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站在最前线的人

  编者按

  1947年,何光远初见郭力。彼时,何光远被分配到冀中军区兵工管理处,而郭力则担任冀中军区兵工管理处处长兼政委。“我认为郭力同志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接近群众,第二个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第三个是非常务实,工作思路扎实清晰。”追忆与郭力之间的相识、相交,何光远一直将郭力看作脚踏实地的典范。

  在何光远看来,郭力重视聚拢人才,并把年轻人的培养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何光远就获益于此。在郭力的引导下,何光远进入华北人民大学工学院汲取专业知识、接受淬炼,也由此拉开了汽车生涯的序幕。

  和蒸汽锤打交道,和压力机朝夕相处,何光远被郭力派往最为艰辛的一汽锻造车间。从技术员起步,何光远逐步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分厂副厂长,1965年,何光远升任锻造厂厂长。到生产前线去,到最广阔的群众当中去,何光远始终难忘怀郭力深入一线、管理求实的工作作风。

  体恤群众而又工作务实,推动一汽踏入良性发展循环,郭力站在最前线、扎根第一线,穿透厚重的时间,何光远再度勾勒郭力。

  “1947年的春节刚过,我被分配到冀中军区兵工管理处工作,管理处处长兼政委就是郭力同志。报到后,一位领导带我去见郭政委,郭政委对我说,组织上决定我留在政治处担任技术书记的工作。”在追忆郭力的纪念文章当中,何光远以朴素文字还原了初见郭力的情景,“对郭力的印象,就是非常让人敬畏,特别敬仰这个人。”

  从零起步,披荆斩棘,始终站在汽车产业建设最前线的郭力,为何会让何光远以之为标杆?重视人才培养,深入一线而又工作务实,穿透厚重的时间,何光远再度勾勒郭力。

  实际上,早在担任冀中军区兵工管理处政委期间,郭力就尤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郭力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他懂技术,珍爱人才,当时的留法专家胡大佛、铸造专家李技师等都喜欢同郭力交流思想、讨论技术。”

  何光远透露,随着解放战争转向反攻阶段,大规模建设日益迫切,郭力开始组织选拔年轻人到晋察冀边区工业专科学校汲取专业知识、接受淬炼,何光远参与其中。

  1951年,大批留学生赴苏联实习派遣计划付诸实践,何光远被派到基辅工学院学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在此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消息开始在留学生之间传递,何光远内心也被澎湃的建设热情所牵动。

  “通过朋友间的来信,得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备组长和建厂的总指挥就是郭力,此后还听说郭力同志带了一大批实习生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当时就希望毕业回国后能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继续在老领导郭力的领导下工作。”让何光远振奋的是,他最终“如愿以偿”。

  1956年夏天,何光远从苏联回国,到一机部六局报到,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六局把我分配到洛阳拖拉机厂工作,先到一汽实习,当时郭力同志担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我到一汽后马上就去看望老领导郭力。”何光远向郭力介绍自己在苏联期间接受了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的系统学习,锻造、冲压职责皆能胜任,让何光远感到有些“出乎意料”的则是,这次拜访之后,何光远就被郭力“扣”在了一汽,也成为了开拓汽车产业历史的一分子。

  “当时有领导提出要我到技术科当副科长,但郭力没有同意,而是让我从最基层做起,接触实际的工作。”和蒸汽锤打交道,和压力机朝夕相处,何光远被郭力派往最为艰辛的一汽锻造车间。

  在一汽锻造厂,何光远从技术员起步,逐步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分厂副厂长,1965年,何光远升任锻造厂厂长。到生产前线去,到最广阔的群众当中去,郭力所倡导的工作理念推动着何光远拾级而上。

  何光远更难忘怀郭力深入一线、管理求实的工作作风,某种程度,郭力也给何光远注入了前行的助推力。

  “有一次,我向郭力同志反映锻造工艺和模具设计制造应该连在一起,而当时模具制造归工具车间,技术科在锻工车间工作,这一套都不顺,应该都放在锻工车间。郭力说我的思路好,应该在管理上动脑筋。他一次又一次琢磨如何搞好管理、创新技术,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实际上,在苏联学习期间,何光远不仅注重积淀专业技术知识,还特别关注工厂管理方面的经验。比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的计件工资制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严格工艺流程管理,在锻造工厂,何光远相继引入以上管理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彼时,一汽锻造厂劳动条件格外艰苦,工人招工也屡生波折,为了稳定工人队伍,何光远希望能够施行计件工资试点的建议,但鉴于工厂制度要求,这种改革试点也存在风险。“他(郭力)听到后很支持,他说这是好主意,你试吧,有问题我承担。”对于何光远的管理创新,郭力给予了充分认可与支持。

  “我认为郭力同志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接近群众,第二个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第三个是非常务实,工作思路扎实清晰。”在何光远看来,对于当代汽车人来说,郭力仍是脚踏实地的典范。理顺生产体系,推动一汽踏入良性发展循环,郭力站在前线、扎根一线,典范之名实至名归。

  本刊记者 王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