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不能触碰环保红线——专访西藏自治区工信厅副厅长邱川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西藏,饮用水,水资源
  • 发布时间:2016-01-30 10:08

  西藏希望2020年实现饮用水500万吨以上的产量目标,但2014年其产量只有15.3万吨,这就意味着西藏要在6年内将产能提升30倍以上,这让外界担忧可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015年11月,西藏自治区政府对外发布《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西藏天然饮用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到2025年设计产能进一步提升至1000万吨。

  该目标被认为太过冒进,因为西藏全区2014年的饮用水产量只有15.3万吨,要实现2020年目标需要在6年内将产能提升30倍以上。这让外界担忧,如此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可能对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质疑,西藏自治区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工信厅副厅长邱川对《瞭望东方周刊》明确表示:“环境保护是西藏发展饮用水产业的前提。自治区政府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绝不会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

  “外界对于西藏发展饮用水产业有太多误解。”2015年底,邱川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首度回应了外界的种种质疑。

  水是西藏的优势资源

  《瞭望东方周刊》:西藏为何选择在此时出台这个《规划》?

  邱川:这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以前没有。

  选择在此时出台规划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全国的包装饮用水市场近两年发展很快,且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来看,饮用水市场前景广阔;二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439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6.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全国第一。

  2014年全区总用水量30.5亿立方米,不到西藏水资源总量的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富含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品质非常高,且水资源能够自然循环再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治区希望把天然饮用水产业作为西藏重点绿色富民强区产业予以打造。出台这个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前提要求、准入条件和产业布局等,更好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说在该《规划》出台前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邱川: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瓶矿泉水当时是在拉萨面世的。但在2014年以前的近20年时间里,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没有系统性的规范引导。2013年,西藏全区的天然饮用水产量仅9.57万吨。

  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作出了做大做强天然饮用水产业的决策部署,成立了由自治区副主席姜杰担任组长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西藏全区共有生产许可证的天然饮用水企业28家,天然饮用水产量逐年提升,2014年是15.27万吨,预计2015年全年能达45万吨左右。

  《瞭望东方周刊》:相较资源优势,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有何劣势?

  邱川:相对于内地省市,西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也比较低,所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内地省份的大型企业还有一定差距,生产要素较为分散。

  长期以来,西藏天然饮用水“养在深闺无人识”,在宣传推介、塑造良好形象上比较落后,这一点需要下功夫,逐渐让外界了解、认识。

  同时,产品外运距离比较长,使得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配套产业没有跟上,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包装材料等都需从内地采购,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另外,我们还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整体来说,西藏天然饮用水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未来,我们在产业配套方面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产品质量检测、开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西藏希望把天然饮用水打造成支柱产业。

  环境保护是红线、底线、高压线

  《瞭望东方周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开发水资源和保护环境有没有一个先后顺序?

  邱川:就西藏来说,环境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是红线、底线、高压线。自治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生态保护,这也是中央对西藏发展经济的一贯明确要求。在《规划》制订时,自治区就一再强调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把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相协调,把实现水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

  在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建立水源地保护机制,加强水源地变化的动态监测,建立天然饮用水水源卫生保护区,划定天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带,作好开发前影响评价,严格规范企业开采行为。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未来饮用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会担忧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吗?

  邱川:从西藏的资源储存情况来看,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不会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即便有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就算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在2020年达到500万吨的年产目标,也仅占西藏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十万分之一,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全国来看,天然饮用水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绿色产业,天然饮用水没有任何化学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水污水。即便是在设备定期清洗过程中产生少量废水,我们也都要求企业必须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用于厂区的绿化等。这个产业完全符合中央对西藏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完全能够实现既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又保护好碧水蓝天的要求。

  我们也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要求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在环保方面的相关要求,水企的开发项目会有严格审查评估。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很多西藏水企都打着冰川水的旗号,说水取自几千米冰层,很多人担忧这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青藏高原的冰川本来就在不断消融?

  邱川: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目前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企业是以自涌水和冰雪融水后形成的地表自然径流为主要水源,其中80%的水源是自涌泉水。加之冰川海拔大都在6000米以上,直接从冰川取水成本昂贵,不符合经济规律。

  目前已建成的企业均距冰川较远,没有一家企业在冰川上取水,并且我们也绝不允许企业在冰川上取水。那些宣传的冰川水并不是从冰川上直接取水,而是取自冰川融化后的自然流水。

  不可能出现超采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企业的水资源开采量有什么样的限定?

  邱川:我们对企业开采量有一个限定,不是随意性的,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不能影响第三方用水,二是生态流量要有保障。

  比如,企业从河道里面取水,如果你把水取完了那河道就干枯了,这就要求取水量不能超过一个定量,以保证河流的正常流动和补水。

  再比如地下水,它有一个渗流系数,再考虑到水源补充问题,这一区域出水量到底有多少。根据这个出水量,我们会限定一个允许开采量,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取水量的多少,关键取决于水源地出水量、可供开采量的多少。

  《瞭望东方周刊》:会不会出现企业超采的情况?

  邱川: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我们会根据水源地的储水量对企业的用水量进行审批,还会在企业的取水设备上安装计量设施,远程监控企业的取水情况,根据取水量收取水资源费。

  企业开发水资源并不是直接进入建厂生产环节,而是先寻找、勘查水源地,根据水源地出水量监测及水质检测情况,经分析论证并按程序审批后确定是否建厂及建设规模。

  或者说一些企业先有一个想法,要建设多大规模的厂房,然后根据这个再去找合适的水源点,所以不会出现水源地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比如一个企业设计产能是50万吨,那水源地的年可开采量至少要在100万吨以上,既保证不会出现过度取水的现象,也预留了发展空间。

  进藏水企要担责

  《瞭望东方周刊》:外界认为《规划》的出台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西藏要大力推进饮用水产业发展,这是不是意味着自治区对于水企的进入完全放开,不设限制?

  邱川:不能这么说。《规划》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意见》中都明确要求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要坚持高门槛准入、高起点开发、高标准生产、高品质推广。重点支持二十万吨以上的项目,严禁落后及小产能的项目。在引进企业上,我们也是重点引进经济实力比较强、管理水平比较高、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大企业。

  目前,中石化集团、娃哈哈已经入驻西藏,崂山矿泉水和茅台集团也在2015年和有关企业达成合作,这其中既有合作生产的项目,也有合作开展销售项目,就是希望发挥双方的优势,让消费者喝上“西藏好水”。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是28家水企,未来会对进入企业的数量有限定吗?

  邱川:暂时没有。以前西藏的水企多数规模较小。《规划》出台后,政府注重培育大企业和知名品牌。我们希望大企业能够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水企的数量会整合缩减,因为这是市场规律和优胜劣汰的过程。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西藏要培育8~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西藏要培育5家左右年产在100万吨以上、生产管理先进、质量控制优良、市场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

  《瞭望东方周刊》:入驻的水企有必须履行的义务吗?

  邱川:我们要求企业在开发水资源时首先要承担起企业的主体责任,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规划》的各种要求,比如要建立水源保护区、开发的同时要保护环境等,这个是首要条件。

  水企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确保饮用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我们还要求企业要积极培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专业技能,吸纳到企业工作,带动就业和农牧民增收。

  《瞭望东方周刊》:《规划》提出,到2020年,西藏的天然饮用水产量要达到500万吨,但西藏2014年饮用水产量只有15.3万吨,也就是说六年内产能要提升30倍以上。你觉得这个目标会不会冒进?

  邱川:规划目标是预期目标,最终的实现还要靠市场和产品的品质。

  一是西藏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资源有保障,适度开发完全可行;二是中央加大投入支持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的交通运输系统会有更大改善,能够有效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天然饮用水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且整个亚太地区的包装饮用水市场需求量已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市场。

  凭借西藏好水的天然优质和有力的配套支撑,西藏天然饮用水产品必定会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认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 特约撰稿高上婷/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