能够熟练使用的技术,这样即使有小的问题,用户也能自行排除故障或更换组件。于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蓝牙和Wi-Fi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首先是蓝牙,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备速度快、功耗低、兼容性好以及使用方便的特性,因此可以让用户十分方便的使用。但蓝牙同时具备传输距离短及不太稳定(相对而言)的缺点,因此,厂商们又将脑筋动到了Wi-Fi(代指支持802.11 a/b/g/n/ac标准的无线设备)上。随着家庭无线网络的普及,无线路由器已经成为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品,而正是利用这样的环境,Wi-Fi模块成了时下最简单也是最廉价的智能家居组件。与蓝牙相比,这些Wi-Fi模块具备传输速度更快,覆盖范围广,可穿墙使用及容纳节点多的特性,再加上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快速入门的操作特性,其风头一时无俩。

  而在此时,一直按兵不动的苹果却突然发力,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从实质上来看,HomeKit更像是一个统一的控制界面下的标准规范,通过向合作伙伴开放接口,使其产品能够接入控制界面。同时,按照技术规范,这些接入控制界面的产品还应该支持其他厂商生产的HomeKit产品。也许是苹果的要求太高,目前还没有太多支持HomeKit平台的产品问世,不过之前苹果却有展示通过iPhone、iPad或iPod Touch控制灯光、室温、风扇以及其他家用电器。

  分化三:控制

  根据不同的技术标准,不同类型的智能家居产品会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虽然当前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或解决方案都支持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控制,但与标准之争一样,在看似相同的控制方式背后,实际上还是两套不同的设计思想在运作。

  在传统的智能家居厂商方面,过去是采用专用的遥控设备或开关来对诸多设备进行控制,其中专用的遥控设备几经改进,有些品牌的产品形态已经极度类似现在的平板电脑,安装有专门的控件来对设备进行控制,从这点上来说,这些类平板电脑的遥控器其实只是披上了采用大型触控屏的和使用可视化界面的皮而已,骨子里还是相当传统的那套做法。最近几年,为了应对用户的需求,定制安装商又开发出了能够兼容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的APP,用户只需自行下载安装即可实现使用移动设备来对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但,厂商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只是在为传统的控制手段增添新的玩法,骨子里还是之前的那一套东西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新兴的“轻”智能设备厂商中使用移动设备来对产品进行控制确实从设计之初就定下的,这些产品有的虽然配备有遥控器,但其实这只是幌子,只是作为备份操作手段而存在,厂商真正希望用户使用的还是小型移动设备来进行控制。请注意,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将厂商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具备硬件厂商背景的厂商(如华为、小米之类的手机厂商),他们的产品基本就是直接产品重新设计APP,只需安装即可实现用移动设备进行控制的目的;二是具有平台背景的厂商(如阿里巴巴、京东这类的平台厂商),他们通过开发APP,预装在合作厂商的产品上来实现统一控制目的。在这里,京东的野心表现得最为明显。之前京东曾经启动了京东+计划,这是一个为企业提供孵化、加速以及智能解决方案落地服务的项目。而最近,京东又在其基础上,提供了京东微联服务。从本质上来看,这项服务与苹果的HomeKit平台极其相似,不过京东微联是依靠自己的销售渠道来聚合智能产品,即在京东网上商城销售的所有智能家居产品,都可以通过京东微联来实现远程控制、记录数据、设备互联及语音控制等功能。

  从目前来看,两种控制方式用户都很难具体加以判断,一个是稳定但成本较高,另一个则是兼容性好、成本低但稳定性一般。所以在短期之内,我们很难下断言谁的前景更好。

  谋断篇

  最可能成功的智能家居方案

  京东(整体类)

  从当前的市场态势来看,目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由京东提供的京东微联方案。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京东销售渠道上聚合的智能家居产品本身都是较为成熟的,且具备足够的多样性,足够组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京东微联支持的产品有厨房电器、卧室电器、健康电器、清洁电器等多种门类,基本覆盖了用户生活中大部分使用情景,而在APP免费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让用户培养出使用习惯。但京东解决方案的问题是,京东的这套方案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打包解决方案,对厂商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益处,尤其是掌握在京东手中的数据库,这类核心的资料往往是厂商分析消费者行为习惯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这套解决方案或许对中小厂商有利,但对向来强势的大型厂商来说,这套方案多少会让他们觉得有些憋屈。

  成功预计指数:60%

  小米(整体类)

  之前小米抢先在智能路由器方面布局,就是为了进军智能家居市场,而其随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更是将自己长时间的准备暴露无遗,其智能家居产品包括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净水器、小米水质检测笔、智能插座、智能家庭套装、血压计、体重秤以及床头灯等,涵盖了健康、影音、网络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产品都可以在小米自己开发的智能家居平台上进行控制。与京东的解决方案相比,小米目前的劣势在于没有齐全的产品门类,因此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生态链。但与其他的厂商相比,小米产品生在价格方面具备优势,产品质量也还说得过去,因此还是有成功的前景,另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小米的产品始终不太好买。

  成功预计指数:50%

  华为(组件类)

  不管是“轻”智能家居还是“重”智能家居,云端组件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云端组件,用户可以在云端存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用到的数据,让家中的物联网电器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读取或修改这些数据。华为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是针对厂商和用户两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它提供云组件(NetOpen云平台)解决数据存储问题,并提供家庭网关(Smart HG)进行安全、方面的控制操作。这一方案优点是完善、成熟、安全性高,加之华为在手机方面的出货量,华为整体方案在智能家居市场夺得一席之地也是极为可能的。

  成功预计指数:60%

  AbleCloud(组件类)

  AbleCloud具备多年提供云端组件的经验,所扮演的角色也绝非是只提供存储空间那么简单,他们还能整理分析用户数据,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进行精准定位,促进智能硬件厂商的发展。也就是将其智能应用方面剥离出来,开发成一个单独的模块,提供给或定制给需要的厂商。对这于一些中小厂商而非常方便,直接就可以使用,甚至无需进行二次开发。这类的开发商比较现在其实也比较多,AbleCloud是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较有意思是的,这里所指的比较好,并且完全是从效率方面而言,而是指它在数据上对厂商支持是最友好的。由于组件提供商必须会收集到产品用户的使用信息(其实他们比你们的客户更先一步获得信息),一些云组件供应商就会利用厂商收集到的用户数据来进行一些商业运作(比如贩卖)。而更为过分的是,一些云组件提供商的数据根本就不会向厂商开放数据,行为极为可卑。

  成功预计指数:30%

  写在最后

  在这个智能硬件已经开始有些泛滥的时间里,讨论智能家居产品普及化浪潮即将开始依然还为时过早。原因在于,虽然厂商们自我分割了市场,进行了一些貌似有用的标准统一,当互相之间的争议依然存在,如在传统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商中,几家厂商的产品都需要特别的工具才能实现互联互通,安装也颇为麻烦。在新晋厂商中,苹果和谷歌的智能家居产品计划依然还没有什么头绪。但如果说这次含而未发的浪潮已经失败也为时过早,原因在于京东、小米之类厂商已经开始在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闭环生态链,仅此一点即可明白,厂商的创新精神依然还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