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门户”渴望“一带一路”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一带一路,鹿特丹,创新,可持续发展
  • 发布时间:2015-12-15 16:45

  ---专访荷兰鹿特丹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

  作为“欧洲门户”,鹿特丹渴望通过水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5年10月底,作为欧洲国际航运中心之一的荷兰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Ahmed Aboutaleb)到访了中国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

  自2009年上任以来,这已经是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第4次访问鹿特丹在中国的姐妹城市上海。

  鹿特丹素有“欧洲门户”之称。不过,这座城区人口仅有57万的工业城市,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并非仅因为它坐拥港口之利。

  它也是一座“设计之都”——中国人熟知的央视新址大楼“智窗”的设计者、荷兰著名建筑师库哈斯的OMA建筑事务所就设在鹿特丹。

  阿布塔莱伯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强调,除了希望在航运、创意和环保方面为上海和中国提供经验以外,鹿特丹还渴望通过水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分享港口安全经验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两大重量级港口,鹿特丹和上海之间会有什么新的合作动向?

  阿布塔莱伯:这次与上海港领导会面,我特别提议,要开展关于港口安全问题的持续对话。

  中国的天津港不久前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在鹿特丹港,对于危险品我们有一些经验,可以与中国同行交流。

  比如,危险品储存,我们的要求是“三步走”——制定规则、执行规则、严格检查,一步也不能懈怠。

  中国的港口现在会有很多安全检查,我们也是一样:市政府层面的、独立机构的和国家政府层面的。我们正把这些检查有效整合在一起,这样港口方面不至于整天忙于应付检查,但又同时能保证每个环节都被检查到。

  从去年开始,我决定,所有在港口发生的事故,无论大小,数小时之内就会在鹿特丹港的官网上公布。这一方面是给各家公司施加压力,同时也可以建立起一个所有公司事故的历史数据库。

  基于这个数据库,我们还会进行“风险评估”——获得高信任分的公司,接受检查的次数会少一些,信任分低的,被检查的次数会更多。

  通过水路参与“一带一路”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在这方面,鹿特丹希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阿布塔莱伯:目前上海港出口欧洲的集装箱中,25%是经由鹿特丹港中转的,体量巨大,鹿特丹当然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鹿特丹作为欧洲第一大港,也可以为上海提供很多经验。

  我这次来上海,参加了世天威(C.Steinweg)公司上海第二仓库的奠基仪式。这家公司专事海运仓储,特别是提供储存金属、化学物品的专业设施。

  我还访问了全世界最大的海上重工装备生产商之一上海振华重工。这家公司的欧洲总部也设在鹿特丹,并以鹿特丹为中心服务其他欧洲港口。

  此外,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如果合并重组,而我们正在努力劝说其把未来的欧洲总部放在鹿特丹。

  由于历史原因,这两家公司的欧洲总部都在德国汉堡,但他们其实跟鹿特丹港的业务往来更多,今后也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大型深海轮,只能从天然深水港鹿特丹进入欧洲。再加上中国和荷兰之间已经有很好的财务安排,放在荷兰更加有利。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你们是否也有期许?

  阿布塔莱伯:在我看来,“一带一路”的意思就是如何把中国与世界经济相连接。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需要与全世界做贸易,既进口也出口。

  “一带一路”中,应该有重要的一条通路,就是上海-鹿特丹的水路联接。鹿特丹可以通过水路在“一带一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尽管荷兰从面积和人口上来说都只是一个小国,但它也是世界第17大经济体和传统贸易国家。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港口。

  另外,我认为促进经济交流不能光靠集装箱,还要让人员自由进出。中国和欧盟之间是否可以考虑,在—定的条件之下,签订新的更加信任的签证协议,从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可以自由来往。

  说到底,只有增进双方信任,加强互相了解,才能共享发展机遇。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瞭望东方周刊》:鹿特丹是个很“酷”的城市,中国人熟知的著名建筑师库哈斯的工作基地就在那里。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一直保持创新力的?

  阿布塔莱伯:鹿特丹一直坚持的理念是: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

  比如,鹿特丹有一家开发商,专门致力于开发能源消耗为零的“可持续”建筑。他们开发了一个系统,把港口用水的残留引入城市(以前都是排入河里),用于居民建筑的供暖和制冷。有些企业生产中使用蒸汽,用不完的部分也通过管道引入城里,所以鹿特丹现在有一个“蒸汽管网”。

  我们最近还重新启用了装修后的新鹿特丹中央火车站。这个火车站每天接待10万人通勤,20%的能源来自太阳能,顶上完全被太阳能板覆盖。

  《瞭望东方周刊》: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许多大城市现在深受污染困挠,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的经验?

  阿布塔莱伯:不久前,我们决定在鹿特丹市中心划定“环保区”,禁止超过一定使用年限的车进入这个区域——注意,是完全禁止,不是限时。

  与此同时,报废的旧车可以从政府拿到数千欧元的补偿。

  此外,我们正和欧盟相关机构研究,在发电厂进行“碳捕捉及存储”(CCS)。这是一项在鹿特丹首倡的高科技,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安装“过滤装置”,在二氧化碳被排入空气之前,把它们“捕捉”住、存储下来,导入管道。

  捕捉下来的二氧化碳,一方面可以将其净化,通过管道输送给农民,用于农业种植;另一方面,通过管道排入以前的北海油田,不让残留废气污染大气。

  我们很快会决定是否采用这项技术,如果采用并且证明有用,将是世界领先的。

  前面提到的蒸汽管道供暖也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空气污染。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上海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