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意”冲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瓶装水,饮用水,矿泉水,水资源
  • 发布时间:2016-01-30 09:52

  伴随着中国饮用水市场的高速增长,各地都在加码饮用水产业发展,越是这种时候,越是需要理性的政策指导,在商业利益与环境保护方面获得平衡。

  赵忠宝的2015年,可谓收获颇丰。身为吉林省安图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的他,成功地为当地引进了5家水企,设计产能超过400万吨,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其中仅深圳海王集团一家的投资额就达15亿元。

  这在以前难以想象。

  “之前我们主动去招商都没企业愿意来,现在都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赵忠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安图县已经把矿泉水产业当作支柱产业来扶持,希望实现2020年产能达100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的目标。

  安图并非个案,临近的抚松、池南、敦化等地也都在大力发展长白山矿泉水产业。这些县(市)所在的吉林省更是一直希望将长白山打造成中国的矿泉水产业集中区。

  2015年3月,吉林省政府出台《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指明了未来5年长白山地区矿泉水产业发展方向。

  同年11月,西藏也对外公布了《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了未来十年饮用水产业发展目标。

  作为近年来的热点产区,吉林和西藏的举动无疑表明了地方政府在饮用水产业(亦称包装饮用水产业或瓶装水产业)发展上的明确态度。

  市场刺激

  中国最早的瓶装水是上世纪30年代产自青岛的“崂山矿泉水”,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但国内瓶装水市场真正起步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时,本土品牌娃哈哈与法国饮料巨头达能合资成立新公司,进军瓶装纯净水市场,成为标志性事件。

  西藏的饮用水产业正是发端于此时,而作为全国矿泉水产业大省的吉林则起步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发了名为“白山池”的矿泉水。

  此后,中国的饮用水市场开始缓慢成长,不少自认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导饮用水产业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吉林。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政府便大力推进长白山区域的矿泉水开发,将矿泉水产业作为特色资源产业发展。

  2004年,吉林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省内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也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由省级政府出台的支持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

  其后,吉林省政府至少还出台了3份专门扶持矿泉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到2008年,吉林的瓶装水产量达到229万吨,位列全国第二。相比之下,西藏的饮用水产业则不显著,2013年西藏全区的饮用水产量只有9.57万吨,尚不及吉林的4%。

  “主要是缺乏政府的系统引导和鼓励。”西藏自治区工信厅产业政策处处长董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直言,西藏的饮用水产业在过去十几年中近乎停滞,错失了良机。

  “对饮用水产业来说,政府的鼓励和引导至关重要。”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当时国内饮用水市场刚起步,各地政府并未关注到这一产业,真正像吉林这样较早布局的省份少之又少。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后。彼时,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以及频发的自来水安全事故,令中国的瓶装水消费量增速明显。行业研究机构中研普华给本刊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2013年间,中国的瓶装水消费量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

  国际瓶装水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瓶装水消费量从1997年的28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3950万吨,15年内增长了13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1%,远高于全球7.8%的平均增长率。

  如今,中国的瓶装水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5%,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瓶装水消费国。在这样的市场刺激下,各地政府逐渐意识到饮用水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布局。

  董杰说,正是看到了这一前景,西藏自治区政府于2014年将饮用水产业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并于次年出台了前述饮用水产业十年发展规划。

  即使广东、青海、浙江、山东这种没有出台具体扶持政策的省份,也都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饮用水产业发展。

  担忧与预警

  “各地发展饮用水产业无可厚非,问题是要规避这其中的环境风险。”一位要求匿名的国家林业局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正是外界对饮用水产业飞速发展的最大担忧。

  在目前中国饮用水开发的热点地区——长白山和青藏高原,这种担忧更甚。

  以长白山为例,吉林省政府尽管在过去20年内曾出台过旨在保护矿泉水资源的条例,但企业违规超采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带来的地下水位下降也日益引发关注。这一点也被多位吉林当地官员所证实。

  《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提到,如果大规模矿泉水开采不能得到控制,将对区域生态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文件还举例说,1亿吨产能的开发项目仅建工厂就需约1000公顷土地,将使用大量林地,而森林砍伐将降低植被对水源的涵养能力。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梁秀娟曾公开警告,长白山地区属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矿泉水作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是维持长白山区河流生态的重要水源,矿泉水开发必须保证生态环境不遭破坏。

  西藏发展饮用水产业受到的关注更多。自治区政府在对外公布《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后即引发了一场讨论,焦点是大力开发水资源会否给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关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学者赵连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青藏高原是公认的环境脆弱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饮用水开发如果不当,将可能给当地带来环境影响。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玉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的担忧。“西藏水企多以冰川水和地下水为水源,须防范过度开发而引起的冰川融化加速及冻土消融。

  “当然,适当的开发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问题是政府必须清楚地把握这个度。”吴玉虎说。

  对于外界的种种担忧,吉林和西藏两地官员均答复本刊称,当地饮用水的开发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对此,前述林业专家提醒说:“饮用水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是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内不会显现,因此必须格外审慎。”

  投资热情高涨

  无论如何,各地在发展饮用水产业上的决心仍然很大。

  董杰说,最近两年,西藏的饮用水产业在政府扶持下迎来了高速发展,饮用水产量从2014年的15.27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45万吨左右,一年内增加了2倍,年增长率高达195%。

  在饮用水产业十年规划中,西藏更是提出:到2020年全区天然饮用水产量要达到5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2025年,全区天然饮用水设计产能要达到1000万吨,形成400亿~800亿元的产值规模。

  即便以2015年45万吨的年产量为参照,西藏要想在2020年实现年产500万吨以上的目标,就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将产量增长10倍,年均增长2倍。

  《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10-2014年期间,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包装饮用水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从25%增加至30.7%。

  相比之下,以吉林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包装饮用水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则从12.6%降至12.5%,基本保持不变。即便如此,吉林仍在《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白山区域要实现矿泉水产销量3000万吨的目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仅吉林和西藏两省2020年的饮用水产量就能达到4000万吨,这相当于2013年全国的瓶装水销量。

  “这个目标过于乐观了。”长白山地区一家小水企负责人章广林(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内的饮用水市场虽然在高速增长,但远没外界预期的那么好。

  以长白山为例,据吉林省公开资料,该区域2013年的设计产能为426万吨,但实际产能只有127.5万吨,仅占前者的30%,产能过剩的趋势隐现。

  然而,企业的确趋之若鹜——长白山的矿泉水探矿权已经从最初的2万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50万元左右,靖宇县的一处矿泉更是卖出了1.5亿元的天价。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的省份水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匮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包装饮用水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有6个省份面临“水荒”或者用水压力。

  “饮用水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科学规划,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盲目鼓励水资源开发。”前述林业专家认为,中国当前的饮用水开发应该“降降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 吉林白山 延边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