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多彩化学的几点做法

  摘要:在教学中采取“在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中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运用中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等方法有意识的将生活、实验与学生内部学习活动恰当正确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探究的乐趣,在合作中增涨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益,使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内驱力;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式学习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就要改变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内驱力。而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文明发展曾做出巨大贡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都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它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在化学变化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化学教师尤其是初中的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更应当注重引领学生主动去探求化学的多姿多彩,感受化学的魄力。这也是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谈谈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几点做法。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是奇妙无穷的,当把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与丰富的生活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引起他的激动和兴奋。因此,我们要捕捉生活中与教学联系非常密切的事实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个既是和谐的愉悦的,又是矛盾的疑惑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以最佳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两杯一浓一淡的果汁,如何知道哪杯浓哪杯淡?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做出判断。于是笔者又拿出两杯白糖水,问哪杯浓?哪杯淡?这时有同学小声问:“能尝尝吗?”笔者回答说:“当然可以。”最后笔者又拿出了两杯化学药品溶液,问哪杯浓?哪杯淡?这下看和尝现在都已经不行了。每位同学都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冲突到了极妙的境界,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再如,学习如何判断溶液酸性的强弱程度时,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你吃过的哪些食物是酸的?学生会列举出苹果、梨、葡萄、食醋、果汁、酸奶等,笔者又问:“那你知道如何比较哪种食物的酸性更强,哪种更弱吗?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比较一下它们的酸性强弱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接触问题,激起学生自愿去解决问题的兴趣,比生硬地让学生去接受知识效果好得多。

  二、在探究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探究新知识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之时,其热情犹如熊熊列焰升腾,令人感奋不已。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这种求知欲望,强化学生这种追求意识,变厌学为乐学。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

  1.物质发生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提出你的假设。

  2.请从下列方案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1:化学家探究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历史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了密闭容器中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实验,结果发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你知道波义耳和拉瓦锡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相同?

  方案2:根据化学理论知识论证你的假设

  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变化。据此,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改变?

  方案3:通过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这样笔者提供三种验证假设的方案供学生选择,既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要,又可让学生了解到,验证假设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后劲。

  三、在合作中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学习是师生间的双边互动,很少利用学生之间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合作学习需要的就是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为课堂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笔者将班级中学生按“好中差”层次分成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成员中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有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有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有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各种错误;有联络员,负责小组与老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笔者直接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成功与失败。这样,同学之间提供的经验容易被接受;同学间的交往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有效地培养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同学间的交往还可以使学生产生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中,更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和合作利他的社交品质及众多社交技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

  四、在运用中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只有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学有所用时,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较顺利地形成与发展起来。因此,在每学完每一章后,我都会让学生思考“通过一章的学习,你能运用学过的那些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大大吸引了学生再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愿望。另外,还结合所学的内容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例如,寻找生活中的指示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让化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另外还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编题,例如,利用苏丹红一号的化学式根据所学内容编题,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之,老师,应更多的是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商讨,一起提高,把课堂变成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辩论的现场、竞争合作的场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亲身地去体验化学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赖英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