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勤快是通往脑洞的地下铁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马伯庸,段子
  • 发布时间:2016-08-07 17:23

  PART 1 段子手不可能这么有文化

  在知乎搜索马伯庸,有89个精华问答。在关于“马伯庸是谁”这条问题下,他自己给的答案是“低压配电行业从业人员”。比起出过的书,写过的段子,他更倾向于用工作定义自己。

  但如今这个答案已经不再适用。采访马伯庸,是他到深圳书城签售之前。离他2015年从工作了十年的法国外企辞职,刚好快一年。他看上去比还在工作时至少年轻了五岁,比约定时间早到了些,说先四处逛逛,扎进看书的人群里,黑色双肩包和黑框眼镜竟还有点学生气。

  他辞职的时间,在大家看来是有些晚了。早在2012年以前,他的名气就因微博呈爆发式增长,他的段子以机智、冷幽默和高质量而闻名,打开了段子手的一个新境界:段子手居然这么有文化,以至于看个段子都要带智商。

  看马伯庸的段子,常常让人感到没文化就get不到笑点。比如他坚持了一年的花式吐槽周一上班的不情愿:

  人们在描述一段工作时期时,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周”,比如“一周”、“两周”、“本周”、“下周”等等。为什么要用周而不是用商、秦、汉、唐、明、清呢?因为周朝存在时间差不多是八百年,一周给人的感觉,差不多就是这么长。

  周一一大早,诸葛亮多赖了三分钟才下床,迷迷糊糊来到丞相府,揉揉惺忪睡眼,发现脑子是木的。他铺开白纸,愣了半个时辰,才不情愿地缓缓写下《出师表》三字,继而又写道:“今天,下三分,一周疲弊……”

  如果每个名字都对应一个条件反射的话,提起马伯庸,我的第一反应是会心一笑。

  他的知识点,贯古通今,博集中外,特别是历史知识的运用令人感叹,以一种近乎游戏的态度写作,但却与历史和现实扣得严丝合缝。马伯庸被称之为文字鬼才,善挠文青之痒处。而对于马伯庸迟迟没有走上网红致富的道路,他的读者曾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他过于沉溺在文中炫耀自己的学识,忽视读者的阅读感受,所以他上不了作家富豪榜,真是一万个活该。

  PART 2 投一次标就能看出一个人在职场能走多远

  事实上,对于把自己定义成作家,马伯庸一直保持着审慎的距离。

  直到2013年,已经出了17本书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这样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作家,准确来说,我甚至还不算是一个写手。我被大家知道不是因为我的小说——在这方面我只能算三流——而是我的恶搞。我在这方面,还算有些天赋,写了些让人看了觉得荒诞的东西。如果非要说我是什么人,那么就说‘业余文学爱好者’吧。”

  本职则是他的工作。他对自己工作的施奈德电器公司相当有感情,这是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工作,一呆就是十年。“一个人如果愿意在一家公司停留十年,那么一定有工资之外的理由。”马伯庸这样说。

  他说在这家不是狼性文化的企业里,他呆得很舒服。提起工作的事,马伯庸就像一个勤勤恳恳的上班族,每天没完没了地做PPT,制作让人头痛的标书,甚至还总结出不少实用的职场经验。比如他带公司的实习生,“做标书最考验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要求琐碎细致,时间紧迫,还要多个部门内外协调,同时考验细心、时间统筹、沟通和责任心。一个人在职场能走多远,投一次标,就摸得差不多了。”

  相比文字上天马行空的恣意和抖机灵,马伯庸在工作上最看重的品质则朴实得多——勤快和细心。

  “特别是进入职场的头几年,你的能力也罢,经验也罢,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你经验跟不上,大部分人是要在慢慢磨炼中,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儿。其他这种能力天分都是老天爷给定的,但勤快细心这种东西属于自己能做到的,这个在你迈入职场头几年会给你加分加得特别多。”

  某种意义上,马伯庸其实是个保守的人,但他保守的生活却过得非常有趣。很大程度上,这也归功于他的勤奋。

  这点首先体现在他从不让脑子闲着,就算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里,他也做着自己的思维训练。“不能让脑子无聊的话,就给它想出很多命题,比如如果地铁变成龙的话会怎么样,我经常会设定一些很荒谬的前提,然后慢慢推演,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马伯庸少年时从内蒙到上海的13次转学经历,因为频繁的转学,“跟班上同学感情没这么好,一下课他们就在一起玩,只能自娱自乐,所以就自己看书,想想好玩的东西。”

  也许正因如此,马伯庸特别善于从无趣中寻出有趣来。之前他看到施耐德电气的官方历史,觉得太枯燥了,于是挽起袖子查了一番资料,从拿破仑三世到李鸿章、邓小平,从一战二战到改革开放,把公司发展史掺着各种八卦重新写了一遍。后来招聘的同事给他说,来应聘的大学生,说话都和他一个样,全是看了他这篇文章之后来应聘的。

  马伯庸的脑洞之大,常让人拍手叫绝。有人评论,有些人的脑洞就只是脑洞,他的脑洞则最后能化成生产力。从脑洞到执行,我问他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把手一摊:勤快,肯定是勤快。

  PART 3 能力极限以外的东西不去碰

  很多人想问马伯庸,在工作那么忙的情况下,如何写出那么多作品,掌握那么多缜密的史实。他说:很简单,对我来说,写作其实是娱乐。

  他回忆起那些工作与写作掺杂的点点滴滴:在重庆当销售时,不去解放碑打量美女,却傻乎乎地趴在办公室里写《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写《笔冢随录》的时,正在亦庄的工厂里枯坐,身边是乏味无比的技术手册,远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线;公司搬到望京之后,他曾经得到过一个位置绝佳的工位,任何人路过时,都看不到他在干吗,于是猫在那里敲完了两本书——当然,他保证是工作之余。“当你喜欢这个东西时,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不需要别人督促你去做这个事,而文字是特别诚实的。”

  但马伯庸其实也有拖延症,特别怕催稿,当我提起这茬,他哈哈大笑,说这是另一个领域的事了。

  他之前一直工作,其实也是因为不想把写作保持在兴趣而非工作的状态。

  但这一年,马伯庸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正视成为职业作家这件事。

  35岁之后,马伯庸的人生目标有了些许不同。2015年,他被检查出疑似肺癌,虚惊一场。可他说这和辞职没关系。在等待确诊结果的最惶然的那段时间,他选择做的事是:重走了一遍诸葛亮的北伐路,顺便把拖欠的稿子噼里啪啦地赶了一部分。

  辞职的前两天,他看到一条新闻,休·杰克曼在《金刚狼3》后将拒绝再演金刚狼。问及原因,休·杰克曼说:“我已经快50岁了,也想尝尝甜食的味道。”为了保持金刚狼的身材,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有着严格的健身和饮食计划。

  马伯庸说他的理由也差不多。“我已经35岁了,也想尝试一下自由散漫的生活。”

  就算辞职之后,马伯庸现在也不在家里写东西,“家里没有书房,也没有给我一个写作的空间,我都是出去找咖啡厅写,就想保持一个上班的状态。当我出门我去上班了,当我踏进家,工作全丢一边,踏踏实实的休息或玩。”他认为他现在最好、最有趣的作品,是他的儿子马小烦。

  在这个网红就是生产力的时代,马伯庸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去创业,或是搞出个什么互联网思维的玩意儿。他说,“我这个人身体太懒,脑子太笨,光是管好自己就得付出全部精力。”十年的职场生涯,他得出的最大的启示是,不要去碰自己能力极限以外的东西。

  这一年下来,马伯庸仍然更忙了。采访的前一天,看到高希希将要拍他的小说《风起陇西》的新闻,加上已经在拍的《古董局中局》和已卖出动画版权的《龙与地下铁》,马伯庸的作品俨然成了影视圈热门IP。

  但马伯庸并没有想要涉足更多的领域,他坚持,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你要认识自己不能干什么。我觉得这个比认识自己能干什么更重要。”

  思维训练2题

  1.猫奴陆游

  Q:如何在无聊中寻找有趣?

  A:看你心态了。像我之前读陆游文集有一万多首,读得很累。但我后来发现他诗里很多写猫的,给猫起各种外号,各种亲密。我觉得这种东西和现代人是有共鸣的,那这个陆游就很有趣了。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一本正经的,爱国老诗人,但没想到他其实是一个铲屎官,像他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其实同一天他写了两首,第二首最后一句是“我与狸奴不出门”。外面风也大雨也大,我就裹着毯子,烤着火,抱着猫,原来我以为您是这个忧心忧国在屋里哭呢,想不到您是捋着猫在说这种爱国言论呢。一下子这个人就变得很丰满也很有趣,讲给别人听,别人也很开心。

  2.沙漠中的金块

  Q:想象力要如何培养?

  A:我最喜欢的一个命题是,“如果我在沙漠中间发现一整块十吨重的黄金,该怎么办?”。通常的想法是,我靠发财了。但其实从这个命题到真正发财,还有一段距离。这种想象要尽可能细致,细致到每一个动作,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产生的意外。你会发现,事情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运输出去?如何在沙漠中把十吨黄金切割成可运输大小?返回城镇以后,如何卸货?如何存放?怎么找买家?钱是分开存在哪家银行?怎么避开税务部门?你会想得越来越细,像这样的命题我可以想一天。

  编辑/采写|简洁 部分供图|中南博集天卷 设计|萧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