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潮流
  • 发布时间:2016-02-17 16:51

  姿势比表情更具穿透力。无法辨识的脸,冷艳飘灵的蓝,神秘莫测的意念,是典型的迪本科恩式的构图。

  追求心境的逼真。迪本科恩对描绘的人物本身没兴趣,管她是美貌、忧愁,还是痛苦、欢乐,他只不过利用她躯体的状态来分割画面,造成撩拨欲望的现场。他相信,一抹情绪就是整个世界。

  与其说偶然,不如说故意,迪本科恩总显得不合时宜。20世纪50年代抽象派风格在纽约艺术圈中所向披靡,他背道而驰,回归具象领域。之后波普艺术大放异彩,他却突然逆转,全身心投入抽象绘画。

  不是潮流的引领者,也不是潮流的追赶者,任潮流起起落落无数次,迪本科恩站在岸上不入流的感觉,坚持到最后,把自己熬成独特的潮流。

  一茬茬生命,生长在各自的年代里。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活法:有人风光无限,有人顺势而为,有人逆风而行,极少数人甘愿沉寂在深邃的时光里,听自我碎裂时的毕剥声响。

  千篇一律的励志故事不听也罢,只要能活出一种滋味已然强大,入流不入流又何妨?我曾见过一张主流女作家丁玲与一度被中国现代文学史边缘化的女作家萧红的合影,隔着半个多世纪看依然唏嘘。丁玲披宽大军衣、戴军帽,豪放凛然;萧红着时髦短裙、系白围巾,温婉清丽。俩人相遇在1938年,萧红的文字中从来没提过丁玲,而丁玲写过一篇追忆萧红的文章《风雨中忆萧红》。她们在一起工作的两个月里,萧红与萧军分手,怀孕,与端木相爱;丁玲则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意气风发。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从没读下去;而萧红的《生死场》,读了再读。简单的丁玲好复杂,复杂的萧红好简单。

  每个人被社会塑造,或多或少都有迥异于通俗逻辑之外的另一种本能,它不主流、不崇高、不标准,但很有可能,它才是让我们生命有了特别的意义的力量。那个喊出“生活在别处”的法国诗人兰波,为了成为“任何人”历遍人生,他当过雇佣兵、监工、保镖、武器贩子、咖啡商、摄影记者和勘探队员等,足迹辗转欧洲、亚洲和非洲。兰波的传奇,为后来的世界确立了一种反叛的范式,他的诗句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被奉为最张扬的告白。兰波代表了一批不入流的年轻人,天马行空,尊崇心性,超越秩序,践履自由意志是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

  新近翻出《张学良口述实录》,这个不入流的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一向被后人争议。厌恶凌驾于别人之上,也不愿被他人凌驾的张将军晚年自我评述:“我这一生是失败者!一事无成两鬓白!”“当年杨宇霆想操纵我,后来蒋先生也想操纵我。但是我不受操控的,我要是受操控,我会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吗?” 从主流生活中脱离而出,成为一个旁观者,张学良知世故而不世故,红尘纷扰,我自安然。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有一个观点:群体的冲动、善变和急躁是主导各种事件的情绪主流。时下的产能过剩,是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群体盲从的必然。作为央企唯一投资控股公司,连续12年利润年均增长27%,国投系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20几家。早在5年前,见掌门人王会生时就危机预言:“十年之后,当市场都已经进入新产业发展的大周期时,我们还在挖煤,还在玩传统的那点东西,国投就会被市场抛到一边去。”如今旗下掌管着上千亿基金的他说:国投的第一个独特作用就是引导新兴战略产业。引领产业趋势,需要更前瞻性的思维能力。

  潮流这东西,能成全你,也能毁灭你;你可随心所欲,但不应随波逐流。

  文/姜苏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