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探讨

  摘要:通过对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其他文化课中体力、精力、情绪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客观地论述了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学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关系及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量。

  关键词:运动负荷;体育教学;文化学习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协调体育课和文化课的关系,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又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我们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对河南大学2013年度入学的医学院医疗1、2、3、4和药学院药理1、2、3、4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历时三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和实验,就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与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

  1 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以及在下一节文化课中学生的体力、精力、注意力、情绪等情况。

  (2)在观察学生体育课后文化课学习的精力和体力状况的基础上,

  文化课分为三类:

  A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心安神定、认真听讲、坐姿端正、身体无吃力表现。

  B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尚能集中、思维不活跃、发言一般、上课后心神需经一定时间方能安定,听讲、坐姿一般、身体有某种吃力的表现。

  C类: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差、发言少、心神需经较长时间后才能安定,不认真听讲、坐姿不端正、身体表现出比较疲劳。

  (3)把文化课学习精力的定性分析资料与体育课定量负荷资料及时加以对比,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得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2 实验观察的结果

  (1)在进行体育课运动负荷反馈调控之前,测定各类文化课与之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对应关系,结果如下:

  凡属A类文化课之前的体育课平均运动密度为42.08%(属中高等密度),平均心率为159.54次/分。

  凡属C类文化课之前的体育课的体育课平均运动密度为48.22%(属高密度),平均心率均超过170次∕分。

  (2)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反馈调控之后,各类文化课比重的变化。

  A类文化课的比例由第一学期的57.96%增加到第二学期的60%和第三学期的64.12%。

  C类文化课在第一学期占12.32%,经过反馈调控后,第二、第三学期基本防止了C类课的出现,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体育课过大的运动负荷造成对文化课的不良影响的矛盾。

  (3)实验后学生的体质增长情况,通过三个学期的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反馈调控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体质上有了明显的增强。三次体质测定的结果:实验班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仰卧起坐(女)、50米跑、立定跳远、800米(女)跑、1000米(男)跑、引体向上九项指标中,除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指标比1997年下降了2.18次外,其余的25个统计指标均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占27个统计指标的94.36%。

  三次体质测定的九项指标与1985全国、河南其他高校的同年龄组对应体质指标和1997年开封市其他高校的同年龄组相对应的体质指标的横断面比较,除了18、19岁身高指标低于开封市,18岁胸围指标低于河南省外,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

  当然,学生体质的增强与学校体育设施和锻炼环境的改善,体育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正规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密切相关,更主要的是学校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抓好了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在运动负荷上作了调整,但对学生体质的增强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实验后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情况,实验后实验班2013医1、2班学生的解剖,3、4班学生的生理、外语三门课的学习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与同年级平行班的四个班对比,各学期的期终考试和点评成绩均处同年级各班的前茅,药学1、2、3、4班的药分、药理、外语三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实验后的三个学期,其它各们功课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3 建议

  (1)凡属于抽象思维,精力不易集中的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理等文化课之前的体育课,把运动密度控制在36%—43%左右,平均心率控制在130—140次/分左右为宜。

  (2)凡属形象思维,精力较易集中的文化课,如解剖、中草药、病理等文化课之前的体育课,把运动密度控制在41%—46%左右,平均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左右为宜。

  (3)如果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出发需要安排更高密度和强度的体育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身体状况,由学校和公共体育教研部统筹安排,慎重处理。

  马向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