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总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主任王新:信息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院,计算机,科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7 09:32
当你走过一座大桥,也许你欣赏了江水,也许你远眺了天空,而精心安装的桥梁栏杆,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但是,当桥梁栏杆断裂缺失的时候,行人、车辆通过时便会胆战心惊,担心自身安全。栏杆的存在不仅能够美化桥梁,还可以防止意外失控的车辆、行人等越出桥外。它静静的伫立在那里,也许不被提及,但却不可或缺。
在中国武警总医院(以下简称武警总医院)也有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计算机管理中心,统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系统本地化创新,兢兢业业地维护医院信息化发展。王新,作为武警总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主任,常年奋斗在一线岗位,对全院的信息化建设有着深刻的认知和长远的规划。
与他初次见面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早晨,在他的办公室进行采访。一身军绿色制服,人显得很精神。但是最“夺目”的是他办公桌上的电脑,有三台之多,运行着不同的程序。办公室里最多的装饰是书本,桌上铺满文件,中间放着一本陈金雄的书,角落里是一台打印机,很符合军队简单干练的风格。在交谈中,他表现得很从容,不夸张也不过分谦虚,实事求是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专业而深刻。
加强信息化建设
北京的三甲医院汇聚着全国近一半的优质医疗资源,各地的患者不远万里地进京求医,希望得到更好的医治。北京各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各有特色,比较闻名的有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这样为人称道的成果并非一日之功,就像王新所说的那样,“前前后后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人力投入”。而武警总医院自开院之初,便随着全军统一的HIS系统的引入和推广,开始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武警总医院是一所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医院,她的前身是中央警备团卫生所,组建于1937年,曾跟随党中央转战于革命圣地延安和西柏坡,1949年进驻北京,1983年转隶为武警总医院,1990年正式开院。她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展开床位1380张,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总价值达7.2亿多元。武警总医院以“官兵满意、百姓放心”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标杆管理为手段,将“国际接轨,全国知名,军内先进,首都名院”作为发展目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据王新主任介绍,最初引入全军统一的HIS系统的目的是解决收费问题。随着系统模块的确定,体系逐渐更新,同时为武警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后期发展中,因为一些原因,新版系统电子病历相关工作没有跟上”,使得武警总医院的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与优秀医院相比差距还是存在的,所以“要抓紧与行业领先水平找平补齐”。“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医院也在加大投入,每年持续增加预算,上新PACS、OA、数字心电等系统。同时也在着力落地电子病例的相关工作。”到目前为止,让王新较为满意的是PACS系统,无论从集成度或是临床应用的推广度、广泛性,以及应用性能等方面,都表现不俗,这让王新对二期建设充满良好期待。
信息化建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正如王新所说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有生命力的OA
OA系统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办公系统,通常用于文件和邮件的处理,只是转变为电子化的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邮件系统或者是一个公文系统。武警总医院在OA系统上线后,率先进行本地化创新工作,让OA活了起来。“我们定位是直接打到临床痛点,解决临床需求。”王新语带自豪地说。
直击痛点最先体现在请假上。上新OA之前,护士医生请假需要填写请假单,然后去签字——直接领导签字、主任签字、分管协理员签字等,往往需要四五道签字审批程序,最后这张请假条还要上交到人力资源部。一套流程走完时间难以确定,遇到领导外出、开会等情况将直接导致其无法请假。现在,OA系统中有请假专用表单和流程。请假者只需填写表单,系统会自动显示流程进度,“有了流程记录就不需要请假人各处奔跑签字,也可以催办。同时数据电子化,可以总结讲评、统计分析,如:在一段时间内的请假时长、外出地点情况等。”
另外OA系统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科间会诊。过去申请会诊需要人工填写,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在做了改进后,与HIS系统联动,输入患者ID号,患者的基本信息自动提取。会诊申请提交后,自动发送提示短信,相关人员登录OA系统则可以查看详细的审批信息,流程可追溯。申请人还可以随时查看审批进度以及催办等。同时,可以评估是否有必要做会诊,会诊是否及时等。“这样,我们OA系统用起来是有生命力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跨界到临床,发挥优势、特点,解决繁琐问题。”
数据监控与检测
信息中心的建设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身对资源的掌控,包括各类数据库、所有的终端、网络、计算、存储等多方面的把控。
在医院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四块大屏幕,记者好奇中驻足观察了一会,王新告诉记者,“其中一块屏幕进行数据中心环境监测,环境监控系统对湿度、温度、电源等变化敏感,遇到异常情况发生直接报警”。其他屏幕主要是针对核心应用的监控系统,“这里监控了三个系统——HIS数据库、成本核算数据库和病理数据库。”武警总医院的数据中心与其办公室并不在同一栋楼,当监测系统显示异常或者发出警报时,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查看、立刻处理。
“整个系统的稳定,实际上相当于是信息化的地位更稳定了,否则信息化建设无法进行。”王新这样说。对于数据的监控和监测能够及时看出各个系统运行状况,避免出现问题,维护时有所依据,减少故障出现,可预防问题发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信息化的发展愈加顺利。
移动医疗起辅助作用
当下互联网+医疗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催生很多互联网医疗模式。很多患者在去医院看病之前会选择网上咨询,或者百度查看症状等。这让人们对未来医疗服务的方式是否会有较大的改变产生思考,对此王新告诉记者:“就目前的发展程度看来,互联网+医疗或者是移动医疗对传统医疗机构绝对是有帮助的,未来的前景也更加美好,但是目前来看,谈不上冲击,也谈不上引领,更谈不上颠覆。”
他认为,许多厂商在“忽悠”概念。“许多移动医疗APP更多的盯着患者或者医生某一方面说话,但实际上医疗活动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医疗活动包含了医生、患者、医疗行为,以及后续很多程序,在移动端或者在互联网上,医生难以单纯地通过屏幕解决问题。“只有医患面对面交流,再结合相关检查结果才能对病情进行判断。”
服务台模式 提高团队效率
目前武警总医院整个的计算机管理中心有16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管理上王新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们目前采取分组形式,按照每个人所负责的各个系统功能分组。”王新表示。比如门诊组,由于门诊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一些,涉及到一些收费、住院以及医保等相关的工作,那么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便汇成一组。
“我们大概就是这么区分,基本上涵盖全面了,但是也不是最科学的。我们目前做一种过渡,具体方向争取明年确定。”王新谦虚地说。
分组管理,让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不同区域有不同专业人员负责,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而工单登记让每个人的工作量化到表格,这也相当于一个简单的IT运维管理。每个人的工作内容等级在工作单上,可以有效避免工作量分配失衡问题,同时对于维护管理方式、步骤的更新有参考作用。“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库。知识库意味着什么?新员工上岗,或者对某个领域不太熟悉的员工就任,只要看到之前工作记录过的东西,你会得到很大的技术支持。”王新表示,“这是我们坚持了三年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准备把它升得更高一些,引进一套比较完善的IT运维管理系统。”
除此之外,王新还在着力建设服务台模式。王新的构想是用专人去接电话,在了解维护需求后,分配给相应的组或工程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把琐碎事情程序化。比如电脑杀毒、打印机维修等,将这种常规的耗时又耗力、琐碎又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归结为具体的服务目录,归结成服务目录之后,由服务台通过电话做简单的指导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把工程师大部分的精力腾出来,更多地去做一些系统的沟通和优化。”
16个人负责医院全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人员紧张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通过服务台建设,把常规的需要大家普遍知道的知识都落实到知识库里面去,有效提升效率。”只有通过合理分配、优化结构才能减轻压力。每个人都有技术优势和短板,各自熟悉的领域也有所不同,将工程师的精力尽量放到难度与其匹配的工作中。
往往来自一线员工的需求最迫切、最接地气。王新曾说过“好的应用是与科室不断磨合出来的。”他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场景是临床提出需求,信息化部门进行评估、沟通,落实自己开发或者外包服务。然后进行系统建设,“在系统实施中,我们就是桥梁和纽带”,确保系统落地可用,最大化满足临床要求。
一个人的能力与责任是相匹配的。一个工程师每天东奔西跑,被琐碎的小事牵绊,或多或少有点大材小用的遗憾,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琐事”,让工程师有更多的精力可以花费在一个一个的项目上,那才是人尽其用,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员地工作激情、提升工作效率。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
“对于做医院信息化的人来说,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差的时代。”王新这样说。
何为最好的时代?从医院每年的预算上,我们有所感受。——每年两千万元的投入,可见院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临床科室对信息系统建设也充满期待,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让信息化建设团队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我说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能够得到大家真正的支持和期待。”
何为最坏的时代?简单来说就是过犹不及。
“所有的人都认为某件事之所以没有达到水平,是因为信息化水平没跟上,有道理吗?有。但是对我们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压力就更大了。”正是因为大家期望高了,很多事情的好坏都归结到信息化建设方面,而面对人员有限、信息化建设又很难一蹴而就等问题,让信息化建设人员压力剧增。信息化建设就像桥梁栏杆,情况正常的时候没有人注意,一旦出现问题,就醒目得让人避无可避。
“所以我就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王新这样说。
记者手记
武警总医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交通很便利。与王新主任的采访约在了一个上午,早上我出发后天空飘起了细雨,灰蒙蒙的天色让我开始担忧会不会被淋成落汤鸡。然而从公交车走下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马路的对面就是“中国武警总医院”,不需要长途跋涉也避免了被雨淋湿的命运。宽阔的马路旁就是医院的门诊楼,两位执勤人员在雨中指挥交通,确保车辆、行人出行通畅。
采访开始前,我在医院的走廊里转了两圈。这栋楼的粉刷风格很像我小时候的学校,墙壁上边是白色,下边是绿色,亲切感油然而生。简单的色彩搭配也折射出部队医院的简单纯粹。时而路过一些医护人员,拿着药品,步履匆匆,在救死扶伤的精神下愈加高大。
在走廊尽头我看见了“远程会诊中心”的牌子,便走上前去观察。首先看见的便是整面墙壁上的“中国武警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几个大字。房间里两位医生正在忙碌,看得出来,他们正在通过影音设备进行医疗会诊。我不敢贸然打扰,只在门外听见其与电脑另一端的医生探讨着什么,对方有时展现了某张片子,有时是医生对患者症状的分析。这边医生们坐在电脑前,时而点头,时而补充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医疗专业术语我不太懂,但是仍然能感觉到医生之间的细心探讨与认真负责。
远程会诊让患者免去了奔波,也让患者有机会与专家直接交流,是一种极其方便、诊断极其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在互联网浪潮中,传统医疗机构能够积极发展创新,利用现代先进设备,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远程会诊对影音设备要求较高,医生通过屏幕观察、通过语音通话决定了硬件的高标准要求。同时远程会诊对医生们的时间协调有一定要求,只有双方医生时间安排对称才能进行,毕竟会诊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活动。
不得不说,远程会诊有力地带动了传统治疗方式的改革和进步,极大地便利了医患交流,也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交流医疗服务经验提供了新的准则和工具。
本报记者 张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