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多元化起步 进军旅游地产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华谊兄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5 09:09
尽管华谊兄弟(300027.SZ)经常会被拿来与美国的华纳兄弟公司进行比较,但是它似乎更愿意拥抱迪斯尼公司的发展路线。
《投资者报》经过多方证实,华谊兄弟公司近期将与成都当地政府落实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事宜,估计11月底前会有明确结果。
尽管成都华谊兄弟主题公园项目并不是公司的第一个主题公园项目,但应该是目前最为确定的项目。本月月底,公司董事长王忠军将亲赴成都考察该项目。
主题公园:放弃青岛转向成都
其实早在2009年上市的现场推介会上,王忠军已有初步意向,将建设一个以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电视为主题的主题公园。而且在登陆创业板前的3个月,华谊兄弟曾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有过合作意向。
当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网曾报道,“我区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南非鹰古集团、青岛城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我区内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设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项目。”
但是,上市后华谊兄弟一直没有在公告中公布此消息。《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华谊兄弟的确考察过青岛主题公园的项目,但合作的具体细节还未落实。而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开发区招商局均表示对这一项目并不知情。
据当初引入华谊兄弟项目的灵珠山街道招商办负责人介绍,由于华谊兄弟方面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直没有给出,所以该项目没有任何进展。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华谊兄弟只是和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初步的合作协议,然后在开发区完成了注册,但一年来没有其他动作。
至于原因,上述招商办人士并不知情。但是,当地媒体《青岛财经日报》曾报道,灵珠山已有另外一家日丽中天影业有限公司(香港)开始运作影视文化项目,其一期已进入装修阶段,二期正在办理项目用地招拍挂及注册审批手续,而这家公司与青岛的接触是2010年4月才开始的,远远晚于华谊兄弟。
按照目前的情形,华谊兄弟青岛主题公园可能有所搁置。由此,公司转向与成都市政府进行合作。一位接近华谊兄弟高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就已开始与成都政府进行接触,目前,该项目谈判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
华谊兄弟董秘办的王颖表示,在谈的成都项目与之前的青岛项目规模和模式都很相似,如果签署重要协议将会在随后的公司公告中发布。
意图复制迪斯尼模式
虽然去年的青岛主题公园进展不顺,但公司今年仍然积极筹划成都主题公园事宜,似乎迪斯尼模式对华谊兄弟有极大的吸引力。
有分析师认为,有两个核心点让王忠军一直推崇迪斯尼。第一,迪斯尼的业务扩张有个基本底线,就是一定要跟现有业务联动,而不是简单的相加。第二,迪斯尼是一个“品牌乘数型企业”,即用迪斯尼的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这种经营理念,让迪斯尼能够把把大部分利润彻底转向影视产品制作之外,而且迪斯尼在快乐文化背后附加上了完整的商业文化,将艺术彻头彻尾地商业化。这也是每个主题公园考察王忠军都会亲自前往的原因。
有些人非常赞同华谊兄弟的这种商业拓展,宏源证券分析师就认为,华谊的产业链开发需要有个平台,主题公园是关联性很强的模式,符合目前的文化消费的需求。中盛投资董事总经理苗兴东也认为,影视公司或者传媒公司等泛文化公司,借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太普遍了,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太诱人。
但是,迪斯尼公司的模式虽然简单,但华谊兄弟在具体实施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投资模式,华谊兄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对一系列的收购以后,公司还剩下超募资金3.6亿元,三季度公司总资产为18亿元。其实公司的资金水平非常有限,上半年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1.64亿元。由于资金的缺乏,决定了项目的参与方式,如灵珠山招商办所说,青岛主题公园项目由北京、青岛政府和华谊兄弟牵头,引入投资机构以及承建方。其中华谊兄弟自身的资金投入并不多。这无疑会影响到公司在项目经营上的决策权,而前期的管理成本和知识产权的投入又会非常巨大。
其次,迪斯尼模式的核心前提是成为产业龙头,公司需要足够大,而华谊兄弟只能算是民营影视公司的领头羊,影视作品不管从产量还是市场份额都还处在上升阶段,并且不具有一个具体化的标志和明确的品牌指向。
王忠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10年40部电影的成绩单,使我们已经具备了建电影主题公园的条件。但是,迪斯尼每年就生产50多部电影,这还不包括电视节目和舞台剧。
中投证券的分析师冷星星对此也表示担忧,华谊兄弟处于现在的阶段发展主题公园或许太早了,修建电影主题公园需要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强大的输出管理能力、充裕的资金等条件做保障,华谊积累还不够,还不足以有那么多主题,当然,具体也还要看它如何做。
第三,尽管影视加上旅游的模式很新颖,在国内独树一帜,如能形成华侨城的旅游加地产模式的互动与互补将大有可为。但是,华侨城模式中的欢乐谷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主题公园,旅游业务稳定提供现金流,地产项目具有高利润率高周期特性。对于目前的华谊兄弟来说,影视业务投资金额巨大,风险不确定,且具有明显的档期周期性,而尚待开发的主题公园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经营,建设需要3到5年,两者的协同效应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检验,所以这对正在打造全产业链的华谊兄弟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华谊兄弟缺乏经验,并将面对华侨城这样的渠道竞争者以及长影、横店类的内容竞争者。山西证券分析师加丽果向《投资者报》表示,旅游类项目,特别是互动式的游乐设施的,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存在高风险,比如即将上市创业板的宋城旅游也是做了10年。而华谊兄弟能做成什么样,很难评估。
影视收入波动风险大
根据华谊兄弟三季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营收5.3亿元,同比增加62%;营业利润8741万元,同比增加91%,净利润8568万元,同比增加139%,但是其中报显示的公司营收、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2%、67%、11%。
理由很简单——三季度华谊兄弟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分账取得了高收益。
国内娱乐产业研究咨询公司艺恩研究的报告显示,自2002 年开始,中国电影产量便以连续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2009的电影产量达456 部。该机构研究同时得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以影院的票房收入为主。
而华谊兄弟2010年三季度的高收益正源于此,这由分账票房和分账规定决定。分账票房按照下面的公式由上述公司可得出分账票房约为实际票房的约91%。国产片的分账规定为制片和发行占43%,影院50%,院线7%。
以《唐山大地震》为例,按分账票房为实际票房的90%,作为电影制片方的华谊兄弟能从分账票房中分到40%。这即是说,票房为投资的2.8倍以上时,制片方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以这个公式计算,总投资1.2亿的《唐》实现3.36亿票房,制片方不亏。再卖出贴片与植入广告等,则是净赚。所以过6亿的票房已足使半年报大幅亏损的华谊兄弟实现全年盈利。
这也成为了华谊兄弟自登上创业板以来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倚重电影分账模式,进而过分倚重明星导演冯小刚。在今年半年报中,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电影收入6023万,占总营收比重为30%,毛利46%。
回顾近三年,2009年电影营收同比减12%,占总营收比33%,毛利45%;2008年电影营收同比增116%,占比27%,毛利51.47%。预计今年,电影营收的占比还会加重,毛利则继续降低,而营收波动更剧烈,公司另一拳头业务电视剧的营收波动也较为明显。从长期来看,这种业务模式已经对华谊兄弟的经营和发展造成风险。
而且,文化产业投资本身还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影视行业其实是极具风险的,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每个项目作品也都有它独特的基因,所以没有完全可靠的章法可循,只有靠经验加运气,而且一个项目都输不起。” 正热映新片《绝命岛》的联合制片人王奇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多元化起步
因此,华谊兄弟目前无论是进军主题公园还是建设院线,其实都是为了调整业务结构。作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影视公司,华谊兄弟2010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也让人眼花缭乱。
2010 年上半年公司利用募集资金3445万元回购北京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51%股权;使用自有资金1.49 亿元以收购股权及增资方式获取北京掌趣科技有限公司22%的股权;通过子公司华谊兄弟影院投资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参股北京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有限公司45%的股权;公司还积极发展影院,用超募5.2亿资金中的近1.3亿投资影院项目。
面对当前的业务结构,华谊兄弟的策略简单清晰,以内容为核心,拓展“大娱乐”产业链,使业务结构合理,经营平稳。公司副总胡明表示,公司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会充分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同时也考虑发展路线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电视播出平台不可能为民营企业所经营,而美国电影公司不能开设影院。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主题公园,影院投资和新媒体三个方面。
上市伊始,华谊兄弟已对涉足影院建设作了充分考虑。招股说明书的“产业链延伸与拓展”一项中表明:影院放映业务的短期发展目标是在2年内建设6家影院,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在5年内累计建设约15家影院,初具全国性院线的格局。即通过自建影院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全国性院线。
2009年院线放映国产影片约130 部,326部影片没能在影院放映,这表明,电影产量和上映数量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主要原因正是中国的银幕数量太少,院线之间差异化排片的市场细分难以形成。
2009年院线规模和影院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有14条院线票房过亿,较2008年增加4条,其中冠军万达院线票房突破8亿元,而2010年突破10亿已没有悬念。
举例来说,万达自建影院的院线模式,共可获得分账票房的57%,10亿票房中9亿为分账票房,这样算来,直接收入就是5.1亿,还不包括爆米花、可乐等附加产品以电影衍生产品销售。而万达院线从2005年挂牌到现在只用了5年。这对苦心经营内容还要为票房提心吊胆的华谊兄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刺激。
在渠道不断侵蚀制作利润,而制作成本宣传费用又不断攀升,院线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电影产业链内部利益驱使华谊兄弟像中影一样进入院线不过是一次被动的战略抉择。
应该说今年华谊兄弟开始多元化的起步,无论是收购相关音乐与新媒体公司,还是大力投资院线建设,以及下月可能落实的成都主题公园项目,都是其业务开始重新调整的例子。
尽管年中《唐山大地震》的大卖没有让华谊兄弟公司的股票大涨,而近期的一些旗下艺人离开的消息也没有让其股票出现明显的跌幅,并不是投资者不关心,而是这些情况并没有触及到公司的实质转变。
但是,在今年年底之前,如果华谊兄弟拓展产业链以及进军地产出现新的进展,那才是投资者会用脚投票的时刻。至于公司的这一系列举措股东们究竟是支持还是不看好,应该会在公司的股价上有所反映。
现在看来,2009年上市后,王忠军和华谊兄弟曾经表示的“房地产我们百分之百不会涉足”,或许太过绝对。
……
《投资者报》经过多方证实,华谊兄弟公司近期将与成都当地政府落实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事宜,估计11月底前会有明确结果。
尽管成都华谊兄弟主题公园项目并不是公司的第一个主题公园项目,但应该是目前最为确定的项目。本月月底,公司董事长王忠军将亲赴成都考察该项目。
主题公园:放弃青岛转向成都
其实早在2009年上市的现场推介会上,王忠军已有初步意向,将建设一个以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电视为主题的主题公园。而且在登陆创业板前的3个月,华谊兄弟曾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有过合作意向。
当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网曾报道,“我区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南非鹰古集团、青岛城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我区内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设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项目。”
但是,上市后华谊兄弟一直没有在公告中公布此消息。《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华谊兄弟的确考察过青岛主题公园的项目,但合作的具体细节还未落实。而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开发区招商局均表示对这一项目并不知情。
据当初引入华谊兄弟项目的灵珠山街道招商办负责人介绍,由于华谊兄弟方面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一直没有给出,所以该项目没有任何进展。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华谊兄弟只是和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初步的合作协议,然后在开发区完成了注册,但一年来没有其他动作。
至于原因,上述招商办人士并不知情。但是,当地媒体《青岛财经日报》曾报道,灵珠山已有另外一家日丽中天影业有限公司(香港)开始运作影视文化项目,其一期已进入装修阶段,二期正在办理项目用地招拍挂及注册审批手续,而这家公司与青岛的接触是2010年4月才开始的,远远晚于华谊兄弟。
按照目前的情形,华谊兄弟青岛主题公园可能有所搁置。由此,公司转向与成都市政府进行合作。一位接近华谊兄弟高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就已开始与成都政府进行接触,目前,该项目谈判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
华谊兄弟董秘办的王颖表示,在谈的成都项目与之前的青岛项目规模和模式都很相似,如果签署重要协议将会在随后的公司公告中发布。
意图复制迪斯尼模式
虽然去年的青岛主题公园进展不顺,但公司今年仍然积极筹划成都主题公园事宜,似乎迪斯尼模式对华谊兄弟有极大的吸引力。
有分析师认为,有两个核心点让王忠军一直推崇迪斯尼。第一,迪斯尼的业务扩张有个基本底线,就是一定要跟现有业务联动,而不是简单的相加。第二,迪斯尼是一个“品牌乘数型企业”,即用迪斯尼的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这种经营理念,让迪斯尼能够把把大部分利润彻底转向影视产品制作之外,而且迪斯尼在快乐文化背后附加上了完整的商业文化,将艺术彻头彻尾地商业化。这也是每个主题公园考察王忠军都会亲自前往的原因。
有些人非常赞同华谊兄弟的这种商业拓展,宏源证券分析师就认为,华谊的产业链开发需要有个平台,主题公园是关联性很强的模式,符合目前的文化消费的需求。中盛投资董事总经理苗兴东也认为,影视公司或者传媒公司等泛文化公司,借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太普遍了,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太诱人。
但是,迪斯尼公司的模式虽然简单,但华谊兄弟在具体实施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投资模式,华谊兄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对一系列的收购以后,公司还剩下超募资金3.6亿元,三季度公司总资产为18亿元。其实公司的资金水平非常有限,上半年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1.64亿元。由于资金的缺乏,决定了项目的参与方式,如灵珠山招商办所说,青岛主题公园项目由北京、青岛政府和华谊兄弟牵头,引入投资机构以及承建方。其中华谊兄弟自身的资金投入并不多。这无疑会影响到公司在项目经营上的决策权,而前期的管理成本和知识产权的投入又会非常巨大。
其次,迪斯尼模式的核心前提是成为产业龙头,公司需要足够大,而华谊兄弟只能算是民营影视公司的领头羊,影视作品不管从产量还是市场份额都还处在上升阶段,并且不具有一个具体化的标志和明确的品牌指向。
王忠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10年40部电影的成绩单,使我们已经具备了建电影主题公园的条件。但是,迪斯尼每年就生产50多部电影,这还不包括电视节目和舞台剧。
中投证券的分析师冷星星对此也表示担忧,华谊兄弟处于现在的阶段发展主题公园或许太早了,修建电影主题公园需要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强大的输出管理能力、充裕的资金等条件做保障,华谊积累还不够,还不足以有那么多主题,当然,具体也还要看它如何做。
第三,尽管影视加上旅游的模式很新颖,在国内独树一帜,如能形成华侨城的旅游加地产模式的互动与互补将大有可为。但是,华侨城模式中的欢乐谷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主题公园,旅游业务稳定提供现金流,地产项目具有高利润率高周期特性。对于目前的华谊兄弟来说,影视业务投资金额巨大,风险不确定,且具有明显的档期周期性,而尚待开发的主题公园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经营,建设需要3到5年,两者的协同效应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检验,所以这对正在打造全产业链的华谊兄弟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华谊兄弟缺乏经验,并将面对华侨城这样的渠道竞争者以及长影、横店类的内容竞争者。山西证券分析师加丽果向《投资者报》表示,旅游类项目,特别是互动式的游乐设施的,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存在高风险,比如即将上市创业板的宋城旅游也是做了10年。而华谊兄弟能做成什么样,很难评估。
影视收入波动风险大
根据华谊兄弟三季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营收5.3亿元,同比增加62%;营业利润8741万元,同比增加91%,净利润8568万元,同比增加139%,但是其中报显示的公司营收、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2%、67%、11%。
理由很简单——三季度华谊兄弟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分账取得了高收益。
国内娱乐产业研究咨询公司艺恩研究的报告显示,自2002 年开始,中国电影产量便以连续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2009的电影产量达456 部。该机构研究同时得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以影院的票房收入为主。
而华谊兄弟2010年三季度的高收益正源于此,这由分账票房和分账规定决定。分账票房按照下面的公式由上述公司可得出分账票房约为实际票房的约91%。国产片的分账规定为制片和发行占43%,影院50%,院线7%。
以《唐山大地震》为例,按分账票房为实际票房的90%,作为电影制片方的华谊兄弟能从分账票房中分到40%。这即是说,票房为投资的2.8倍以上时,制片方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以这个公式计算,总投资1.2亿的《唐》实现3.36亿票房,制片方不亏。再卖出贴片与植入广告等,则是净赚。所以过6亿的票房已足使半年报大幅亏损的华谊兄弟实现全年盈利。
这也成为了华谊兄弟自登上创业板以来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倚重电影分账模式,进而过分倚重明星导演冯小刚。在今年半年报中,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电影收入6023万,占总营收比重为30%,毛利46%。
回顾近三年,2009年电影营收同比减12%,占总营收比33%,毛利45%;2008年电影营收同比增116%,占比27%,毛利51.47%。预计今年,电影营收的占比还会加重,毛利则继续降低,而营收波动更剧烈,公司另一拳头业务电视剧的营收波动也较为明显。从长期来看,这种业务模式已经对华谊兄弟的经营和发展造成风险。
而且,文化产业投资本身还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影视行业其实是极具风险的,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每个项目作品也都有它独特的基因,所以没有完全可靠的章法可循,只有靠经验加运气,而且一个项目都输不起。” 正热映新片《绝命岛》的联合制片人王奇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多元化起步
因此,华谊兄弟目前无论是进军主题公园还是建设院线,其实都是为了调整业务结构。作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影视公司,华谊兄弟2010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也让人眼花缭乱。
2010 年上半年公司利用募集资金3445万元回购北京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51%股权;使用自有资金1.49 亿元以收购股权及增资方式获取北京掌趣科技有限公司22%的股权;通过子公司华谊兄弟影院投资有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参股北京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有限公司45%的股权;公司还积极发展影院,用超募5.2亿资金中的近1.3亿投资影院项目。
面对当前的业务结构,华谊兄弟的策略简单清晰,以内容为核心,拓展“大娱乐”产业链,使业务结构合理,经营平稳。公司副总胡明表示,公司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会充分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同时也考虑发展路线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电视播出平台不可能为民营企业所经营,而美国电影公司不能开设影院。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主题公园,影院投资和新媒体三个方面。
上市伊始,华谊兄弟已对涉足影院建设作了充分考虑。招股说明书的“产业链延伸与拓展”一项中表明:影院放映业务的短期发展目标是在2年内建设6家影院,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在5年内累计建设约15家影院,初具全国性院线的格局。即通过自建影院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全国性院线。
2009年院线放映国产影片约130 部,326部影片没能在影院放映,这表明,电影产量和上映数量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主要原因正是中国的银幕数量太少,院线之间差异化排片的市场细分难以形成。
2009年院线规模和影院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有14条院线票房过亿,较2008年增加4条,其中冠军万达院线票房突破8亿元,而2010年突破10亿已没有悬念。
举例来说,万达自建影院的院线模式,共可获得分账票房的57%,10亿票房中9亿为分账票房,这样算来,直接收入就是5.1亿,还不包括爆米花、可乐等附加产品以电影衍生产品销售。而万达院线从2005年挂牌到现在只用了5年。这对苦心经营内容还要为票房提心吊胆的华谊兄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刺激。
在渠道不断侵蚀制作利润,而制作成本宣传费用又不断攀升,院线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电影产业链内部利益驱使华谊兄弟像中影一样进入院线不过是一次被动的战略抉择。
应该说今年华谊兄弟开始多元化的起步,无论是收购相关音乐与新媒体公司,还是大力投资院线建设,以及下月可能落实的成都主题公园项目,都是其业务开始重新调整的例子。
尽管年中《唐山大地震》的大卖没有让华谊兄弟公司的股票大涨,而近期的一些旗下艺人离开的消息也没有让其股票出现明显的跌幅,并不是投资者不关心,而是这些情况并没有触及到公司的实质转变。
但是,在今年年底之前,如果华谊兄弟拓展产业链以及进军地产出现新的进展,那才是投资者会用脚投票的时刻。至于公司的这一系列举措股东们究竟是支持还是不看好,应该会在公司的股价上有所反映。
现在看来,2009年上市后,王忠军和华谊兄弟曾经表示的“房地产我们百分之百不会涉足”,或许太过绝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