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说话未曾讲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1

  “它们要去哪里呢?”玛丽琳怀抱着烹饪书想,“那些床垫、照片、清空了的书架?”去人死后去的地方,一切都将归向那里,远去,消失,离开你的生活。

  外婆去世了。

  我和华姐坐飞机回到老家,在外婆下葬后,我们和姨妈一起收拾外婆的遗物。外婆的房间异常简肃,书柜里大多是医学书籍,但在一只抽屉里,华姐发现了一些她和姨妈童年的玩具:机械小喜鹊、万花筒什么的。

  这让我想起刚刚读完的《无声告白》。玛丽琳的母亲死了,在让房屋清理公司来人搬走了母亲的遗物后,玛丽琳抱着教家政课的母亲生前最珍视的一本烹饪书,想到了“消失”。

  外婆从人间消失。

  在我21岁的有限人生里,我见到外婆的次数不多。与她相处最长的一次是7岁那年暑假,华姐去国外出差,把我送回老家交给外婆看管大半个月——那时我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母女,另有了家庭。

  那时外婆已经退休了。总的来说,她对我这个外孙女还算慈祥,并没有我母亲华姐讲述中那般严厉——在华姐对外婆的追忆中,最震撼我的是1985年华姐离家上大学之前,我外婆给她的那句临别赠言:“好好读书,你要是敢在大学里谈恋爱,我打断你的腿。”那年华姐未满18岁,是被男生注视会脸红那种规矩女生,当即对会被母后打残的青春前景不寒而栗。

  可是我外公私下里对华姐说:“别听你妈的,上大学不谈恋爱更待何时?”

  我外公是师范学院的中文老师,会拉小提琴,秋冬爱穿高领毛衣,这让他身上有种诗人气质。但我外婆并不觉得诗人气质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她是外科医生,严谨,严厉,有洁癖,我见过她在医院科室里对小医生们发号施令的样子,当即领悟外婆的意志神圣不可违逆。

  我无从了解外公和外婆是怎么相爱结婚的,至少据我所见,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愉快。他们经常争吵,长时间地冷战,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行其是。及至略大点读多些小说,我会暗自揣想,在他们漫长的、不快乐的婚姻生涯里,他们各自有过喜欢的人吗?他们又付诸过行动吗?可是华姐说我想多了。

  而华姐和她的姐姐,就是我的姨妈,貌似在少女时代感情也不怎么融洽。她们可以整学期整学期地冷战,不说话,与她们的父母如出一辙。可笑的是,她们是同班同学。

  1985年高考发榜,华姐考上了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姨妈作为教职工子弟入读外公任教的师范学院。姐妹俩的道路自此分岔:姨妈留在小城,至今未嫁;华姐来到远离家乡的南方,一待30年。

  2

  每天晚上独自一人时,她就读那本烹饪书,回想母亲渺小、孤独的一生。“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她提醒自己,“你的人生不止如此。”

  在华姐的人生中,高考是一次胜利大逃亡。

  必须说,在两个女儿之间,外婆是有偏爱的。华姐从小聪明优秀,外婆希望华姐能女承母业做医生,所以在高二分科的时候,华姐理所当然地读了理科。但一学期后,华姐做那些物理数学习题时越来越感觉吃力,她深知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皆在语言文字——华姐向学校申请转科。

  你猜得没错,华姐的行动卡在了外婆这一关。眼看着这棵她多年精心培育的小树苗就要开花挂果,小树却突然咬舌自断,外婆觉得整个人生理想都几乎幻灭。华姐和她的班主任只好轮番劝说,晓以利害:继续读理科,99.9%是连三本都考不上。外婆权衡利弊后决定妥协,但开出条件:第一志愿必须是财大。学财会永远不愁没饭吃,这是外婆最基本的信念。

  外婆没想到的是,在最终填报志愿的时候,华姐把第一志愿改成了远在南方的这所重点大学的外语系。在很多年后,我每每回想这一段都会在心中暗笑,华姐扔掉循规蹈矩的假面露出她的智勇真面目,就是自此开始的吧。

  同样,在很多年后,当我读到《无声告白》中玛丽琳违逆了母亲对她的“嫁个好男人”的寄望而立志要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女医生的时候,我就想,华姐跟玛丽琳还真有一比。但看到后来我发现,华姐与我,跟玛丽琳与她的女儿莉迪亚,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剧透一下不要紧的话,故事是这样的:玛丽琳在大四那年因为怀孕被迫中断学业结婚,后来在照顾丈夫子女的生涯中对自己的人生横竖不满,于是离家出走去读完大四课程;女儿莉迪亚害怕再次失去母亲,唯有事事顺从母亲,讨她喜欢,以为这样母亲就可以永远留在她身边。最终因为压力过大内心崩溃,莉迪亚沉入湖中结束了16岁的生命。

  我和华姐的版本却是这样的:在我5岁那年,我父亲与华姐分开,华姐自此一手一脚把我养大。在我21年的人生中,华姐从未教我要恨我父亲,相反,她总是冷静客观地建议我与之重建联系——是我自己不愿意。比如有一次,她对我说,听说你有了个小弟弟,你不想看看他长什么样子?

  那年我10岁。华姐开车把我送到我父亲家楼下,那天我穿了一条华姐为我新买的很神气的浅蓝色海军领连衣裙,第一次看见了我3岁的弟弟。他长了一张和我很像的圆圆脸,我握了握他的小胖手,说真的,我有那么一点点喜欢他。

  在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些我姨妈的情况:30岁那年,姨妈因恋爱失败,外婆又太过唠叨,情绪一度出了问题。说来外婆也是个有意思的母亲,她唠叨姨妈并不是因为她不结婚,相反,外婆从来不逼婚,她只是嫌姨妈没出息,情愿在小城里做个小科员庸碌终老,这让她着急。而外公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极高的理解力,他觉得这未尝不是好的一生,只要姨妈她自己乐意。

  而华姐对这件事的反应让我颇感欣慰:她把当时一岁多的我扔给当时还没跟她离婚的我父亲,把与她素来不睦的姨妈拖去杭州散了一周的心。

  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21岁,大四了。

  那天收拾完外婆的遗物,我对华姐说,我想去国外读书见见世面,但得先工作两年等小有积蓄后——华姐独力供我上大学,她不容易。华姐点头,说:“人生没有规定动作。走你愿意走的路,怎么欢实怎么来。”

  我真是个幸运的孩子。

  其实华姐一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她单纯幼稚、跌跌撞撞地生活了48年,其间经历了离异、短暂失业和单身母亲的各种难,活到现在还算不错,甚至可说是朝气蓬勃。虽然我一直觉得她缺一个男人,但她觉得,也未必。

  华姐的一个女同学嫁了个学者老公,生活在美国,整天在班级群里晒照片,向老同学们展示生活的美好。女同学常说:“我是没什么本事的,这辈子就是靠老公的命。”然后贴出全家福并附图片说明:这是我们送儿子到哈佛开学时拍的。华姐偶尔跟我聊两句那个女同学,每次总是带笑。

  我说:“华姐,这样不好,不要随便笑人。”

  “好吧。”她收起笑。

  “但是,像她这样真的好吗?生活有意义吗?”我问。

  “见仁见智吧。”华姐审慎地答。

  “你自己呢?”

  “我还是愿意像我这样生活。”她说。

  华姐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赫尔曼·黑塞说的,她注明。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像我那个女同学吧,能靠老公,也是多年努力的结果——这包括年轻时看人稳准狠的好眼光、数十年如一日悉心持家的耐力,以及熟知鸡蛋的六种做法……或许更多种做法,并且从无厌倦。而我,很抱歉,只会三种:白水煮鸡蛋、煎鸡蛋、炒鸡蛋,”她说,“好在你吃得挺欢。”

  这是我边看《无声告白》边讲给她听的:玛丽琳的母亲在家政课上强调,女孩子一定要学会鸡蛋的六种做法,才能伺候好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我不挑食。有你这么个母亲,挑食就要饿肚子。”

  “好孩子。”她拍拍我的头。

  “我爱你,华姐。”我热泪盈眶地说。

  4

  很久很久以后,在寂静的太空中俯瞰蓝色的地球时,他会再次想起他的妹妹,在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总是想起她。尽管他还没有意识到,但这个习惯一直在内心深处召唤着他。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诉你。

  有时我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让他在5岁之前离开我半步。

  我要看着他一天天长大。

  他摔跤,他站起来,他自己吃饭,他哭,他笑,他奔跑。

  重点是,我让他做他自己。

  《无声告白》的英文书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我觉得译成“无声告白”是不错的。但如果要我捡一个现成的译名,我想选这个:情深说话未曾讲。

  文|Chris 编辑|简洁 设计|萧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