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440亿票房了,还是缺好导演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李少红,导演,电影
  • 发布时间:2016-01-30 10:39

  现在看电影的年轻人见多识广,如何能跟他们同步,找到他们觉得对的东西,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银幕虽然在增长,但以人均银幕数来算仍然不够多。大家都在市场上挤独木桥,商业片都抢不过来,艺术片就更没法抢。”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著名导演、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这样评价2015年火热的电影市场。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达到了“十二五”期间最大的增幅。但是在年终总结陈词中,对于当下中国影业的担忧也被纷纷表达,特别是以喜剧片为主的商业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艺术问题如何解决。

  面对几何式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导演们似乎始终难以达到商业和市场的平衡。如在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看来,“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至少需要200个成熟导演,但算上港台两地,能找到的优秀导演只有60个。其中香港导演不超过10个。”

  2015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共同发起的“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在京启动。该计划是官方层面在电影产业对长效人才培养机制的尝试,旨在可持续地挖掘、选拔和培养青年电影人才。

  知名导演将以监制身份帮助被选拔的青年导演完成电影作品,而资金、宣传方面,则会得到腾讯互动娱乐、合一影业和百度糯米影业等影视巨头的支持。

  “做这样打通产业链去培养人才的事情的确很难。”在李少红看来,电影市场的观众和创作人才都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绵延不断的人才培育渠道”。

  时代变了,有些事情没有变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新人导演频出黑马,如闫非、彭大魔的《夏洛特烦恼》、董成鹏的《煎饼侠》都揽下10亿元量级票房,你觉得这些青年导演优势在哪里?

  李少红:电影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观众文化”,就像冯小刚一直在思考“怎么拍才能让观众买账”。现在看电影的年轻人见多识广,如何能跟他们同步,找到他们觉得对的东西,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拍电影的门槛越来越高,标准水涨船高。

  青年导演的天然优势是和年轻人、网络一起成长,所以吸收的东西更广。他们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就有一定的号召力。

  就像当年冯小刚的电影一样,那时年轻人就像现在年轻人喜欢大鹏一样喜欢他。对观众而言,电影形态对、内涵对,就一定受欢迎。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这些新导演有很多是跨界成为导演的,对此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李少红:跨界其实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互动,这种跨界现象是始终存在的。冯小刚是从电视跨界来的,也有从演员跨界来的,像是赵丹、谢添这些老前辈。只是现在文化形态样式更多元,有大鹏、易小星、筷子兄弟这样网络跨界来的,也有像《夏洛特烦恼》从小剧场来的,还有高晓松这样从音乐跨界,韩寒从小说家跨界……这些都是把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大银幕化,把各种门类转化成电影。

  有些导演本身就是明星,品牌的确是需要的,但专业导演不仅仅需要品牌,还需内涵。冯小刚刚做电影导演时,形容自己把帐篷扎到了城外,像地道战一样一点点挖进去。所以,电影入门是一回事,但真正做好、能不断阶梯式提高,还需要专业性的培养才能称职。

  《瞭望东方周刊》:也有人认为徐峥这类电影人属于“产品经理型导演”,你怎么看?

  李少红:其实,过去我们跟着韩三平去找投资、找发行,是在大众不了解的情况下做着“非导演”的工作。现在业界提这个概念,是因为媒介越来越发达,电影制作越来越公开化。现在电影营销更重要了,过去幕后人员不会站在台前与观众互动,现在导演则要做阐述,做宣传营销。一个影片档期是二十天左右,每天都有六七部影片上映,大家都在肉搏,抢观众,分流市场,面对这个“挤独木桥”一样的竞争,导演必须在短期内搞宣传营销的攻坚战。

  导演要面临一生的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刚刚踏入导演行列又没有自身品牌效应的青年导演,面临市场竞争的困境如何解决?

  李少红:电影是一个经济活动,导演不像小说家,有漫漫长夜陪伴他就能创作出来。电影要靠几十个人、上百个人一起合作,青年导演想获得别人的承认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导演协会要扶持他们,我们需要培训这些人才,用专业的点拨告诉他们项目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另外就是要帮助他们对接资源,让资本相信他们的能力。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应该如何扶持青年导演?

  李少红:现在需要长期的培养机制。过去电影局也委托中国导演协会,希望我们发现人才,打报告就可以拨辅导金。但我们认识的人有限,依旧大海捞针,这种“撒芝麻盐”的扶持解决不了大问题。

  现在,电影局想做落地有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我们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支持文化精品创新的基金,应该怎么投?现在做出一个“CFDG中国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平台,投入的资金也很清晰,选出来好的原创项目就拨给100万,做好了还可以增加。有经验的导演来做这些项目的监制,在这个计划的扶持下,青年导演也得到了嫁接资本的渠道,因为这个大平台上有各大电影公司的资源,还有互联网企业的支持,相当于打通了产业链。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电影市场的升级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要求,在这个历程中,是不是仍存在人才缺口?

  李少红: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飞跃到400个亿的票房量级,但要完成像美国一样的市场、产生飞跃,必须靠人才,否则全是空话。对于这个增长空间来说,虽然现在出现了这么多年轻人,但还远远不够。光线王长田粗算,需要200个导演才能把这件事赶上去。

  首先要发现电影人才,比如我们就想利用扶持计划让有想法的电影人才在成长初期就受到资本的帮助和观众的认知,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关注、追随他们做的电影。

  《瞭望东方周刊》:有学者认为,电影市场如今虽然火热,但内容上水准还是参差不齐。你觉得在创作方面,电影人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李少红:最近我和一些同行在看完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之后,激动难眠,一直兴奋地讨论。他在西藏扎了一两年,去拍了自己追求的一部电影,这让我们很感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电影梦想,这是电影带来的精神诱惑,它不仅仅是给观众的娱乐,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我们现在需要两种导演,一种是好的商业导演,另一种是在艺术上可能小众、但坚持追求的导演。艺术有艺术标准,市场有市场标准,面对商业电影人才和艺术电影人才时,我们不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我们去扶植人才时,首要看这些人才对自己的电影准备得成熟与否,不应混淆二者的标准,去排斥哪一方。而年轻人才也要明白,个人表达和市场效果在这个市场环境还不太能兼顾。你要选好,不要想着都要,都要就会不伦不类。

  刚入行的青年导演要选好自己的这条路,不管你的梦想是大鹏《煎饼侠》式的,还是当年冯小刚《甲方乙方》式的,都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一开始,每个人的电影梦想可能是简单的,但是走进来之后,它会不断升级,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挑战。

  文艺片不是彻底没有观众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虽然大爆发,但总体而言文艺片票房还是比较惨淡。你如何看待文艺片在2015年的情况?

  李少红:2015年总体比去年好。像忻钰坤的《心迷宫》制作经费很少、才170多万元,影片质量和格局都不大,但它选好了观众对象,票房也可以上千万。这给我们一个信心,文艺片不是彻底没有观众,而是要用什么方法吸引观众,让观众找到看它的渠道。

  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重放我在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血色清晨》。我当时想,谁会知道这个电影?但我看见很多文艺青年和影迷在追随,每场都满场。

  《瞭望东方周刊》:官方和院线如何合力来培育这个市场?

  李少红:小众电影需要一个固定的长线来培育市场,让观众知道到哪里去看。现在院线也在摸索。接下来,每年会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挑头,在万达院线做文艺电影展映月。

  实际上,院线目前只开发了16%的黄金时间,这些时间被商业电影拿走,但还有八成多的时间档没有被利用起来,院线在考虑如何开发这个时间。所以,我们这个文艺电影展映月的想法和院线一拍即合。这种活动应该固化下来,让观众知道去哪里看、在什么时候看,给文艺片留下空间,去慢慢培育市场。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上分配的空间还比较失衡,这个比例的大小和观众口味、产业发展都有关系。纯粹的商业电影是市场产品,自然必不可少,观众想要娱乐,你就要提供娱乐。我们现在需要好的商业类型片去推动电影工业化,另外,我们也呼唤能出现表达思想情怀、反映时代、超越消遣的电影,这是培育人才的缘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覃柳笛 特约撰稿刘佳璇/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