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原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先后承担并完成“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等多个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
1978 年3 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会,邓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会场上那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激荡了中国30 年。
当时33 岁的方瑜作为黑龙江省农垦先进科技工作者,和6000 名科技带头人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从扎根北大荒17 年,到服务农村信息化20 年,从新长征突击手到农村信息奠基人,方瑜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与农民、土地打交道近40 年,方瑜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农村、农民的事来不得半点含糊,只有跑在第一线,你才最有发言权!”
自学成才的知识青年
在黑龙江知识青年纪念馆里,仍留有方瑜的个人照和荣誉证书照,上面写着:“北京知青方瑜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奖,1980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76 年12 月的《屯垦戍边报》,还有关于他先进事迹的大篇幅报道。
北大荒,是让整整一代人感情上难以割舍地方,1964 年,19 岁的方瑜来到了这里。
方瑜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一本书只要有一页有用,他也会买下来,而在书籍中,他尤其对无线电感兴趣。方瑜还是个喜欢鼓捣的人,他在农场里养猪时,看到抽水的水泵里没有水,还要人工下到二十几米深的井下去灌水,就想到鼓捣一个水位控制器,通过水位触点、晶体管电路、继电器,水箱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能够自动启动,职工们就再也不用下深井去人工灌水了。
“我从北京带了很多小零件,又在农场材料库搞到了磁力开关,居然让我琢磨出来了。”虽然技术上简单,但是很实用,从此方瑜的“技术革新”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制做了养猪的菜泥机、打浆机、兽用针麻机,研制了可控硅恒流充电机、电子控制燃油泵试验台、电子控制的定量计数秤等,获得了总局科研奖,成为北大荒知青中自学成才的标兵,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
北大荒的17 年,方瑜培养出做任何事都讲求紧密结合应用需求的习惯,为他日后深入农村,成为我国农村信息化开拓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说了才算”
1981 年,方瑜回到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仪器室。方瑜并没有因为工作地点从田间地头变成实验室而懈怠,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怕做小事”,到仪器室后他先后参与了高压脉冲电围栏应用试点、多点无线电测温仪研制等工作。
1984 年,农业部统计系统开始应用个人计算机进行农业统计,方瑜所在的设计院也开展了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1985 年,方瑜参与设计了农业部办公自动化方案,并为农业部的干部做计算机培训。也是在这一年,农业部开始组建计算中心,方瑜被调入计算中心参与筹建工作。
那时联产承包责任制正轰轰烈烈地进行,农业信息化的起步也与这一历史转折有着密切关系。1984 年,在全国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南方5 省居然出现了粮食供应紧张,农业部认识到,从过去的指令性生产和收购到农民自主经营,已经对农业宏观决策的信息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1987 年,农业部正式成立了信息中心。
“和一些部委的信息中心有所区别,农业部并没有停留在对内行政办公上,而是很早就开始探索如何为农民提供信息支持服务,当年的信息中心有一半的工作是从事农业经济形势和信息分析,后来又开通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信息分析、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工作各占1/3。
可以说它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方瑜说。
1995 年,经过两年的准备和试运行,农业部正式开通了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信息网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面向市场、面向农民、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价格信息服务的宗旨,坚持做到每个工作日当日采集、当日处理、当日对社会公布。
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方瑜和同事不知跑了全国多少个批发市场做调研,“这个网站好不好,我说了不算,领导说了也不算,只有农民才说了算,它稳步运行15 年就是证明。”方瑜说。
2006 年1 月,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始向社会发布当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它对全国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引导农产品流通,以及对接鲜活产品产销和支持宏观调控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仍坚持一线的老专家
2005 年,方瑜退休了,但他并没停止对农村的关注。“我这辈子一直都没离开过农村。”如今,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方瑜是农村信息化领域最为知名的老专家,而且,他一直坚持在第一线。
常年坚持一线,使方瑜有很多农村信息化的精辟见解。2008 年, 正是农村信息化由热变冷的转折,在此之前,政府和厂商都对农村信息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猛增。而2008 年, 厂商由于见不到真金白银而退出农村市场,农民对信息服务站的热情也开始降温。对此方瑜认为,政府首先要为农村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调节社会各方利益,而不是因为手里有钱就盲目建设。殊不知,每一个案例都是方瑜亲自跑到一线调研的结果。
许多时候,记者给方瑜打电话都一直不通,过了几个小时他会发来短信说在某个农村,“村里信号不好,晚上再联系!”原来,他始终坚持这一句话:“做农业,最好的技术来自于实地调研!”
30 年感悟
从1981 年起步开始, 我们就对农村信息化的长期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信息化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完成,但在某些应用或在局部地区取得较大突破是有可能的。农村信息化遇冷,正是政府挺身而出、彰显政府责任的时候,培育农村市场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不是只靠IT 厂商就能做到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