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非洲朋友种庄稼

  对于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技术门槛的非洲当地人来说,观念的改进,是更为深刻的变革。

  “早上8点培训课程正式开始,上午是理论培训,下午是田间技术示范。有时候赶上学员多,吃住都在中心,后勤人手忙不过来,还要跑去给学生做饭,充当厨师。”魏召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兼职厨师”魏召新是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以下简称援坦农业示范中心)香蕉、芒果种植专家。他的使命不光是解决非洲学员们的吃饭问题,更希望通过教授这些学员种植技术,帮助非洲大陆解决吃饭问题。

  2015年12月2~5日,习总书记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上,中非双方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非洲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承诺的援非工作八项举措之一,现已成为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对非援助的重要平台。目前,中国在非洲建成了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另有8个技术示范中心进入规划实施阶段。《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通过技术示范中心,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名。

  只见叶子不见果子

  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后,魏召新会先到试验田里检查一番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然后再去吃早饭。

  魏召新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坦桑尼亚的农业技术十分落后。在那里,农民播种后几乎不怎么打理,既没有规范的生产试验田,农业标准化、系统化管理也很差,导致农作物产量很低。

  在援坦农业示范中心种植的一株芒果,产量一般可以达到40斤~50斤,最多时甚至能达到100斤,但当地农户种植的一株几十年的芒果大树产量有时甚至不到20斤。一些本地人种植的芒果树甚至看起来像绿化树一样,只见叶子不见果子。

  这不是坦桑尼亚一个国家的问题。

  援刚果(金)农业示范中心主任王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刚果(金)参加培训的学员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即使是种植大户、农业部官员、大学讲师的农业基础知识也很差。刚果(金)也有所谓的农艺师,但他们掌握的农药化肥知识极其有限。

  魏召新说,坦桑尼亚当地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几乎毫无所知,“比如你让他施肥,他就会每天都施一样的肥;再比如说打药,他们也不知道在什么阶段驱什么虫,防什么病。当地植物开花之后会有很多橡皮虫,这个现象一直存在,但是他们始终不知道该用什么药。”

  “因为战乱,导致当地的教育质量普遍比较差,这对年轻一代影响很大。”王刚说,因为学员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有时课后还需要给一些学生单独“开小灶”,对特定的病虫害知识进行指导。

  改变当地人的观念

  援坦农业示范中心具体实施企业,重庆中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3年技术合作期以来,该中心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已经为1100位坦桑尼亚人培训了种植、养殖的技术。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包括政府官员、农业技术人员、当地农户,还包括军队农场的后勤人员。

  “培训的理论课程是专家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编写的,但授课中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讲解,教材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王骞说。

  魏召新告诉记者,除了培训课程外,专家们还会亲自去农户家针对具体技术问题作指导、示范以及咨询,为此他还自学了当地的斯瓦西里语,现在已经可以与农民进行日常沟通了。

  援坦农业示范中心玉米专家兼中心副主任全海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坦桑尼亚的农民其实很能吃苦。他到户指导的时候发现,即使下雨,很多农民还在坚持栽种水稻。

  魏召新说,非洲农民在旱季是没有办法耕种的。在旱季工作的人很少,所以看起来很懒,但他们在雨季的种植热情很高。

  基础设施的缺失是非洲农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很多农田附近并没有水利设施,干旱季节没有灌溉的保障,是实打实的靠天吃饭。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主要工作。他们主要还是通过对当地种植技术的改进,助其提升农业产量。对于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技术门槛的当地人来说,观念的改进,是更为深刻的变革。

  王刚说,以前当地农户几乎不重视使用肥料和农药,现在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接受使用农药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

  “我们中心的当地司机在主动参加培训后斥资22万坦桑尼亚先令(约660元人民币)购买了西瓜种子,隔三差五还会向专家请教问题。”全海晏说。这笔投资相当于坦桑尼亚人两个月的工资收入。

  因为援坦农业示范中心玉米产量很高,为使资源充分利用,该中心成立了小型饲料厂,把玉米加工成饲料,进行肉鸡的养殖。目前,这个饲料厂的肉鸡养殖数量常年保持在7000只以上,产生的鸡粪用于堆肥,解决了当地化肥购买困难的问题,由此形成了“种养耦合”式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如今,当地人对这些“高端”技术已经颇为认可,上述司机甚至请求把中心多余的鸡粪带回家当肥料。

  关键是因地制宜

  其实,培训不需要讲太多深奥的理论,关键是因地制宜。

  援刚果(金)农业示范中心曾接待过一位40岁左右的女学员。她住在刚果(金)南部加丹加省卢本巴希市,是当地的种植大户,特意坐飞机赶来学习种植技术。

  芹菜在刚果(金)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菜”。这位女学员曾数次尝试种植芹菜,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病虫害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在参观援刚果(金)农业示范中心示范田时,她惊奇地发现地里的芹菜一片生机勃勃。

  王刚解释说,加丹加省的主要产业是矿业,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很难买到合适的农药和肥料。而且,当地农民并不知道芹菜不适合在温度太高的季节种植。

  “我们亲手教她怎样做堆肥,建议她在气温凉爽时种植,并通过铺地膜的方法,使根结线虫在暴晒后的高温中被杀死,省时又省力。”王刚说。

  几个月后,交流中心给这位女学员打电话回访时,她告诉王刚,芹菜长得好极了。

  但是,大面积的农业技术更新,还需要考虑更多问题。

  全海晏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示范中心的许多农作物产量很高,但是短期内这些种子并不能向当地农民大面积推广,这种示范种植的后期推广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比如,种子的认证过程就会耗时至少七八年。首先,这需要在示范中心基地实验种植2~3年,然后在相关研究所种植两季,并作出实验报告,紧接着,还需要上报该国认定委员会,认定委员会还需要再种植两季。

  可持续发展探路

  据了解,目前所有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建设费用和前三年示范培训等援助活动资金均由中国政府提供。中国政府一般为每个中心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资金,并在三年培训期内另资助约1000万~1500万元人民币。

  三年过后,如果所在国政府愿意,中方可以继续管理示范中心,但会以实施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经营,将中心建设成能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农业科技传播基地。

  王骞告诉记者,从2012年到2015年5月的三年技术示范培训阶段,中国商务部向援坦农业示范中心拨款约1100万元,该资金已经用完。该中心目前正在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也就是说,中心要实现自给自足。

  “事实上,技术示范中心的专家并没有被划入南南合作的高级专家里,所以专家的费用还需要由中心承担,另外,在热带气候地区储藏种子的费用投入也很大,加上培训涉及的各种费用等,未来中心的开销不是小数字。”王骞说。

  魏召新表示,如何使技术示范中心的产业链得以延伸是值得探讨的,可以在对当地人员进行公益培训的同时慢慢搭建一个展示中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农资产品的转化平台,摸索如何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王刚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目前刚果(金)农业示范中心仍然处于三年示范培训期,但是该中心也在逐步摸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盈利项目的开拓,比如,如何带动基建、建材、农资、农产品加工等企业走进刚果(金),保证在3年技术合作期满后,在没有中国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示范中心有持续的收益,可持续发展。

  目前,援坦农业中心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经营的第一步,该中心引进了一家重庆投资者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首期注册资本10亿坦桑尼亚先令(折合人民币3500万元),示范中心以品种、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作为无形资产1200万元出资入股,占新公司35%股份。

  王骞说:“大米、玉米是坦桑尼亚的主粮,当地百姓对吃上廉价大米期望很高,未来产业链的布局,应主要围绕最体现中国研发优势的水稻入手。这一产业链可以从引种试验,到材料筛选,再到育种、种子生产推广、水稻生产。伴随着当地对大米需求的增加,还可逐步发展到大米加工产业,再进一步,可以衍生出其他产业,如米糕、米线等。这样,整个链条就清晰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逐步推动当地农民规模种植黄玉米出口到中国当饲料,这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双赢。”王骞说。

  (特约撰稿张传玮对此文亦有贡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颖/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