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荐书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二战,漫画,余华
  • 发布时间:2015-11-27 15:21

  一些朋友发达了,一些落魄了,其中有艺术家,也有文豪,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发现,人的一生,总是差不多的,最后也总会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出路

  《阿兰的战争》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著

  可能因为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的缘故,书店里多了很多关于二战的书。

  其中,一本漫画风格的《阿兰的战争》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对战争的历史有了新的感悟:当我们谈论战争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过于注重泛化地去描述战争的可怕和无情了。

  我想说,黄仁宇代表的大历史观固然值得推崇,但是余华的小说《活着》同样感人至深。在战争的背面,我们应当注意到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活着》中徐福贵的一生,既有多数人的影子,也有少数人的特征,我们会感同身受地涕泗俱下,也能作为旁观者替人感叹。时代巨轮碾过的痕迹,其实在个人的身上才体现得尤为深刻。

  例如《阿兰的战争》中,阿兰是一名典型的美国士兵,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被战争影响的那一代青年:参加二战太晚,并没有什么战场上的丰功伟绩,退伍后也没有具体的人生方向,他在炮火的推动下和对人生的困惑中,度过了最关键的青年时期,留给他的,一切都是未知。

  书中写道,阿兰退伍后,进修了神学,想做一名神职人员。学到一半,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重新回到了欧洲。年轻就是这样,寻寻觅觅,寻找人生的方向,寻找生命的伴侣,有的人顺利找到了,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阿兰在55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活明白了。然而,再晚也不算太晚,阿兰终究是一个积极的、善于思考的人。谁能想到,55岁的他,在人生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突然推翻了自己前半生?或是因为战争的反射弧过于长,或是因为经历了从美国赴欧洲打仗,回到美国又折返欧洲兜的一大圈子,阿兰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

  有了这些思考之后,阿兰开始努力找回原来的一些朋友。一些朋友发达了,一些落魄了,其中有艺术家,也有文豪,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发现,人的一生,总是差不多的,最后也总会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出路。

  就像《活着》里徐福贵的人生,阿兰的人生也有种淡淡的悲喜在其中。也像任何人的人生,在经历那些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之后,回忆起那些曾经的片段,淡淡的悲喜便涌了上来。

  主持人:靖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