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锤:徜徉故宫30 年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胡锤,徜徉,故宫
  • 发布时间:2010-09-26 15:50
  胡锤在故宫工作了30 多年,他把故宫的信息化从“一张白纸”的状态带入了行业内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并在临退休前完成了故宫数字化办公平台和文化展示平台的建设。

  进入退休阶段的胡锤,心态平和。

  故宫的信息化建设代表着博物馆行业信息化的成就,胡锤将毕生心血投入其中。从某种意义来说,胡锤的思考代表着博物馆人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他从业的历史,也折射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艰难和曲折。

  从摄影入手

  胡锤给自己的总结是:“换了三份工作、做了四件事情。”这是指他“做过农民、当过工人、成为博物馆人”,以及“种地、开机器、搞摄影和数字化工作”。

  1980 年, 作为知青的胡锤返城回京,在街道工厂做学徒,这是他首次接触电子化的东西。工厂采用一些数控设备,也就是通过简单的阈值 “0、1”实现机器的顺序控制。他觉得“电子设备很神奇”。

  进入故宫博物院之后,胡锤首先从事摄影工作。这段时期,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光与影的艺术魅力,将故宫所藏的大部分展品拍摄加工,加以自己的理解,做成摄影图册,这也令他成为文博行业德高望重的摄影家。

  1992 年, 胡锤在美国考察时看到柯达公司刚刚研发成功的Photo-CD 图形工作站,这促使他对图形影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隐隐约约察觉到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8 年4 月, 胡锤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

  在为故宫拍照的过程中,胡锤逐步从胶片过渡到数字化影像,又搞起了信息化。随着信息化在博物馆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胡锤开始从数字存储研究故宫的信息化,以及数字故宫、虚拟故宫等。

  2000 年左右, 胡锤淡出摄影, 开始逐步建设故宫的系统化平台。“现在,大多数博物馆的信息化仍处于局部的、以项目为主的展现方式,而故宫的信息化平台则是立足体系的架构。”

  打造“数字故宫”

  胡锤一直在推进“数字故宫”的建设。

  “数字故宫”的构成有两大部分:一是博物馆的信息化,二是信息化的博物馆。故宫从1992 年开始的信息化都是针对内部管理建设的信息系统;而文化展示平台建设则是面向公众服务转型,以便更好地凸显故宫博物院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意义。

  2002 年6 月1 日, 故宫博物院网站开通,胡锤认为,博物馆行业在展览中要针对观众群做出不同的展览。“普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提供形式特别生动、相对浅显的内容;博物馆信息系统服务的专家学者是学界的精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博物馆的需求是获取对其研究工作有帮助的原始素材。”

  基于这样的理解,故宫的信息化建设更注重在为公众服务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公众了解故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将故宫变成普及文化、传播文化的阵地。

  胡锤毫不掩盖自己对信息化的热爱:“在内部,我们的信息化不一定得到认可,而在外部,信息化反而得到业内的共同赞许,这就是不同人看待信息化的反差,也是信息化的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胡锤分析,在博物馆行业,往往由技术部门主导信息化工作,一旦业务部门有了需求,就会交给技术部门来做,甚至需求都要由技术部门挖掘。一旦技术部门“捞过界”,工作开始涉及业务部门的时候,麻烦自然而来。

  胡锤并没有因为有“捞过界”的想法而裹足不前,相反,他一直在努力推进故宫的信息化。他在职的这些年已经为故宫搭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协作平台,而且综合考虑了博物馆行业的业务需求。

  2005 年6 月,集公文流转、公告、合同审批、工作联络等多种功能的故宫博物院信息化工作平台正式投入运行。系统实现了跨平台的信息整合,400 多台电脑装备了全院各个业务科室, 所有公文签报都在这个大平台上运行。

  故宫的信息化可以分为数字化办公平台和文化展示平台,这两个平台是由计算机硬件平台和资源数据平台支撑的,硬件平台包括通讯网络、服务器群、数据存储中心和个人计算机;资源数据平台是由承担全故宫所有信息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影像、文档、音视频、工程图纸等资源数据组成的。

  回头看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胡锤认为, 信息化建设不能本末倒置,什么都由技术部门来做。就如他看待故宫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方向一样:“精美的表现形式只是包装, 先进的传输设备只是载体, 内容策划永远是文化展示系统建设工作的重点。因此,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展示平台应该是一个基于故宫古建、文物藏品以及现实展览的,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平台。”

  胡锤很自信,他对自己的评价是“ 至少90 分”。胡锤对信息化痴迷,但也不盲目地崇拜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他认为:“数字技术是神奇的,但也是虚拟的,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运转。为什么我们要搞信息化?因为它搭建了一个看得见的‘ 空中楼阁’, 我们可以朝着目标前进, 而不至于盲目向前走。”

  30 年感悟

  博物馆是利用自身的收藏,通过展览和陈列进行社会“物证”教育的机构。为了完成自身承担的社会使命,博物馆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文物的入藏、研究和展览,都应该围绕凸显博物馆自身的社会责任而展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